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丨社工让脑瘫孩子的人生有更多可能
2017 年5月,我来到广东省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展服务,接触到脑瘫儿童这一群体。他们的活动能力、智力水平、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低于常人,要做好服务,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在每一个服务环节都践行社工的价值理念。
第一次走进这个“大家庭”,孩子们咿咿呀呀地跟我打招呼、求抱抱,我的心一下子融化了。也许在世人眼中他们是有缺陷的,但是, 身为社工,我们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从内心接纳每一个孩子,理解和包容他们的非理性行为。我想,这是真正服务他们的起点。
福利院里有几百个脑瘫儿童, 有的全身瘫痪需要全天候照料,有的肢体障碍但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有的需借助轮椅行动但认知能力较好……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须因人而异制订服务计划。在服务过程中,我们都会遵循个别化原则, 根据每个孩子的身体疾病、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甚至病状(如自残的方式及频率、暴力行为发生的环境)等,梳理出需求。比如,小其需要重点培养自理能力,才有机会去上学读书;小广需要特别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学习遵守纪律,才能去庇护工厂做手工;小明要特别注意暴力行为的矫正……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制订跟进计划,而不是浮于表面做锦上添花的服务。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脑瘫儿童也不例外,社工最善于用优势视角了。3 岁的小毛虽然经常搞破坏不听管教,但是他自理能力强, 会帮忙收拾碗筷,有集体意识,外出会主动拉着其他孩子的手。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的做法是肯定他的优点,进而引导其发挥优势,帮助这个“福利大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分担、培养责任感。孩子在得到肯定和表扬之后,会更积极主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院舍服务,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孩子们过着集体养育的生活,他们的成长需要环境的配合、支持。除了社工提供专业服务,日夜照料他们生活的保育员这一角色也极为重要。在平常服务中,我会有意识地同保育员交流,教他们用社工的理念对孩子进行正面教导,巩固孩子的正向改变,形成服务合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大龄脑瘫孩子都面临着接纳自己、自我认同的问题。这是他们要学会的,也是社工要有意识去引导的。很多有认知能力的大龄孩子,因为自己的身份、身体残缺而变得敏感、内向、自卑。15 岁的女孩小荷,手臂内翻,外出需要依靠轮椅,生活需要他人协助。初次见面,小荷很少跟我互动,偶尔说话也是低着头,显得很不自信。经过几次接触和侧面了解,我知道她其实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会唱些简单的歌曲。此后每次家访, 我都会主动关心她的生活, 跟她聊天,看到她坚持做一件事情,或是帮助其他孩子,我都会当面肯定她的努力。我还跟她讲述很多身残志坚的故事,让她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多看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每做一次就进步一次,这是我经常教给孩子们的思想。对于脑瘫儿童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肯定。慢慢地,小荷的话多了,愿意跟大家交流了。我鼓励她尝试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学习唱歌并担任领唱,学习朗诵、做手工等。在集体生日会上,小荷表演的节目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这让她备感自豪。在后来的中秋节、春节晚会中, 小荷都主动上台表演,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学会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也敢于展示自己了。在小荷身上, 我看到她一步一步地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助”。
在残障儿童服务中,巧妙发挥社工的多重角色,可以弥补服务中的不足。社工不但是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还是资源筹措者。我们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发动多方力量, 使得服务队伍更强大,服务更完善。如早教志愿服务队的加入让学龄前儿童的服务更加细化,爱心人士志愿队的定期互动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陪伴。
在三年多的服务中,我看到了脑瘫儿童顽强的生命力,感受到他们对爱的渴望,也被他们所做的每一次努力感动着。我愿意做陪伴他们的一缕暖阳,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编:夏学娟
制作:谢霄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