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处方”:“话疗”更胜“化疗”

2016-04-28 语言锋标 武大冯学锋



调查显示,近90%的医患纠纷源于医生“不会说话”,约50%的肿瘤病人有心理障碍,超过30%的肺癌病人甚至是“被吓死”的。这些数字让我们想起了一句似乎被遗忘了的箴言:“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前不久,一系列关于“语言处方”的报道在网络和媒体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后,武汉晚报联合人民网、武汉市卫计委、武汉医师协会发起了“寻找你身边的‘语言处方’医生”征集活动。“医患会话”和“话疗”由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语言处方”、“话疗医生”等词也频频出镜。

 

语言是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但它的奇妙之处远不止于此。特别是在医患交流这一特殊的语言运用领域中,语言的作用更加突出,常常能成为医生首要的治病法宝。“语言处方”可以是最好的止痛药、宽心丸和安慰剂;同时,“语言处方”也是医治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的良方。





语言处方:医疗“首方”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关于医患冲突的新闻也早已不是新闻。频繁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让医生感受到极度的不安全感,“白衣天使”如何远离流血事件?医治当下的医患关系又有何良方?


“医武兼修”?


or“武装保护”?

 


医疗“首方”——“语言处方”


其实,真正的良方并不难找。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生手中药物和手术刀变得日益强大,不过,作为医生的第一法宝的语言却逐渐被忽视。


医生在开药方、动手术刀之前,必不可少地要通过语言沟通来了解患者的病情、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整个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语言来辅助治疗。所以说,“语言处方”堪称医疗“首方”,是不用药的第一药方。


病人交给医生的是“生命之托”,医生话语的冷暖对求医问药的病人而言,影响尤其大。有时候,医生说好一句话,也许就能避免一起纠纷;仅仅多问一句话,可能就会挽救一条生命。“药物和手术不一定对所有病人都有效,语言却能给每位病人提供帮助和安慰。”


如果广大医务人员都能坚持“一句话分三句讲”“重要的话重复十遍”“有问必答”等原则,讲点说话艺术,多解释、多安抚,开好语言这副“首方”,将会事半而功倍。


在开药方、动手术刀之前,医生要“语言处方”先行,用好“话疗”疗法。


语言处方:杜绝“克方”



在医患交流中,“良言一句”能胜过良药,而“出言不当”则贻害无穷。很多医生与患者打交道时,不善于倾听,话语生硬,态度冷漠,“不会说话”在医患会话这一特殊的言语场合下往往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不少医生会在无意间给病人开出“语言毒药”,如“不知道!”“不是我管的病人!”“不是说过了嘛!”“为啥不早来!”等就是医生们需要杜绝的语言“克方”,它们的毒副作用极大。

 

武汉市儿童医院医务处处长陈占峰介绍了一起案例:

一位父亲周一要做手术,在外地的儿子心急如焚地赶到医院,找到了值班医生。

“你爸是哪一床的?”

“21床的。”

“21床不是我管的。”

“那我该找谁呢?”

“不知道!”


整个问话中,医生连头都没抬。两个“不”字出口后,医生被打了。“不知道!”“不是我管的病人!”“不是说过了嘛!”“为啥不早来!”这是陈大夫总结出的最易引发医患冲突的四句话,也是一线医生最容易脱口而出的四句话。



《生命时报》也曾做过一项名为“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哪些话”的调查, 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


1、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2、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

3、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

4、到外面等着去。

5、害什么羞,人体器官我们一天看几十个,没啥隐私可言。

6、怎么拖到这么晚才来看病?

7、你知道这病的后果有多严重吗?

8、谁让你抽这么多烟?

9、偏方别乱用,到时别怪我没告诉你。

10、没事儿别瞎担心,毛病是自己吓出来的。

 

那句“医院就是死人的地方”,曾在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这句冰冷得让人毛骨悚然的话,它能带给患者的伤害是难以估计的。医生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这类语言”克方“需要从口中杜绝。“语言处方”没有开好,其他的努力往往会事倍功半。

 

语言处方:并非“偏方”



“语言处方”一词也许有些新鲜,不过,它背后有着语言学上的科学依据,并非“偏方”。尽管社会对“语言处方”的认识刚刚开始,“医患会话”因其交际领域的特殊性却早已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关注。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处方”、“话疗”何以堪称医生治病的法宝,医治紧张的医患关系的良方。

  

首先,医患会话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双方的交流通常紧紧围绕疾病展开,加上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医患不再注意问候、寒暄、感谢等与医疗无关的交际程序。医问患答的话轮模式通常持续整个会话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医生的话在患者看来似乎总缺少了点人情味。

 

不过,正因为医患会话容易变成医问患答的冰冷对话,“语言处方”、“话疗医生”才弥足珍贵,备受社会的褒扬。

 

其次,医患会话是一种不同于日常会话的垂直型会话,即作为交际双方的医生和患者的交际地位是不平等的。医生掌握着医学知识和技能,病人对这些信息却知之甚少,交际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病人前去求医问药,依赖医生给出帮助和建议,他们作为依赖角色在医患会话中处于弱者地位,因此交际双方又存在权势不对称。

 

有学者将患者对于医生的依赖生动地比喻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正是由于这种交际中的弱者地位,患者往往是医生话语的“受伤者”,也因此对医生的言语特别敏感、反映强烈。作为会话强势方的医生,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在开好药方的同时开好“语言处方”。

 

由于语言在治愈患者的身心疾病上具有独特的疗效,“话疗”已成了一个医学名词。“话疗”在心理咨询领域较早地得到了运用,同时,它在解决“精神养老”等社会问题上也不断受到重视。一位空巢老人说:我感觉有人跟我说话,我就是人;没有人说话,就是动物。


“化疗”代表的是医学的科学发展,“话疗”代表的是医学的人文回归,而人文是医学的灵魂。语言、药物和手术刀是医生的三大法宝,语言是第一法宝。“药物和手术不一定对所有病人都有效,语言却能给每位病人提供帮助和安慰。”从这个意义上说,“话疗”更胜“化疗”一筹。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猜你喜欢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授权、投稿及相关事宜请联系。

  
本期撰稿人:张小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