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呐,一个“苕”有120种叫法

2016-05-09 语言锋标 武大冯学锋



湖北、四川人称“红薯”为“苕”或者“红苕”,山东人称“地瓜”,河北人称“白薯”……令人纠结。


查查词典,得知“苕、红苕、红薯、地瓜、白薯”等等都是方言称法,它的规范名称为“甘薯”。据调查,知道“甘薯”的人还真不多,令人困惑。


查查《汉语方言地图集》,更多的纠结与困惑来了。该“图集”对930个方言点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1)“甘薯”这个外来物种共有120余种别称;

(2)在这120余种别称中,有的还与其他食物名称“撞衫”。


120个名称,120个传说;120种叫法,也在语言生活中泛起无数的美丽误会。



120种别称都有啥?




明代以前,汉语已有“甘薯”这一名称,但所指与现在不同。《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是:“甘薯通称红薯或白薯,在不同地区有番薯、山药、芋头、山芋、地瓜、红苕等名称。”从《汉语方言地图集》的材料来看,汉语方言中叫“甘薯”的极少。

 

依据中心语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将这些别称分为薯类和非薯类两大类。

 

薯类:薯、薯子、薯仔、薯薯、番薯、京薯、胡薯、红薯、赤薯、朱薯、白薯、黄薯、甘薯、甜薯、糖薯、花薯、饭薯、薯棒、老薯、山薯、薯脑壳、萝卜薯……

 

非薯类:苕、番苕、白苕、红苕、黄苕;芋头、番芋、山芋、白芋、花芋、饭芋、沙芋;地瓜;山药、山药儿、白山药、黄山药;番萝、山萝卜、甘萝卜、粉葛、番葛、番菇、茴……


120种别称怎么来?




人们在给外来物种命名时,通常会采用比附和转用两种方式。

 

比附:即在本地产物名称的基础上加上区别性特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在既有词语上加上修饰语构成新词。“薯”本指薯蓣(今之山药),是中国本土的植物。当甘薯传人时,人们根据外观、口感、生长方式等多方面联想,将这种新植物与原生植物比附,并加上外来义(番、胡、京),山地义(山、地),颜色义(红、白、黄、赤、朱、花),甘甜义(甘、糖、甜)、形状义(萝卜、棒)等区别性特征,造出番薯、红薯、甘薯、萝卜薯、山薯等新的名称。

 

转用:将既有事物的名称转用到新事物上,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对既有词语赋予新的内涵。甘薯、山芋、山药、地瓜等,皆是转用命名的产物。山药、山芋都是薯蓣的别称,在现代方言中,山药主要出现在华北地区,既可指甘薯,也可指马铃薯,还可指薯蓣。

 

“甘薯”别称的构成,主要采取了上述两种方式或两种方式的结合,只是就目前来看,有些别称从字义上看难以与甘薯相联系,如苕、茴、葛等。


那么多别称谁老大?




甘薯虽然是正式名称,但是使用并不广泛,在方言中只见于山西长子、海南陵水等地使用。就这120个别称来说,“地瓜”类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芋”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薯”类、“山药”类兼跨南北,“苕”类主要在中西部地区。那么在这些别称中,谁又代替甘薯,担负起了“老大”的责任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甘薯”词条中,“别称”只收录了红薯、白薯、番薯、山药、山芋、芋头、地瓜、红苕等八种。其中,把红薯和白薯放在了通称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官方看来,红薯和白薯具有了仅次于甘薯的地位。那么在现实中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从《汉语方言地图集》来看,红薯和番薯两种别称难分伯仲,而在《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所选取的20个方言点中,说番薯的有8个,而说红薯的只有3个。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才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呢?为此,锋标君在这里做一个国民度小调查,红薯和番薯,你更中意哪个?



没想到你是这种地瓜!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事风物的南北之争,由来已久。豆腐脑的甜咸之争,正月十五的元宵与汤圆之别……其实,“地瓜”到底是“甘薯”还是“豆薯”远比豆腐脑的甜咸更加复杂和有趣。



 甘薯



豆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现有的“地瓜”条释文为:<>①甘薯。②豆薯。

 

从地理分布来看,用地瓜指称甘薯的,主要为山东半岛和东北地区;而用地瓜来指称豆薯的,主要是川、黔、渝、鄂四省市。地瓜的两种指称使用空间上并没有发生重合,这也是语言明晰原则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难怪使用了这么多年,大家也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直到南北互动越来越多,这才发现了地瓜这个词的特殊性。看到湖北宜昌的朋友在朋友圈晒地瓜的图片时,还要在旁边备注“不是苕”三个字,也是略感心疼。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名称岂能两家共享?对此,有人提出了将“豆薯”更名为“地瓜”,用“地瓜”作为这种食物的学名,这不仅是要“攻城略地”,更是要“更名换代”呀。山东和东北的朋友,你们答应吗?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猜你喜欢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授权、投稿及相关事宜请联系。


  
本期撰稿人:艾振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