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奥利给!这里的精神障碍患者有社工体系帮助

周冉冉 中国社会工作 2022-08-27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10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天早晨,一群患有精神障碍的孩子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大厂街道倾情演唱。曾经的他们,或失去了自理能力,或难以与人沟通;而如今,他们却能唱歌、会主持、懂朗诵。喜人的变化得益于他们接受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江苏省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341612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选择在家中生活、治疗,康复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有效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社会关系,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江苏民政发挥牵头作用,积极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整合卫健、残联等多部门资源,依托专业医院、专业社工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走出精神桎梏、重系社会纽带。



个案管理之下,她摘掉标签重返课堂

婷婷(化名)是一名大学在校生,在学院里是受同学喜爱的学生会副主席,在班级里是多才多艺的文艺委员,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性格活泼开朗。没有人知道,她曾是一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

高中时,婷婷的成绩是年级前三名,会拉小提琴、画水粉画。这样一名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突然就变得“不正常”了。考试考得好了,她会极度亢奋;考得不好时,就会极度低落,久而久之,“憋”出了病,甚至慢慢丧失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更无法继续学业。

婷婷的父母愁得白了头。偶然间得知南京市鼓楼区下关街道“希望残疾人之家”能够开展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便将她送了过去,盼望着女儿能恢复健康。

“尽管现在残疾人有补贴政策,但大约一半的家长都不愿让孩子办残疾人证,因为标签一旦打上了,想摘就难了。家长们还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恢复,过上正常日子。”“希望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高正桃说,也正因如此,社区康复的方式对这些家长来说更容易接受。

“希望残疾人之家”有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工师共5人,签约家庭医生1人,机构设在鼓楼区下关街道,接收常住机构进行康复的学员20余人,同时还对社区里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上门居家康复服务。他们通过专业社工实施个案帮扶,为婷婷制订了康复计划,主要包括户外行走、素质拓展、工作疗愈、务农疗愈等活动,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用量。

“必须带孩子走出去,不能把孩子们关在封闭的环境,因为封闭的环境不利于病情好转,也不利于恢复融入社会的能力。”高正桃介绍道,他们招收的学员年龄在12-30周岁,主要是没有自残或攻击性的精神障碍患者,“学员年龄越小,心灵越不容易被层层铠甲包裹,康复的可能性越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服务,婷婷恢复了与人沟通的能力,情绪也能保持平稳。离开机构后,上了大学,没有人能看出她有什么不同。

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演唱会上,婷婷独唱了一首《橄榄树》;而在日常中,她常常回到机构,教孩子们画水粉画。像婷婷这样,康复后离开机构去上学或者工作的学员,一共有15名。

除了政府补贴外,“希望残疾人之家”还实现了“造血功能”,坚持“三个一点”的运营模式,即对家属收一点、工作疗愈创一点、社会爱心捐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机构可持续运营。






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康复驿站门口的暖心提示







枫桥街道康复驿站每名成员对自己的寄语



专业社工服务,释放了一个家庭承受的重压

一提起蒋师傅,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的工作人员直挠头。蒋师傅没有工作,每天在社区里闲逛,别人家办红白事他进门坐下就吃,看到小区里广告牌不顺眼就砸烂,碰见邻居还常常吵架。

这一切都是因为蒋师傅患有抑郁症,有时情绪和行为难以控制。妻子全职在家照顾他,可还是有没看住的时候。

这样的生活在蒋师傅进入枫桥街道精神障碍康复驿站后发生转变。这是苏州市首家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承接的康复驿站,由明德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明德社工)运营,主要通过日托形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自我照料、人际交往、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培训等精神康复服务。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营,康复驿站共服务站内人员12名,3人已成功康复;站外人员85名,累计服务3700人次。此外,康复驿站还提供上门服务,帮助那些虽然也有康复需求但不符合入站条件或者不愿意入站的精神障碍患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入站人员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首先是入站人员个人的自我管理、身体素质、心理问题、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其次是家庭的照顾压力、费用支出、家庭关系、生活质量都有改善;最后是社区的监管压力得到减轻,入站人员导致的邻里纠纷明显减少。

蒋师傅现在天天往康复驿站跑,他说,这里的生活丰富、有趣。妻子过去全职在家照顾他,现在也能去找一份工作干了。“蒋师傅的妻子还成了我们驿站的志愿者,逢年过节来这给我们包饺子、包粽子。”明德社工负责人张欣欣开心地说,“蒋师傅跟大家的交流也更顺畅了。”

明德社工如今已入驻5家康复驿站,其中4家在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探索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经验,为苏州民政在全市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全市已建成康复驿站104个,共引入59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康复服务,组织各类社区康复服务活动2941场,提供上门服务24123人次,为64476人次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






南京希望残疾人之家里学员的绘画作品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演唱会



加速形成体系,在持续发力中探索独特路径

目前在江苏,一个“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2019年起,江苏省连续两年将建设精神障碍康复社区服务100个示范点列为省政府十项民生实事,2019年全省就建成康复点107个,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提供运营补贴的方式予以引导支持。2020年,江苏省民政厅投入1000万元省级福彩公益金购买社会组织专业服务,支持50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运营,不断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水平。

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同步跟进。2019年江苏省制定下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建设标准,对服务点建设的人员配备、场地设施、康复设备、规章制度和服务内容等各方面进行规范,为各地开展工作提供基本遵循。2020年,在各地各机构前期探索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省民政厅组织工作专班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研究,从机构整体建设以及运营规范、服务要求、管理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标准体系,引导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各设区市也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机制,规范服务标准,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开展。南京市指导佑安医院在社区建设了6家“佑康家园”,每年投入600多万元开展康复服务;无锡市在推进残疾人之家建设中,突出了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工作,建立了39家以“心灵家园”为主题的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点;常州市德安医院在社区建立了12家以“德康驿站”为主题的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点,从技术支持、指导、培训三方面,为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提供常态化的技术支撑。

省民政厅副厅长王小华介绍,江苏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呈现出多元参与、多方联动、多点开花的特点。民政部门牵头,卫健、残联、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专业医院、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甚至个人也投身其中,形成了合力,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实路径。

“经过近两年来的务实推进和创新实践,江苏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进展迅速,但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服务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王小华补充道,针对当前精神卫生医疗、康复服务、专业队伍等资源相对缺乏和运营经费来源单一的现状,江苏各级民政部门正在积极行动,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和政策协调,着力加强服务供给和质量提升,不断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社区康复服务需求。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市场很大,像南京希望残疾人之家那样具备造血功能的机构,值得鼓励和借鉴,这也是我们探索前进的方向。”王小华表示,下一步江苏将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分类指导,不断优化服务存量,扩充服务增量,大力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来源:10月21日《中国社会报》

原标题:《走进心理明媚的春天——江苏省探索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中社网课祝你考试成功!点击学习←



编辑:周冉冉

设计:谢霄



长按解锁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