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紫禁城历史影像展,还是一场百年的慨叹和思想的盛宴(内有福利)
摄影是时间的废墟,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摄影术肇始于1839年,三年后,一位法国人携带整套达盖尔摄影器材来到了中国。于是今天,我们有了机会了解过去的中国,尤其是整个清王朝的权力核心——紫禁城。
从清末到现在,这些中外少数接近紫禁城的摄影师,为紫禁城留下了不少珍贵影像。近年,故宫出版社在故宫博物院遴选出历史照片精品,编撰成册,名为《故宫藏影》,分为皇家建筑、宫廷人物与洋务实业三卷,其中相当一批照片是首次公布于世。
观者都会被这些影像所震撼,这些建筑背后是紫禁城600年的兴衰;这些运筹帷幄的晚清人物正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思索王朝的未来。大家会发现,故宫也不光是一个顶级博物院,一个网红IP,一个文创先锋,而是一场真正有思想价值的历史纪念地。这些影像,是王朝的晚景,也是时代最忠实的写照。
摄影师代替画师进入了紫禁城
摄影术在1839年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科技的进步,也意味着整个世界记忆方式的革命。第二年,在遥远的东方,发生了众所周知的鸦片战争,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被拉近。在此后的近百年中,摄影术被人们从妖魔化到接纳,再到引入宫廷,和晚清跌宕起伏的命运相交融。在这之前,宫廷人物的肖像还依赖技艺精湛的画师,而这之后,纸墨写真就被摄影术无情地取代了。
摄影术进入清代宫廷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当时的一些王公大臣已经较早地接受了摄影术,但是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摄影术迟迟未被公开引入宫中。清末,最早接触摄影术的是涉外官员,比如恭亲王奕䜣就曾请英国的约翰·汤姆森为自己拍摄过照片。
1902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命驻华公使将一幅八英寸着色全家照送给光绪皇帝,照片庄严华贵。慈禧太后看罢非常感慨,大加赞赏,她原来认为摄影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观念开始转变。
1903年,慈禧决定特召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御前女官裕德龄的哥哥裕勋龄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相器材,作为御用摄影师,专门为自己拍照。
勋龄曾自述——
“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
大家在《故宫藏影》中看到的绝大部分慈禧的照片都是这一年由裕勋龄专门为太后照的。他备受慈禧喜欢不是没有道理的。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求光线感,而慈禧则讲求画面平衡对称,人物面部不能有阴影,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肖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当时颐和园内虽已有电灯,但不具备用于摄影的照明器材,为了突出人物的立体形象,又不触犯慈禧所忌讳,勋龄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柔和协调的自然光,拍出的照片效果竟类似国画。
中式古建筑的殿堂
《故宫藏影》展的首张影像是159年前的午门,气势磅礴,雄伟庄严。这张充分表现了紫禁城静谧之美的照片,原来是紫禁城的第一张影像。
除了紫禁城,还有西苑三海、西郊园林在内的大量宫殿园林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今日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历史上的紫禁城偶尔会失火,现代对古建筑进行必要的修复时,这些照片也成为重要参考。故宫建筑的意义到底有多深远?这个答案在百年前就被中国的建筑学鼻祖梁思成解答过。
故宫为梁思成开拓中国建筑学提供了最好的参考:故宫以古典顶级建筑样本范例,为其中国建筑样式学、古典建筑美学的研究打通权威路径;故宫为其撰著《中国建筑史》奠定坚实基础;为其测绘、修复古建筑提供了最初的蓝本。
早在1934年,梁思成就主持了营造学社对故宫文渊阁、景山五亭等建筑的修复,同年,以故宫建筑为例,梁思成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手稿,填补了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空白。书中详述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构件名称和功用,被认为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专业的“文法课本”。
1942年,因抗战避寇至四川宜李庄的梁思成在病中开始编写具有开山意义的《中国建筑史》。
