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就地过年政策要层层压实,但不能层层加码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
疫情之下的第三个春节即将到来,身处异地的人们渴望回到久别的家乡,和亲人们过个团圆节。但因为局部地区疫情仍有反复,不少地方倡议就地过年。
减少人员流动能降低病毒传播概率,这一防疫措施早有社会共识。况且,当下奥密克戎来势汹汹,部分地区防疫形势严峻,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疫情防控须臾不可放松。倡议过节不返乡、就地过年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大部分群众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持。一时的留守换来的是长久的安宁,对个人、于社会都是好事,也体现了每个人对社会的担当。
很多地方为了留人就地过年,更是拿出了硬措施,给群众真实惠。譬如,浙江宁波,安徽合肥、芜湖等地宣布直接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现金红包”,有力度,也有温度。
需要提醒的是,就地过年的倡议与相关政策的执行,始终要置于科学防疫的框架之下。
具体来说,中高风险地区严格执行相关防疫规定,有条件的低风险地区避免“一刀切”执行就地过年政策,应科学精准做好分区分类出行管理,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这符合科学防疫要求和人情常理。
政策执行要层层压实,但不能层层加码。这不仅考验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担当,也是对各地疫情防控下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
关于此,这两年有不少怪现象,有对从外地低风险地区返乡群众实行强制隔离的,也有“硬核”劝返的,还有动辄堵路、封户的。潜台词就是:最好别回来。
此类行为不仅是懒政、惰政的体现,更暴露出治理能力上的巨大短板,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格格不入,也有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势。尤其是在我们已积累了两个春节假日疫情防控经验的条件下,各地防控能力和保障水平都应有相应提高,不应过度依赖超常态的管控手段。
中国人对春节有特殊的情感,期盼喜庆、祥和、团聚的氛围。年关将近,我们有必要再次敲警钟、打边鼓,在坚持“动态清零”基础上,务必着力在科学精准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从严从紧落实防疫措施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让群众过一个健康又温馨的春节。
周末谈|疫情防控“一刀切”切掉了什么?
呵,好一段冰雪奇缘(葩)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马涛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