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道“加法”题引发的社会救助嬗变

徐蕴 许娓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0-15


“社工站建设这一年”系列报道之二



社会救助的理念、方法正在发生积极改变。

2017年广东“双百计划”、湖南“禾计划”探索在乡镇(街道)建立社工站,正是从社会救助这一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服务起步。民政部全面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一年来,社会救助依然是其最基础的服务领域。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并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

“物质+服务”,加什么?怎么加?相加的结果又是什么?这一道“加法”题因为有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加入,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救助革新。


“物质+”:识别、评估、帮扶、退出,实现全流程精准


重庆市永川区中山路街道的小刘熟练灵活地拆卸着手机零件,靠着这项技能,他的生活翻开了崭新一页。

20岁的小刘肢体部分残疾,在福利院长大后回到养父家,打算独立生活,却迷茫无助,街道社工站“主动发现小组”很快发现了他。这支小组由社工牵头,整合社保员、网格员、志愿者、楼栋长、热心居民等多方力量组成。

在永川区,民政局打造了“互助桥、天空眼、守护塔”三位一体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互助桥”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天空眼”精准识别、多维度评估,“守护塔”精准施策、高效救助。“主动发现小组”正是最前端“互助桥”的一种“搭桥”方式。

识别到小刘后,社工站立即启动“天空眼”评估体系。“我们从收支、健康、自救能力、社会参与等7个纬度81项指标对小刘进行评估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救助需求越迫切。”社工龚雯介绍道。评估结果显示,小刘的救助分值为86分,对应的是四个贫困等级中的“收入型贫困”。

社工站随即启动“守护塔”体系,给小刘精准匹配10项救助建议中的住房救助和就业救助,协助小刘申请廉租房,根据小刘肢体残疾但手指灵活的特点为他进行职业规划,并链接就业信息,最终帮小刘找到一份维修手机的工作。

随后,社工还继续对小刘进行动态监测,有新需求会跟进相应的专业服务,一旦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就会退出相对应的福利板块。

“社工主动发现有需求的对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7大维度81项指标的评估体系和10项救助建议,对救助对象进行分层分类、动态管理,真正实现精准救助。”永川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科科长黄豫军这样描述从发现到实施救助的流程。

为了让有限的救助资源覆盖到最需要帮助的人,主动救助、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成为各地社工站开展救助服务的基础。据了解,广东“双百”社工采用“扫村”的方式,截至2021年6月30日,主动、精准落实社会救助共计10190人。


“+心理支持”:发展视角下的精细化服务


丽姐是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的一名中年家庭主妇,带着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丈夫因脑癌去世欠下巨额费用,给丽姐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压力。

“双百”社工在走访中发现了陷入困境的丽姐,随即对她开展精准救助。在评估家庭状况后,社工建议丽姐申请低保。在申请过程中,社工告知申请条件和流程,并全程陪伴,开展心理疏导。得知丈夫患癌前,丽姐和丈夫一起种植药材、养殖家畜,社工认为丽姐是有工作能力的,随后便帮助她恢复了这两项家庭生计。

有了社工的陪伴,丽姐逐渐缓解悲伤情绪、恢复生活信心,又找了一份保洁工作。社工引导她对未来生活进行规划,提前为其养老做好应对。社工的服务过程正是丽姐能力建设的过程。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价值不仅在于救急难,更在于促人向好。社会工作秉持优势视角,认为陷入困境中的人也是有潜能的,只是暂时被困境困住。社工需要引导救助对象发现、挖掘自身资源。

在各地乡镇(街道)社工站开展的救助服务中,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暖心坊”项目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救助对象认知,重塑自我;青岛市城阳区建立社会心理关爱基地,“小桔灯”项目为困难群众搭建心理沟通、互助平台;新疆克拉玛依昆仑路街道社工站针对低保家庭开展增能小组,包含缝纫技能、保安资格考试等培训……

“生存型的救助采取的是一种物质给付式的事后补偿机制,而社会工作提供的精细化专业服务,能从促进服务对象发展的角度,通过赋权增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认为。
反映浙江海宁社工开展残障人士赋能救助的短视频《我的未来不是梦》。本视频获得“这就是社工”短视频征集活动一等奖


“+环境改善”:搭建多元社会支持系统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13岁的小张,接连遭遇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等不幸和变故,生活陷入困境,无助的姑姑向前来走访的广场街道社工站社工求助。社工陶举第一时间将此事反馈到区民政局。

在社工的协助下,区民政局牵头召开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一场合力救助行动就此展开:民政局将孩子纳入困境儿童救助保障范围,司法部门给孩子母亲出具律师函敦促其履行抚养义务,教育部门解决其学杂费和在校食宿问题,妇联提供心理咨询,团委安排志愿者开展课后辅导……

随后,陶举又多次和孩子母亲沟通。最终,母亲答应常回来看望孩子。失而复得的母爱、家庭环境的改善终于让孩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向内,以服务对象增能发展为本;向外,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态环境。社工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为救助对象搭建社会支持系统,从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志愿者,到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都是社工链接资源的方向。

就这样,在社工的穿针引线下,社会救助从过去单一政府主体向多元供给主体转变。

这一转变在湖南省有更集中的表现,湖南“禾计划”在2019年12月已实现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汨罗市社工站负责人邹雯对精准救助和资源汇聚的“互相增益”感受颇深:“社工站精准掌握救助对象数据和需求,这种优势让基金会、爱心企业等很放心把公益慈善项目交给我们来策划和实施。”精准救助得到认可,社工站也获得了更多的救助资源。

▲湖南省新化县社工开展困境儿童户外拓展活动


“物质+服务”,因为加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式,实现了救助流程的精准再造、“政策找人”的主动出击,实现了对人的关怀、建设和发展,给传统社会救助带来一场新的改变。


作者:记者/徐蕴 许娓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年11月2日,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END



责编:徐蕴

制作:谢霄


往期推荐



1.2万余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正带动基层民政服务的创新

社工站建设一年•研究丨社工站建设4个问题的评析与思考






立即关注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