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遍布上海满大街,如今你还找得到吗?仅存的这几家...满满回忆杀→

新闻坊 2022-11-11

互联网与移动设备飞速发展

手机正逐渐替代书报

不少市民注意到

身边的书报摊正在减少

甚至遍地难寻

近日,有记者就走访了

上海街头小巷那些仅存的

几家“珍稀”的书报摊...

街头巷尾稀缺的书报摊

在网络上搜索“上海书报摊”,最先跳出来的是位于吴淞路539号上海邮政虹口分公司的报刊门市部,据说,这是上海硕果仅存的报刊门市部之一。


报刊门市部店面不大,但别有天地。一面长约三米的柜台,三四十份报纸层层叠叠堆垒着,种类齐全广泛。柜台的两侧、后侧摆满了近百种杂志周刊,不到十平方米的门市部填得满满当当。


63岁的姜师傅是门市部的售报员,据他介绍,这里售卖着上海种类最齐全的报刊杂志,也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姜师傅说,很多老顾客家住得远,或是腿脚不便,不能每日前来,就通过微信向姜师傅订报,对于喜欢的报纸,更是要求姜师傅一期不落地打包留好。


采访时,记者遇到了48岁的陈勇,他来找的是一份10月17日的《人民日报》。“终于凑齐了!”原来,陈勇家中自有订报,只是上个月生病住院,报纸全部堆积在信箱,待出院回家后取来翻阅,发现唯独少了10月17日那期,四处寻找报摊无果后,家住闵行的他只能乘坐一小时地铁来到虹口,“好在买到了,不然我会难受得睡不着。”陈勇说道。


如此钟情纸质版报纸,有何缘由吗?“手机上看报确实便捷,但字体太小,且不易保存,也不便搜索往期的文章。报纸可以收藏起来,时不时翻出来重复阅读推敲,好文章多看能有多得。”


作为目前市面上仅存的

几个东方书报亭之一,

沈翠芳位于周浦的书报摊

总能引得路人惊喜侧目。


据她介绍,报摊开设于1998年,20多年来虽历经风雨,但总算是平稳地开到现在。“以前书报一天能卖几百份,但现在只能卖出几十份,且都是老读者来买。不少读者每天都来买,风雨无阻,总有人对报纸情有独钟。


上海街头,

藏在小店里的书报摊也不少。


从虹口区甜爱路与甜爱支路交叉口路过,又一家“四季烟酒店”,62岁的徐文明是这家杂货店的老板。“以前有段时间停卖过书报,不少老读者得知后,都同我商量说能不能恢复,因为他们很难再找到别的报摊。所以我就继续做了下来。”


书报摊越来越少,让读报人与卖报人都有些担忧。早过了退休年龄的姜师傅至今守着报刊门市部,“没人接班,我一旦退休门市部就会关张。”书报摊还摆多久呢?沈翠芳自己也不清楚,但她还是担心,一旦自己的书报摊也关了,这么多老读者该去哪里买报。


不可撼动的价值

姜师傅注意到,每逢国家大事,报纸都会变得非常抢手,“除了二十大,建党百年、冬奥会、进博期间,报纸也常常供不应求”,姜师傅有些骄傲,“都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收藏报纸等于见证历史。”


收藏价值以外,50岁的朱晓梅更看重报纸的安全。在她看来,网络环境信息泛滥,假新闻与假科普层出不穷;而纸媒却大有不同,严格的编辑与权威的背书确保了内容的真实准确。


这种安全也体现在阅读时的连续性。63岁的杨军对此深有感触,他早年动过手术,后遗症是行动迟缓、难以自控,在手机上阅读新闻时,时常操作不当页面导致页面丢失,无助感经常袭来,“轻轻一滑就再也找不到了。手机看新闻,对老年人不太友好。”


报纸是老年人的专属吗?郭琳给11岁的儿子订了报,在她看来,这一代的孩子自出生起就进入了信息时代,对纸质书报的概念稀缺,她有些担心,互联网的碎片化与大数据算法会让孩子失去深度阅读和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短视频的影响最深,刷起来没完没了,看的大都是娱乐的东西”,她抱怨道。


再大的变局,也总会有一些不变的坚守。互联网环境下,书报摊日益稀少,今后或许会以其他方式“上线”;而那些承载社会责任和民众期待的报纸、杂志,依然有其独特价值,它们嵌入历史、记录当下、构筑未来。


网友留言

一提到书报亭,

不少网友表示回忆满满!

曾经遍布上海滩大街,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消失"了...


你有多久没读过报纸了?

如果书报亭重新开启,

你还愿意去购买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


来源 | 上观新闻(作者 沈思怡)

编辑 | cc

推荐阅读

点分享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