对于作为中国古典建筑史的终点——清代建筑,梁思成以故宫为核心案例——
“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
“清宫建筑之所予人印象最深处,在其一贯之雄伟气魄,在其毫不畏惧之单调。”
“在紫禁城中万数千间,凡目之所及,莫不如是,整齐严肃,气象雄伟,为世上任何一组建筑所不及。”
哪怕身在战乱中的西南小镇,一想到故宫的建筑,梁思成的自豪感仍然流露无遗。
梁思成以故宫为代表的清代官式建筑为“主流建筑”样式,并逐渐以其体系反推递延至汉唐,由此摸索出的一条古典建筑史基本脉络。要知道,在这之前,日本学者也已提出“东洋建筑学”理论体系,并断言中国国内已无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且以日本保存的飞鸟时代古建筑为研究所谓东洋建筑的“祖本”。而以故宫开端的《中国建筑史》终于打破了这样的格局。
他们的表情就是历史的写意
在宫廷人物一卷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影像,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显赫人物们进行一次时间的邂逅。从慈禧太后到逊清皇室,从宗室王公到封疆大吏,近代历史上能与宫廷沾边的人物大多被收入卷中,他们的表情就是历史的写意。
1903年以后,慈禧热爱上了她本来排斥的摄影术,这不仅可以留下她自信的优美体态,还可以向世界展示她的开放姿态。1903-1904年,她总共拍了700多张照片,比如对镜梳头的这一张,她曾经冲洗了106张,作为礼物送给各国外交官,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清朝皇太后的刻板印象。为了拍照,她甚至允许改变一些严格的宫廷规矩,比如御用摄影师跪着对光太吃力了,慈禧则吩咐免跪,摄影师还是个大近视眼,而御前是不能戴眼镜的,慈禧吩咐特许戴眼镜;她还喜欢扮观音拍照,于是格格、宫女、太监跟着一起扮起来。
第二年,她便展开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政”以及预备立宪,在这个王朝的尾声引进了新的制度,这些在照片里均有体现。1908年,她和光绪先后去世。接替这个政权的,是3岁的溥仪。
溥仪登基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他逊位后,获得了袁世凯承诺的优待条件,在紫禁城“小朝廷”里绝不是无忧无虑地成长。《故宫藏影》的大量照片反映了末代皇帝退位后“小朝廷”的生活实况。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1917年12岁的溥仪穿朝服的拍照。照片上的他仪容严整,却两眼迷茫。因为,这是张勋在短暂的复辟中将“皇上”再次请出来的留影。
可是复辟刚刚几天,这位12岁少年就在一片“讨逆”声中被再次赶下台,皇帝梦再次幻灭了。
后面的几年,他和皇后婉容、皇妃文秀在皇宫里“放飞自我”,溥仪抱着柱子玩表,躺坐在椅子上看书,像任何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一样。
照片还表明,末代“小朝廷”依然在选宫女,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那时他们不知道,不久之后,他们会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从此,溥仪开始了新的人生,他继续影响着中国历史。
溥仪离开紫禁城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以上这些,只是龙湖集团携手故宫出版
《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宫廷印象》
百年影像特展中,
能读取到的一小部分故事,
更多的故事都在现场。
这场影像特展即将首落龙湖北京长楹天街,
千余张珍贵历史影像将以影像展示、
光影科技手段复原动态场景,
为观者带来一次历史的视觉盛宴。
这些不是影像,而是时代的凝视。
是历史在现代光影技术中的重生,
更是一场百年的慨叹和思想的盛宴。
希望在这场精心打造的影像展中,
那些动静结合的空间场景,
能让更多的人读懂历史照片背后的故事。
该影像特展亮点很多,你还可以:
看光影科技重现昔日真实的宫廷景象;
从清代立体照片及观影器、清末至民国出版的国内外珂罗版照片册上了解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史;
在现场多处具有时尚感的故宫置境中拍照打卡;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在宫廷中的“买卖街”上,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在宫廷中的文化学堂“洞天深处”,听专家学者分享纯正的历史文化知识与有趣的宫廷故事。
展出时间:7.27-8.31
展出地点:龙湖北京长楹天街
(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精彩)
除了这样优质的展推荐,我们还有福利送给大家。后台留言说说#紫禁城值得打卡的地方#,TO君将会从留言排名前10的粉丝中随机抽出5位赠送精美的宫廷御扇一把(款式随机)!留言区见!
作者 | 凌懿
摄影 | 林京
排版 | 张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