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出书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得到再诠释?| 东西问·书
作者:韩禹 文龙杰
全文字数:1302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大火,国漫再出爆款。这让人想及年初同样爆火的《中国奇谭》。中信出版集团此前出版了后者的衍生绘本《中国奇谭典藏版》,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和诠释这部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动画作品,也成为暑期热门阅读书籍。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bilibili联合出品的动画短片合集,于2023年1月1日在bilibili播出,由八个独立小故事组成。截至目前播放量超2.8亿,剧中的“浪浪山”“鹅笼书生”等一度成为全民热词。中信出版由上美影和bilibili授权,将动画改编打造成绘本,分8册收录原作8个故事。
“中国风”是此部作品让人无法忽视的一大特点。譬如美术风格和制作手法上,剪纸、水墨、素描,融入CG动画技术,将东方视觉美学印染在现代动画技术织出的色彩与线条中。再如在题材上,首集《小妖怪的夏天》化用了《西游记》中“妖怪吃唐僧肉”“孙悟空斩妖除魔”等中国最家喻户晓的文化片段;《小满》脱胎于传统剪纸艺术;《鹅鹅鹅》则源于南朝吴均《续齐谐志》中的《阳羡书生》,其故事框架出自佛教《旧杂譬喻经》,并经后世不断演绎成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母题之一,蒲松龄寓意人世变化无常的诗句“人间何事不鹅笼”即典出于此。
但《中国奇谭》并不限于文化符号的简单植入和意象的机械套用。凭借寓言式的情节塑造和现代式的叙事方式,它探索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当代表达。比如在《小妖怪的夏天》中,在沿用西游记基本设定情况下,将小猪妖作为中心人物,描画的却分明是当代职场生活场景,其中个体与组织、管理与从属、家庭与工作、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张力,刻画出当下普遍的生活冲突与精神困境。《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完成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叙事,《林林》在典型的中国黑山白水之间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解,《玉兔》则将中华文明神话传说变成登月科技未来想象的注脚……
容纳工作职场、社会转型、生态自然、科技发展议题的展示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藏的包容性和表现力可见一斑。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技法和现代议题结合,展现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世界性的可能。
中国动画已历经百年,有着辉煌历史。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中国动画起步,与美国几乎同时。1941年,中国推出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创厂,写就了中国动画史上的新篇章,《大闹天宫》《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山水情》《宝莲灯》等佳作,让“中国学派”扬名世界。从本土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童话取材,融合水墨画、剪纸、皮影、泥塑、雕塑、木刻、年画、折纸、窗花等民间艺术资源,上美影践行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也向世界展示了民族艺术的潜力。
近年来,中国动画呈复兴态势,《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及近期《长安三万里》等叫好又叫座。《中国奇谭》作为上美继承传统的新探索,也属这一态势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中国,开始将目光转向文化主体性,挖掘文化基因正是这一进程中的必然。《中国奇谭》带给人们的或不单是享受、共鸣或振奋,而是对这个时代议题的想象力、责任心与参与感。绘本《中国奇谭典藏版》将国漫从荧幕移到纸张,似可视为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文化的有益探索。
责编:彭大伟
叶舒宪:《山海经》里的玉石真的存在吗?| 东西问·书
董耀会:长城所代表的中国智慧 | 东西问·书
用20个故事,踏上一段中国人权之旅 | 东西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