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闻报道 | 陈光律师:毕业季求职培训花数万元 求职辅导机构“内推”涉嫌违法

毕业季来临,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开启了毕业消费模式——毕业拍照、毕业聚餐、毕业旅行。然而,除了这些常规的花费,在毕业求职期,不少毕业生还为找工作花了大价钱:他们中的一些人找到求职辅导机构,报名参加了求职培训,由于部分机构自称有“内推”服务,毕业生们为了拿到心仪单位的录用通知书,不惜花费数万元。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陈光律师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并表示:“内推”涉嫌违法,学生报名需谨慎!

陈光律师看了两份课程协议表示,根据合同内容,这两家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大体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培训,教学生面试技巧、答题技巧、职场礼仪。另外一方面是“内推”,跟用人方有合作。严格来讲,公司提供服务,收取相应费用,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时,《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这里面可能存在这样的嫌疑,用这种形式,穿这样一个马甲,用人单位和机构串通起来,变相地向应聘者收取费用。对于这样的情况,法律监管上应该加强,也是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关注的事情。


另外,这两家公司的课程服务协议显示,它们分别是科技公司和咨询公司,它们的经营范围里面有没有教育培训或者人力资源服务,这里面可能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它能不能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提供相应的发票,学生报名时一定要跟对方明确,日后自己的维权会更加有保障。对于“内推”,如果跟用人单位有勾结,那么这个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以及它们的工作人员有可能涉嫌单位犯罪,比如单位行贿受贿,这可能涉及刑事违法。


学生怎么去核查你获得的面试机会是这个机构推荐的,也是一个问题。也许它只是在网上看到了,把信息转发给学生,就说是本机构内推你去的,这可能就有民事欺诈的成分。此外在与这些机构签订“保企业录用”的合同时,需要尽可能地明确退费条款,具体每种课程是多少钱,以免在退费时产生纠纷。


事件回顾


求职培训要花数万元


刘铃(化名)是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早在上硕士二年级时,她就关注到了求职培训机构。“当时马上就要求职了,但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刘铃的专业是统计学,硕士学历很难找到对口的好工作,而她更心仪互联网行业。“自己对互联网公司的岗位都不了解,感觉无从下手。”慌乱中,她在朋友圈发现了求职辅导机构的宣传。一套课程下来,总共要花费近3万元——如果拿不到录用通知还不退费。如果要确保单位录用,价格更贵,要近6万元。


记者调查到,除了刘铃所了解到的这家求职辅导机构,现在市面上还有许多面对大学生的求职培训公司。它们的服务项目包括求职面试辅导、笔试真题、简历修改等。另外还有“内推”服务——通过内部资源,把学生推荐到其心仪的公司实习或全职工作。


在一家名为爱思益的求职公司中,保就业的课程标价49800元,不保就业的课程也需要29800元。另一家公司则表示,如果学员没有拿到目标企业的录用通知,保就业的课程可以退费3万元,不保就业的课程则不退款。课程内容包含一对一25课时、已经录制好的网络课程。在课程之外,甚至提供“内推”服务。可以“内推”的企业近40家,涉及金融、咨询、互联网等行业。


而另一家求职公司,则把列出企业分成从A到E五个等级,课程价格根据等级从25800元至79800元不等。这些企业包括了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网站客服告诉记者,课程费用包含基础费用2万元和梯度费用。如果学员最终拿不到目标企业的录用通知,只能退还梯度费用。“如果报名25800元的课程,若拿不到企业录用通知单,2万元的基础费用不能退还,最后只能退还5800元。”这两家机构还设有实习岗位的内推,收费也达到2万至3万元。


在求职论坛上,网友列出了“大学生求职培训各平台机构一览表”,表中列出了45家求职辅导机构。保实习录取的收费在1万至3万元不等,保全职企业录取的则收费2万至6万元。

