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三孩政策!看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最新解读

社工君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0-15


7月2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社工君为大家摘编了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介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有关情况



《决定》出台的背景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立足人口基本国情,不断完善生育政策,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人口发展的新变化,作出了逐步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先后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人口形势又发生了新变化,生育水平逐年走低,人口增速持续放缓,群众的生育、养育、教育方方面面都遇到了实际困难,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口形势更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要求深化生育政策及人口发展趋势研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变化形势,逐步完善生育政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并在“十四五”规划中作出了一系列安排。

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成立了工作专班,组织多家科研机构和各方面专家,综合利用多方面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多方案比较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凝聚各方共识。特别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撑。



《决定》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决定》由8个部分29条构成。

第一、二部分是7条,包括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三部分包括4条,是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要求修改法律,取消社会抚养费,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做好监测研判。

第四、五、六部分从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三个方面,提出了10条配套支持措施,这也是今后的重点任务。

第七部分包括3条,强调政策要有序衔接,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保障工作,这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计划生育家庭作出贡献的高度肯定。

最后是第八部分,提出了5条组织实施保障措施。



《决定》的突出特点


《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兼顾多重政策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不仅是一个生育政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综合性的大政策。综合起来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优化。部署了一揽子支持措施,提出了系列优化组合政策。这次优化生育政策,不仅仅是简单地从二孩到三孩的数量调整,更重要的是全面部署配套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聚焦群众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二是包容。也就是要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这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决定》提出,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这是顺应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对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是保障。也就是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保障制度作了充实和完善。《决定》要求,对计划生育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特别是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帮扶保障制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关心和重视。



为什么在现阶段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北京青年报记者《决定》要求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这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又一大调整。想问为什么在现阶段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背后具备了哪些现实条件,又有哪些综合考量?

于学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口工作的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每当遇到人口发展重大抉择,中央就会及时作出决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这次实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也是中央根据新的人口形势,在科学研究、综合研判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这几年会同相关部门,一直对人口变动的趋势进行密切监测,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情况进行评估,对影响生育决策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抓紧开展生育政策调整的研究论证,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人口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发展不平衡,所以难免对生育水平变化趋势的判断,以及对如何完善生育政策的政策选择上、路径选择上会有不同的认识,这也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这个期间,我们适逢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点,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最全面、最权威的人口数据支持,这也验证了我们这几年来一系列研究的结果和一系列的判断。所以,进一步统一了各方面的思想认识,也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七普”数据公布不久,中央就作出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决定。

关于现阶段实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主要考量,一方面是为了平缓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带来的风险,推动实现适度的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说,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党中央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兼顾多重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与全面两孩政策的有序衔接,是对生育政策再次完善和优化。



三孩政策后,我国人口生育率是否会迎来显著提升


南方都市报记者人口“七普”的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国际社会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是一条高度敏感的警戒线,一旦降到了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风险的可能。请问在三孩政策后,我国人口生育率是否会迎来显著提升?

于学军在过去十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和人口生育水平波动很大,我们刚刚知道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当时出生人口大概是1600万,这期间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和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2016年、2017年这两年出生人口都在1700万以上,特别是在2016年超过了1800万,也是到了2000年以后这二十年中比较高的一年。但是到2018年以后,却出现了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特别是“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是1200万,总和生育率是1.3。根据我们对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会呈现走低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目的就是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所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以后,会不会出现一次显著的人口提升。我觉得,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不一样的,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短期内,我们是希望释放生育潜能,平缓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从长期看,关键取决于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地,这需要我们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共同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为何没有完全取消生育限制


路透社记者为什么没有完全取消生育限制?除了这个《决定》之外,我们还可以期待哪些更多的降低生育成本的措施?

于学军人口问题实际上是关联性很强的,涉及人口自身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方面面。另外,人口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口问题,所以,解决人口问题要全面,要统筹兼顾。三孩生育政策统筹考量了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等问题。尽管中国处于低生育水平,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口多、规模压力大、发展不平衡这些基本的事实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这也是我们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必须要考量的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国情。

在制定人口政策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人口自身的问题,也要考虑和它相关的重大决策,兼顾与人口相关的其他方面的重大目标,尤其是中国有14亿人,完善人口政策既要统筹兼顾,放在大局中去考虑,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总之,实行三孩生育政策是通盘考虑了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考虑了人口发展自身的主要矛盾,考虑了与人口发展密切相关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考虑了现阶段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力等。

