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商场里,卖不掉的“衣服”都去哪了?导购员不会说,内行人却都懂.
骗P天花板?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沉浸式消耗补货!这15件妈见夸的平价宝贝,好用到我倒立爬行!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10亿、20亿、30亿,这组“大”数据背后的艰辛、温暖与巨变
Original
兰月生
央视网评
2020-08-20
1月10日,2020年的春运大幕拉开了。
春运,40天30亿人次的大迁徙,是见证流动中国经济奇迹和社会变迁的最好窗口。
100年前,鲁迅先生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在火车、轮船、轿子之间辗转7次,耗时近90个小时,而今天的高铁从北京到绍兴,只需要5小时23分。
站在今天的中国,中国人的春运方式有了极大的选择自由:
长距离,有高铁和飞机;
中距离,有自驾、大巴或顺风车;
短距离,有地铁、公交和私家车;
最后一公里,有共享单车……
这其中,铁路是最主要工具,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憧憬;
从1949年1亿人次的铁路旅客发送量起步,到1983年突破10亿人次,2013年突破20亿人次,再到2017年突破30亿人次,分别用了34年,20年,4年。
在这样的加速度中,人们出行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经济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社会结构也在其中悄然变化。
10亿时代:徘徊和记忆(1983-2012)
图1:10亿时代,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1949年建国之初,全国仅仅拥有2.18万公里铁路,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刚刚1亿出头,铁路客运量从1亿到10亿,用了30多年。
恰恰是百废待兴的时代,中国人创造了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修建的奇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成就!
图2:
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是全世界公认的工程难题,均始建于1958年。
以成昆线为例,牺牲官兵2100多人,平均每公里1.6公里牺牲1人,诠释了“一寸铁路一寸血”可歌可泣的故事!
1980年,“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人们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春运现象。
但当时的人们,还无法想象到,春运将成为地球上最为壮阔的大迁徙活动。
1983年,是铁路史上举足轻重的一年,不仅当年的铁路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10亿,我国的铁路体制也迎来了重大变革。
伴随着80年代初的第七次大裁军,铁道兵于1983年划归铁道部建制领导。
然而,这一次铁道大改革后,铁路客运量始终徘徊在10亿左右,长达近20年之久。
图3:
老绿皮车,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90年以来,随着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逐渐由速度更快、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
图为绿皮车的车里车外。
相比于铁路投资的缓慢,中国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迎来井喷期。
80年代,“全封闭和全立交”的高速公路对中国人而言,还是十分新鲜的事物。
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88年建成通车的“沪嘉高速”,也就是这一年初,财政部、交通部、物价局联合发布的《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开始实施,为各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提供了依据,文件同时规定
“贷款还清后即停止收费”。
地方政府发现,修建收费高速公路不仅“两头一堵,即可收钱”,而且对GDP拉动和政绩考核作用巨大,高速公路迅疾成为地方政府的宠儿,建设速度和规模后来居上,并在2013年一举超过铁路的营运总里程(如图4所示)。
图4:
1988-2018年,铁路和高速里程变化,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90年代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始腾飞,这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构建——正是上述铁路和高速路的大面积建设,为大批中西部民工的流动提供了基础设施。
不过,这一时期,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口流动和出行的需求,特别是春运买票难、返乡难是很多人心中复杂的回忆。
图5:
抢票难和摩托返乡车队
在春运买票难的诸多原因分析中,运力不足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运力不足的背后则是国家对铁路投资的不足。
数据显示,在铁路客运量在10亿左右徘徊的二十年中(1983-2002),全国GDP增长了1920%,但铁路营运里程仅增长了33%,严重不匹配。
面对种种困境,中国铁路建设亟待破局,而就在中国即将进入铁路里程的大跃升和工具的大升级之前,2008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发生了出行史上有两件大事:
2008年初的春运期间,中国南方发生罕见的雪灾气象。
雪灾导致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湖南段的电气化接触网受损,多班列车取消。
同时,南方多条高速公路因路面积雪、结冰而封闭,数万车辆滞留;
长江流域多座城市机场因积雪被迫关闭,大量航班取消、延误。
图6:
2008年初,南方雪灾
2008年另一件大事,是京津城际高速动车的开通,这是世界上第一条运营时速超过350公里的高铁线路。
从国际意义来讲,中国技术将从“引进来”步入“走出去”的崭新阶段;
从国内意义来讲,中国的高铁建设狂潮已经悄然开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再出发的重要引擎。
经过08年的洗礼和突破,中国出行蓄势待发。
20亿时代:
高铁和速度(2013-2016)
图7:
20亿时代,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央财政实力,在21世纪初的经济高增长中得到极大增强。
而就在京津城际动工前一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4)出台,中国铁路剑指“跨越式”发展。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四万亿”政策的出台更是给铁路基建巨资加持。
短短几年后的2013年,我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跳升至“20亿”平台。
不难看出,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7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基建投资都大幅增长。
