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繁花》中还有一个"隐形主角"?让上海人骄傲!
1月9日晚
热播剧《繁花》正式收官
话题#繁花大结局#
直冲热搜第一
《繁花》大结局直接采用了
1994年国庆节东方明珠
开灯仪式时的电视新闻报道片段
让很多上海人惊喜又感动
尘封已久的回忆
又在脑海里回转起来了
其中出镜的就是当年才20多岁
至今仍坚守在新闻播报第一线的
阿拉新闻"女神"印海蓉
坊友们纷纷表白
其实
不光坊友们激动了一把,
印海蓉本蓉看到这里
也表示被惊喜到了:
"追剧追到了我自己"!
印海蓉还表示
对当时的东方明珠
印象深刻
↓↓↓
"当时是晚上,所以从浦西外滩这边望向浦东的时候,东方明珠电视塔旁边一片是黑漆漆的,只有它在熠熠地发光。但是30年后我们现在再去看看这个电视塔旁边,我们现在有了三件套,有了很多的高楼,到了晚上那真的就是流光溢彩,繁花似锦。所以一部《繁花》它讲述的是一代人奋斗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
东方明珠的诞生
是《繁花》的一条时间线
其实,东方明珠
这个让上海人
都为之骄傲的城市地标之一
在《繁花》中出现了
不止大结局这一处哦
甚至东方明珠的诞生过程
就是《繁花》的一条时间线
可谓剧中的“隐形主角”!
比如第1集
和平饭店英国套房里
大病初愈的宝总
看到正在新建的东方明珠
第25集
将要建成的明珠塔
大结局中
宝总在和平饭店的最后一瞥
外滩27号里,汪小姐的眺望与金科长的回眸,以及1994年国庆为东方明珠绽放的烟火。甚至片中主角汪小姐的大名就是汪明珠,她和魏总成立的公司也起名明珠公司。
剧中这些地方东方明珠的身影
坊友们都发现了吗?
东方明珠是时代的象征
为何王家卫导演
对东方明珠如此浓墨重笔?
↓↓↓
因为东方明珠
是90年代上海建成的新地标
更是这个时代的象征
指针回拨到1983年,那时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幢幢高楼使得老电视塔的信号传播屡屡碰壁,市民抱怨电视图像不清,当时的上海广电局局长邹凡扬向市委领导首次提出建造新的上海电视塔。
1984年3月,汪道涵市长在政府报告中正式提出,上海将新建一座电视塔,电视塔规模在400米左右,选址定在浦东陆家嘴地区。
上海市政府旨在打造不同于外滩、不同于城隍庙,代表改革开放精神的全新地标。这首先要过的是设计关,1988年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广电部设计院提出了12个方案,最终决定采用华东建筑设计院的东方明珠方案,方案由著名建筑师凌本立和江欢成提出并完成。
建设东方明珠的另一大难题是资金,上海市委改变了以往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靠国家拨款的老路,另辟蹊径向银行贷款,并用电视塔今后的商业盈利来还贷。
1991年4月,东方明珠获得银行贷款,这是国内金融界第一次向文化事业发放巨额贷款。1991年7月30日,东方明珠奠基仪式举行,奔波8年的明珠梦终于开启。
东方明珠第三个难题是施工关。东方明珠塔的建造过程历尽艰辛,为实现电视塔独特的球体和圆柱体组合造型,建设者们克服了十大难题,创下建筑史上的奇迹。
1994年10月1日,468米的东方明珠正式开灯。1995年5月1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正式发射开播,首先对外播出5套电视节目和5套调频广播。
东方明珠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度,
吸引了中外参观者纷纷前来,
成为上海城市形象
展示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东方明珠的高度纪录已被打破,但是来自全球和全国各地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东方明珠早已成为沪上璀璨的城市地标。
除了东方明珠
《繁花》里还有这些上海老影像
细心的坊友一定都发现了
其实
《繁花》里藏着的真实老影像
不止是东方明珠落成这么一段
还有更多"彩蛋"令人惊喜
↓↓↓
从接地气、"本帮味"的进贤路
到风云激荡的外滩、和平饭店、黄河路
写实的置景、
演员的举手投足、饮食起居
充分复刻了90年代初
独特的上海风情
这份扎实的时代感
离不开历史影像资料的支持
这背后就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
——上海音像资料馆
根据王家卫导演的创作要求
上海音像资料馆提供了海量资料
用真实影像营造当年的时代氛围
打开30年前的市井画卷
这才有了现在的《繁花》!
历时三年合作
2020年起
音像资料馆为剧组提供专题咨询服务
由专人定向查询、整理资料
总计提供60多个
累计1800多分钟的历史影像素材
👇👇👇
2020年,《繁花》剧组即与上海音像资料馆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借鉴馆内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上海相关影像资料,深挖城市变迁以及百姓生活状态。
用工作团队的话来概括,由此开启的是一次历时三年,从"历史场景参考需求"到"珍贵历史影像版权购买影片应用"的多纬度合作。
工作清单显示,"黄河路""南京路"'外滩"等上海地标性城市形象影像资料成为高频热词。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和平饭店、市百一店内外场景与人物穿着等样貌资料。
正是凭借这些丰富影像记忆
剧组在车墩影视基地
1:1复刻搭建年代城市街景
与此同时
狭窄的弄堂、拥挤的楼梯
摆满东西的过道
……
这些关键元素
助力作品成功营造彼时
浓郁的烟火气与时代感
时代图景描摹
《繁花》的艺术魅力在于
借助个性化人物塑造
不仅真实还原连番商战
同时也见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踔厉奋发
因此,如何描摹
"时代变迁下城市发展图景"
成为工作团队聚焦重点
这其中,宏大事件如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4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首次亮灯等。细数剧组版权授权资料,则重点以金融方面为主——包括证券人员工作、首批股民买股票等镜头。
细致环节则包括了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看电影、买菜、吃年夜饭等。“比如穿什么衣服?怎么穿?年轻人喜欢穿什么?年纪大的又喜欢穿什么?再比如煮饭的环境是怎么样?还专门查过一波上海人的年夜饭都有些什么菜品,跨年灯光秀、放烟花,市民怎么去看花灯”等等。
建设中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百姓年夜饭
一个细节印证是,从上海当年公交车环境声、电车“叮叮”声,到轮渡的汽笛,剧组都希望找到“最合适的那种”。为此,工作团队花费了极长时间才顺利完成。
所有努力的目的只有一个
——"在艺术创作中
真实还原当时场景"
昨天晚上,
本台《新闻夜线》就请到了
上海音像资料馆高级编研李佳敏
做客栏目
如何还原老上海的场景?
剧中出现的人物方言、音效、美食等
又是参考了哪些老资料?
真实影像在影视剧中
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跟着小坊一起了解更多
《繁花》背后和上海老影像的故事
戳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坊友们对《繁花》中
哪个和上海元素有关的片段
印象最深刻?
与城市地标东方明珠
又有着什么样的感情、故事和回忆呢?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新闻坊综合本台《新闻夜线》、看看新闻Knews、SMG发布、网友评论
编辑:盛莉(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