通过什么样的措施去支持三孩生育政策。抚养孩子的成本高,这确实是夫妇决定不想再生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这次中央《决定》在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三个孩子的政策的同时,也取消了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的处罚规定,还配套实施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这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政策。后续,相关部门还会根据中央《决定》的总体要求,出台一系列的实施措施。相关配套支持措施,目前已经作了初步分工,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方案和实施措施,后续会陆续推出,确保我们优化生育政策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



如何确保三孩政策有效实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国家宣布实行三孩以后,“养不起”的呼声非常高,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是有什么样的支持措施来减轻养育子女的家庭负担。《决定》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考虑,来确保三孩政策有效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实际上也有所变化。养育成本的快速提高是当下人口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都成为“不愿生”“不敢生”等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国家在宣布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后,网上关于“生不起”“养不起”反映也比较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育支持政策的期盼。

正因为此,这次中央《决定》明确了将配套支持措施和三孩生育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组合提出,要求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支持举措。

比如,在促进优生优育方面,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相关工程,扩大妇幼健康服务供给;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促进行动;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促进早筛查、早诊疗、早治疗;开展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规范不孕不育诊治服务。

在扩大托育服务方面,制定托育服务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开展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推动城市制定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等。

在减轻教育负担方面,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改进校内教学质量和教育评价,全面开展课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和托管服务,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严格规范校外培训等。

此外,在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方面,也都将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一系列务实举措的实施,将努力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推动释放生育政策潜力,促进亿万家庭和谐幸福。

下一步,我们将和有关部门一起,一是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确保《决定》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二是动员社会力量,作好政策解读,加强工作督导,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努力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优化生育政策取得积极成效。三是开展活力发展城市创建活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打造一批老年友好、儿童关爱、青年干事创业,民生普惠、社会发展有活力的示范城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如何解决婴幼儿无人照料的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多项调查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制约生育的重要原因,请问下一步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杨文庄“七普”数据显示,我们现在家庭户规模是2.62人,比“六普”3.1人又有下降,家庭抚幼养老功能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现在0-3岁的婴幼儿全国有4200万左右。据调查,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的需求,但是实际现在的供给为5.5%左右,供给和需求缺口确实还很大。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群众的这方面困难,所以党的十九大对幼有所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所以国家的有关政策都很明确。还有,“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把托育服务作为重点来发展,到“十四五”期末,使每千人的托位数从目前的1.8提高到4.5。

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履行牵头职责,和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密切合作,在出台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管理规范、保育大纲、建筑标准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普惠金融、保险方面也有很多积极的举措。所以,这项工作短短两年来还是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截至6月30日,在我委全国托育机构备案系统里,已有4000多家机构通过了备案,目前还有1万多家积极申请,市场很积极、很活跃。

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中央《决定》的要求,把托育服务作为重点来抓。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研究编制“十四五”托育服务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要加强部门协调,加强专项规划落实的督导,确保这项任务能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政府引导。要实施“十四五”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和托育建设专项工程,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的建设。

三是支持多元供给。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规范家庭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也要调动国企、社会、资本等各类主体积极投入托育行业。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托育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本科教育阶段的学科建设,完善托育行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启动实施从业人员能力提升专项规划。

五是强化示范引领。要深入开展增加普惠服务供给的专项行动,要深入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激发地方活力,推出一系列典型经验,打造托育服务的民族品牌。

六是加强监督管理。要建立托育服务登记备案、信息公示和质量评估制度,要完善综合监管、动态监管,坚决守住托育服务安全和健康的底线。



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提供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


上游新闻记者随着三孩政策落地,入园需求进一步增加。请问,国家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提供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实现幼有善育,是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三孩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已达到了85.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了84.7%,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的部署要求,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中央有关部门,以有效支撑三孩政策实施为重要目标,研究制定部署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90%以上,并且要进一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出生人口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县(区)为单位,科学布局普惠性幼儿园。就是要把这个规划做好。要大力发展公办园,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机制。这两年来,我们在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治理上下了很大气力,回收了2万多所幼儿园,增加了416万个学位,有效支撑了普及普惠目标的实现。下一步,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巩固好,进一步完善好。与此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健全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要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的资助力度。