通过高速、铁路和航空等基建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成为日后中国抵御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
与高速公路建设狂潮相伴随的是,私家车数量将迎来井喷式增长。
若干年后,每逢节假日,公路上都毫无例外地呈现一种“停车场”的拥堵场景。
图8:
堵车,来源:
视觉中国
然而,比堵在路上更闹心的是另一种“堵”法。
这一时期,春运买票难的主要矛盾,从窗口排队转移到线上,从运力不足变为12306的技术不足。
2011年12306网站上线, 2013年12306手机客户端开放下载。
为了防止抢票插件和黄牛党,12306曾推出几百组让用户印象深刻的魔性验证码。
图9:
12306“魔性”验证码
图10:
一张火车票的变迁,从纸质到无纸化
中国在2013年前后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春运,从高铁、飞机,拉回到出行的“神经末梢”工具:
顺风车和共享单车。
搭便车,很早就零星地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春运迁徙中。
以2015年6月1日滴滴顺风车上线为标志,顺风车市场进入规模时代。
2016年,历史上顺风车方式首次大规模加入春运,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春运跨城顺风车输送人次约1400万,2018年为5200万,嘀嗒顺风车预计2020年将达到6800万次,跨城平均距离约为260公里,平均金额约为190 元,全年顺风车合乘需求超过5.8亿次。
以2020年的春运预测数据为例,在30亿人次的出行中,道路客运预计有24.3亿人次,铁路4.4亿人次,民航7900万人次,水运4500万人次。
而6800万的顺风车需求,已经占整个春运的2.3%,仅次于民航工具的需求。
顺风车作为春运传统运力的补充价值已日渐突显,在点对点、免周转的好处之外,更填补了最后一公里的空白。
更广义地来讲,共享单车也发挥着上述交通工具无法触及的道路末梢。
顺风车和共享单车,是互联网创新时代,我们国家出行运力的新补充。
如果说上一个时代是规划和投资改变了生活,那么,这个时代就是科技和资本塑造了新生活方式。
30亿时代:
迸发与自由(2017-)
图11:
30亿时代,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2017年,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30亿人次,进入新的增长平台。
这是一个天量,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是否还有可能实现40亿人次的出行?
需要多久实现?
恰恰在这一时点,关于“消费升级”和“消费下沉”的大讨论引起了全体公众的热议,特别是李迅雷等经济学家抛出“中国还有10亿没有坐过飞机”的观点,揭示中国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有效需求不足。
2019年的中国,进一步展示了“基建狂魔”的强大实力。
这一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春运首秀将保障进出港旅客190万人次,日均航班312架次,人脸识别、无感通关、无纸化登机高级地面引导系统、行李追踪等新技术被投入使用。
40年来,我国航空业大发展。
2018年底,我国颁证运输机场数量为234个,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今年已经达到37个,
现在民航一天完成的周转量比1978年一年的还多。
图12: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图片来源:
新华社
这一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铁路从高速时代迈入智能时代,是世界上首次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
从詹天佑自主设计“京张铁路”艰难起步,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高铁,中国人等了110年,把速度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提升了10倍。
2019年底,我国高铁里程达到3.5万公里,越来越多偏远或相对落后地区加入“高铁圈”。
图13:
京张高铁,图片来源:
人民日报
在高铁站和机场高效运作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出行的另一重要的方式:
地铁。
正是地铁的大面积成熟,让不同交通工具换乘之间的切换更加自如,例如北京国贸的商旅人士,通过10号线到达草桥地铁站,再切换大兴机场专线到航站楼,全程只需1个小时。
目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
“地铁大国”
,有40个城市通上了城市地铁,地铁通车里程已经世界第一,轨道修建技术全球闻名。
如此立体完善的出行体系下,人们的出行需求正发生变化,悄然搅动春运的格局。
近年来
“反向春运”
流行起来,年轻人春节不回家,选择将老家的父母孩子接到工作地城市过年。
根据交通部科研院的《2020年春运出行预测报告》,广州、北京、重庆、上海等城市春节期间“迁入人口”将大幅增加。
还有数据显示,铁路春运客流已连续4年增长约9.1%,反向客流也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2020年春运传统高峰的反向客流增长将达到10%。
以上谈的都是出行者的出行需求,不要忘了,在新的生活方式下,还应该包括没有出行需求的“懒人”,对他们而言,美团和饿了么等外卖软件,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网购软件,解决了他们的衣食方面的生存需求,而wifi、朋友圈和抖音,解决了他们的“精神出行”需求,用他们的话说“跟着朋友圈出行,就够了”。
结语
至此,中国出行“点、线、体”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在一次春运的迁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中国人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了充分的选择:
长距离,有高铁和航空;
中距离,有自驾、大巴或顺风车;
短距离,有地铁、公交和私家车;
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
零距离和无限距离,是网购、外卖和朋友圈。
中国出行运力的改变,离不开两个基础性要素,一个是财政和资本能力的不断提升,一个是技术实力的空前增强。
这才有了全球第一的高铁网络、全球第一的高速公路体系和全球第二的航空体系,这才有了信息高速公路、物流等新基础设施。
铁路,特别是近年来的高铁,对中国人出行贡献巨大。
而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才是成就出行奇迹和基建奇迹的决定性因素。
从1983年突破10亿人次,到2013年突破20亿人次,再到2017年突破30亿人次,出行需求呈现惊人的加速度,经济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社会结构也在其中悄然变化。
往期回顾
神评榜丨听过袁老说英语吗?
拍案丨徐老师,你是不是跑错了片场?
神评榜丨听到哪首歌说明快过年了?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文燕
来源:央视网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