其中一家网站的客服告诉北京晚报记者,今年报名全职的大概有200人。按照此计算,该机构单这一项服务今年的收入就近千万元。


学校的就业指导不解渴


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张梦(化名)曾报名参加过求职课程。“因为我想去咨询公司,但自己的专业是文学类的。某些好的咨询公司,一个实习岗位可能有几百人竞争,如果是自己投简历的话,要脱颖而出比较难。”于是,张梦花费了近1.5万元,报名了实习辅导。报名后,该培训机构为她安排了咨询公司的相关课程,并帮助她找到了一份暑期实习。


不少大学生参加求职培训,也是抱着和张梦相似的心态,觉得自己的专业与想从事的职业不对口,或者缺乏相关的行业知识,对职场感到迷茫、焦虑,又或者想提前拓展人脉。


赵一楠(化名)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在大三那年的寒假,他报名参加了某职前培训公司的实习项目,虽然实习项目不如宣传的那样神奇,但也有一些收获。“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不会说很害怕了。它为我打开了一个视角,认识了行业里的人。”


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受访大学生最希望得到职业发展、职业定位和决策等方面的指导。52.6%的受访大学生建议高校就业指导面向各年级学生,51.2%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赵一楠告诉记者,“其实学校也会提供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但不会针对某一个行业来讲。自己需要的,还是更贴近社会和职场的内容,对未来找工作而言,可能做一份实习工作会比听课更有作用。”


张梦在求职季中面试了几十家企业,最终拿到了满意的录用通知。尘埃落定之后,她又回到了为自己提供过实习培训的机构,兼职当起了求职辅导老师。


买卖实习名额让竞争不公平


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对求职培训买账。刘然(化名)是美国常青藤盟校的毕业生,他认为报名求职培训机构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本身学历背景和社会实践能力都不错的同学,有80%的可能性进入到心仪的企业,他们报名求职课程,也就是把概率提升到90%。但是,如果自身条件不好,就算花大价钱报名参加最贵的课程,也无力回天。”


曾在咨询公司实习的刘然还表示,这些求职辅导机构的实习内推服务,实际上是由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把实习名额卖给求职辅导机构,求职辅导机构再把这个名额卖给学生。在某些顶级的外资咨询公司或投资银行,一个暑期实习可以卖到6万元以上。公司内部出卖实习名额的,一般是业务部门经理或者高级合伙人,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有定人的权力。买实习名额的学生会和其他学生一起竞争,走正常的招聘程序,但其实已经内定好了。“买实习名额进来的这个学生能力怎么样一点儿都不重要,招进来后,合伙人只会让他做一些基础的事情,贴贴发票、做做表格什么的,对公司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而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在这段实习中没接触到核心业务,能力提升得也很少,但是他会有一份在这个公司实习的证明,这些公司的名头都不小,他将来正式求职的时候,简历会很出彩,所以学生也愿意花这个钱。”


记者以学生的身份向两家求职辅导机构咨询实习内推服务,对方的回答印证了刘然的话。“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是这些企业在职的员工,有内部推荐渠道。企业的人力行政部门我们也认识,但他们没有决策权,主要还是业务部门的经理和总监。你的简历我们会直接推给决策者,但正常的招聘程序你还是要走。”


某求职辅导机构的学员在论坛上爆料,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勾搭咨询公司员工,进行买卖实习的活动。据这篇爆料帖中的聊天截图显示,该求职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领英(职场社交平台)添加了某咨询公司员工,并且提出:“我们有几个宝宝想做远程实习的,你看可以帮忙吗?我会支付一定的费用给您。”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谢宇航记者




律师简介

陈光律师,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北京市律师协会参政议政促进工作委员会委员,擅长业务领域:金融业务,传媒娱乐,争议解决。

中闻报道 | 陈光律师:警惕恋爱课程中的风险

中闻原创 | 2017年北京市离婚后财产纠纷判决大数据分析报告

中闻资讯 | 安永美洲海外投资业务部应邀到中闻所进行业务交流

中闻原创 | 从中兴通讯事件看出口企业的合规组织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