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原创丨如何将抽象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行可视化展示
我是一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上周探访时,一位很支持我们的老党员很真诚地说:“你们社工开展服务很认真、很贴心,工作很忙,但说实话, 我只知道你们在为社区居民服务,却搞不懂你们和其他的社区工作人员有什么区别。”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 社工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将服务进行可视化展示,让人们能“看到”“看懂” 我们的服务呢?
听到居民表达出对社会工作的困惑,你在受触动的同时积极思考解决之道,这个态度值得赞赏。社会工作在我国依然算是新事物,即使在发展较早的城市,社会认知度也不高。你提到的“可视化”,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正是破解这一局面的重要手段,是让社会大众快速认识社会工作的有效途径。关于可视化,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可视化能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丰富性。
首先,可视化能让易逝的服务长期固化下来。社会工作服务具有易逝性,今天为某位居民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个案结束后,服务也随之“消失”;今天督导口头回答了你的问题,也许过后你会淡忘,但如果能像我现在这样书面回答你的问题,让你能看到督导“讲”的内容,你就不用担心会忘记。这种固化操作能实现信息的反复运用。
其次,可视化能让更多人获取更有效的信息。五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基本渠道。有的人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效率较高,有的人则是视觉或其他。社工的服务除了通过“说”来传播,还可以通过其他触发不同感(知)觉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最后,可视化的展示能激发“二次”信息加工。当我们将服务进行可视化创作并展示后,读者、观众会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修养来解读看到、听到的社会工作服务,并进一步联想、发生情感联结。有时一则和自身经历相近的小故事,就能让人热泪盈眶、产生共鸣,远比开半天讲座有用。
第二,社会工作服务可视化展示的具体操作。
选取适合视觉化的素材。选取素材时把握五个原则: 一是可阅读化,比如描述社会工作精耕细作的一首诗歌、一张照片;二是可形象化,即能形成看得见的具体形状或形象的素材,比如吉祥物形象、品牌标识;三是可物质化,即能用木头、纸张等实物进行呈现的;四是可动态化,如一段记录服务对象改变历程的短视频;五是可量化,即能用数据反映的,比如一个季度的服务数据看板。你可以根据这几个原则梳理自己的服务素材,至少满足其中一个原则,如能同时满足多个原则更好。
将原本难以视觉化的素材换个角度转化。有时素材不是现成的,你可以考虑四种做法:一是及时记录存档,最大限度保留原始信息;二是进行艺术化表达,比如通过漫画描述个案服务的情景;三是借助图片和视频制作工具表达,比如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四是借助利益相关方的表达,比如邀请采购方为社工打分、请服务对象画出眼中的社工等,当然还可以探索更多样的方法。
选择适宜的内容和工具进行制作。不管是内容或工具,均需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先现成再创作的规律进行挑选。此外,在内容方面,要提前征得相关人员的同意,还要注意精选一些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比如触到痛点、泪点的,前后对比明显的,强烈视觉冲击的。在工具方面,优先选择团队中有人会操作或容易上手的。有的机构会统一设计模板、编制制作指引供参考,不失为一种提高效率的做法。
通过合适的场合、时间和平台进行传播。设计好的可视化资料,一是可以放置在项目点较为显眼或人流密集的位置,作为日常展示之用;二是在采购方、上级领导、合作伙伴等来考察的时候进行专门展示;三是项目评估时作为可视化的产出成果;四是外展宣传时可作为传播素材,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社会工作服务;五是通过网络进行适度传播。
跟随社会发展更新工具和表达方式。每隔一段时间,你和团队要检视工具和表达方式的适用性,看看是否能持续吸引居民的关注、传播效果好不好,及时予以更新调整。
(答疑者:深圳市新现代社工服务中心副总干事、中级督导 韦晓冬)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编:夏学娟
制作:谢霄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