查看原文
其他

叶舒宪:《山海经》里的玉石真的存在吗?| 东西问·书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3-08-02

作者:叶舒宪

全文字数:1141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中国的上古历史和地理是怎样的?
答案或许藏在《禹贡》和《山海经》里,但两者的性质却“南辕北辙”,前者被看成真实的历史著述,后者则被归入小说文学一类。
但这两部书有一个明显的共同处:都要在地理空间的陈述之后,特意说明玉石的出产情况,尤其是要点明玉石的种类特色,甚至大加赞赏。这又意味着什么?
本人在《玉石之路踏查三续记》对该问题进行了探析。该书通过系列式的长期实地探查和新发现的文化材料,试图求解《山海经》《禹贡》相关玉石记录的秘密,印证“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重大理论命题。
上古的历史和文学为什么都要强调玉石相关知识?讲到昆仑山瑶池西王母,必然有美玉的联想,讲到昆仑东侧的峚山黄帝食玉和播种玉,也自然有神秘的美玉联想,这究竟出于何种原因?
文学人类学一派在2010年以来倡导的“文化大传统”理论,植根于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大发现和新知识,为此类前人没有提出过的问题给出了很好的发问和答疑的思考线索:早在甲骨文汉字产生以前,东亚的史前先民就发展出一整套有关玉石神话的信仰体系,并在这个观念体系支配下逐步演变出玉礼器的生产和使用礼俗。
玉文化和玉礼器在今日国境范围以内的出现时间,距今约10000年。在发展了5000多年之后,即在距今4000年前后,玉文化已经覆盖大部分东亚地区的版图。据此,我提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命题。
尽管《山海经》对瑾瑜之玉的颂赞之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几千年来的中国知识界,居然没有什么好奇之人站出来,到《禹贡》和《山海经》所述的地方,去做一番实地验证式的调查采样和研究,以至于其中所述内容的虚实真伪,一直没有判断的确切依据。
一个事实是,先秦时代的华夏人很少有穿越甘肃省向西部进发的记录。有关敦煌一带的知识,基本上属于张骞通西域和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以后才得以出现在国家官方记录中。上古时代中原人有关河西的认知,可谓一鳞半爪或凤毛麟角,而且无从对证。
以上的知识欠缺情况,正可看作我们在2016年夏至2017年秋举行的第十至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求证重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玉帛之路文化考察自2013年启动以来,连续5年的辛苦跋涉之旅,积累下难得的探索经验、人文地理线索和相关的玉石玉器标本资料。
《玉石之路踏查三续记》是《玉石之路踏查记》的三续记,记录了2015—2017三年间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组织的第十次至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过程和学术发现。四次考察分别聚焦黄河中游地区的渭河道、陇东陕北道,河西走廊的玉门道、敦煌道,行程万里,成果丰硕。
该书用系列式的长期实地探查和新发现的文化材料,结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所倡导的“文化大传统”理论和四重证据法,梳理西部玉资源矿区及西玉东输的历史脉络,尝试找出前无古人的物证和无文字时代的文化线索,解答《山海经》《禹贡》相关玉石记录的秘密,印证“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重大理论命题。

推荐阅读:董耀会:长城所代表的中国智慧 | 东西问·书


更多优质内容,
请关注“东西问”公众号
↓↓↓

文字编辑:文龙杰 徐雪莹
排版:高雅曼

责编:彭大伟


董耀会:长城所代表的中国智慧 | 东西问·书


用20个故事,踏上一段中国人权之旅 | 东西问·书


寻找火星生命 | 东西问·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