四是要全面提升保教质量。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科学推进小学和幼儿园有效衔接。教育部今年已经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意见。在幼儿园要帮助孩子做好小学入学准备,在小学特别是针对1年级孩子,要帮助做好入学适应,使双方有效衔接,搭建起桥梁。同时,建立起幼儿园科学保教质量评估制度,引领幼儿园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在解决好孩子课后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第一财经记者孩子的照料问题是影响三孩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要求推动孩子的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请问,在解决好课后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吕玉刚2017年以来,教育部对课后服务工作作了部署,各地也采取了有效措施,这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有6500万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为了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把课后服务工作做好,近期教育部又对课后服务专门作出了部署,也是作为支持三孩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是强调全面覆盖。“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就这项工作,每个义务教育学校都要做起来,每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条件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以后,实现学校全覆盖。过去有的学校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有的开展时间短一点。这次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全面实施,到今年秋季开学以后,要做到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做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我们的课后服务是自愿选择,只要你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我们学校应该提供这样的条件和支持。

二是强调保证时间。就是要实现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和家长的下班时间相衔接,按照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来考虑。现在我们要求推出“5+2”模式,每周有5个工作日,要保证每天都要开展。每天课后服务要不少于2个小时。当然,可能个别家长还有工作等其他原因,不能按照正常下班时间来接孩子,对这种有特殊需要的,鼓励学校提供延时托管服务,满足家长、群众需要。

三是强调要提高质量。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充分挖掘潜力,尽最大努力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切实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和有效性,让孩子们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活动。当然我们不强迫,这一点也要说清楚。

四是强调保障要到位。因为课后服务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国家也有明确政策规定,通过财政补助,实行服务性收费或者代收费的办法,保障课后服务经费。要求各地按照政策规定,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应标准,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切实保障课后服务能够顺利实施。



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影响


凤凰卫视记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正在呈现总量增长惯性减弱、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规模下降等人口结构特点。请问,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及影响?

欧晓理: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从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平稳,当然也呈现出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

从人口总量上看,过去10年间保持了惯性增长态势,只是这种惯性增长势头有所减弱,我们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总规模是14.1亿人,人口规模压力还是很大的,我国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从年龄结构上看,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6.6%提高到2020年的17.95%;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9.4亿峰值以后逐步减少到2020年的8.9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2.6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8.7%。所以,人口发展呈现出总量增长的势头在减弱、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数量减少等这样一些结构性特征。

但是从人口质量上看,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7年提高到2020年的10.8年。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还将长期保持规模优势,实际上也在承受规模压力,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能够有效保障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当然每年就业压力也很大,所以不仅人口红利将继续存在,而且人才红利将日益显现。

当然,人口结构的一些变化也要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健康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从数据上也能看到。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人口老龄化也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各种重大影响,这些影响里面可能存在着一些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次又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三孩生育政策这个决策,实际上兼顾了人口规模压力和结构挑战两个方面,对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决定》兼顾了多重政策目标。我们应该相信,人口要素仍将持续为我国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而且在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下,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十足、潜力巨大。



怎么看人口红利的作用


日本共同社记者关于人口红利的作用,未来高端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和劳动条件都有可能改变,有的说需要的并不是人口,而是人才,对此有何看法?

于学军人口红利实际上是一个人口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生育水平在下降,但是老龄化速度还没有那么快,劳动力数量特别多,所以这个阶段特别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经济学一般把它叫做“人口红利期”。但这个时期是个机会窗口,或者是一个机会,就是劳动力多,能不能转化成为一个现实的经济发展成果,这还要取决于很多的条件。我们在现实中可以看到,有的国家或者地区,劳动力很丰富、很充沛,但是也没有转化为经济成果。实际上,只要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状态的时候,那么人口红利一定会逐渐转弱,这是一般的人口发展规律。中国也是一样,人口红利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前中国还是处在人口红利期。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红利肯定会逐渐减弱,这是一般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以上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但实际上,随着人们对于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人口红利的概念其实也在不断延伸。比如人口经济学家也提出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实际上也会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另外,大家还把人口红利的概念引申谈到人才红利,我觉得人才红利特别重要,是人口红利的升级版,也就是说通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红利也正在加速向人才红利进行转变。

中国在2000年、2010年、2020年进行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是0.46亿、1.20亿和2.18亿。在过去20年里,中国劳动力开始减少,但是劳动力素质大幅度提升,可以说迎来了人才红利时机,这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我们要人才还是要人口,哪个更重要?我认为都要要,因为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我们需要人才,也需要人口,没有人口就不会有人才。


→点此看国新办举行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来源:国新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编:

制作:谢霄


往期推荐



“十四五”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任务如何实施?国家发改委最新回应

三孩政策来了!社工,你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准备了吗?






立即关注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