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对话:吴革主任谈中闻人如何实现法律人微城邦丨卓越品牌之道
以下文章来源于律新V品 ,作者律新V品会客厅
读书人应该怎么当好律师?怎么办好律所?“民主办所”的理念如何落地?
7月28日,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主任、常委会主席、创始合伙人吴革受邀做客“律新V品会客厅”——卓越之道系列直播间,与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一起,共同探讨律所管理及品牌建设之道。
吴
革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主任、常委会主席、创始合伙人。任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第四届监事会监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大、清华、人大法学院法律硕士导师,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律师”荣誉称号。是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发起人,主张通过个案促进法治,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法治活动。
▲ 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对话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主任、常委会主席、创始合伙人吴革
以下为对话内容
王凤梅
Q:上次在北京参观中闻的新大楼时,看到了非常壮观、气派的办公设置,也听吴革主任谈到了对中闻发展的远大规划。目前这些规划推进得如何?您如何看待律所选址对品牌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吴革
A:很多律所都有自己选址的标准,比如有些大所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地标建筑附近。中闻这十几年来基本上就在北京东二环、核心政务区附近,按照方便律师上班、客户来访的原则进行选址。我们在去年“五一”搬迁至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9号泓晟国际中心。
从品牌角度来看,首先要塑造“看得见的品牌”。中闻的新办公大楼按照设施现代、功能全面、环境高雅、艺术品位的要求,打造了2楼一整层3000多平米的会议中心。会议中心拥有29个符合律所工作需要的会议室,还有一个阶梯式的学术报告厅——银河厅,这也是我们律所常委会的辩论大厅。在大楼的二层,我们拥有独立入口、挑高40多米的大厅,大厅布置了中闻品牌的Logo、艺术品以及展示“中国律师百年”和“中闻律师廿年”的60米文化长廊。大楼的2层为服务完善的会客中心,3、5、23层为中闻律师的办公区,这为中闻律师的会客、学习、研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作为一家在北京办公的大型律所,中闻的办公环境符合接待贵宾,乃至大使级外宾的要求,力求体现国际水平,代表中国律所的形象。
除了硬件建设外,今年在中闻的管理层会议上,我们确定了三项发展战略规划。
一是“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发展战略,推动中闻的国际化发展。
二是继续推进“智慧中闻”建设。中闻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加强对数据的应用,提高数字化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加强“智慧中闻”建设,提高客户、律师线上的体验感。
三是加强中闻的专业化发展。最近几年,中闻的规模化发展比较快,能成为全北京规模增长最快的律所之一,其实我们自己也比较意外。中闻从来没有刻意地追求规模化,我们追求的是“稳进办所”,规模的扩张是根据发展的需要产生的。
规模起来以后,中闻更关注专业化的发展。律师加入中闻以后,能获得更好、更快的成长,这才是最根本的。我们所有的制度建设、环境改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赋能中闻律师,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王凤梅
Q:您创建中闻时提出建设“法律人微城邦”,这个微型理想国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了一家1500余人的规模所。中闻在规模化发展中坚守了哪些初心和原则?
吴革
A:记得2000年的时候,江平教授曾在中国律师大会上说,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百人大所?20年过去了,从百人所到千人大所,再到万人大所,中国律所的发展与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有了国家发展、社会法治发展,才有律师业的发展、律所的发展。应该说,我们这代法律人赶上了好时代。
每一家律所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路径。中闻办所一直坚持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而不是过度商业化。早在21年前中闻成立之初,看到有的律师在《法制晚报》《北京晚报》上刊登律师广告,我们的合伙人就坚持:中闻的宣传一定不是去报纸上做硬广告,一定是靠业务、学术能力和服务的口碑相传。
“法律人微城邦”的理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城邦时代。古希腊的思想是后来西方民主制度、法治思想的源头。中闻在创所之初提出建设“法律人微城邦”这个口号,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作为一个律师,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我们首先要相信和实践自己操持的信念和原则。在律所内部的管理创新和关系处理上,要落实法律人的这些基本信条、做好内部建设,想方设法实现法律人应当追求的东西,团结更多有共同理想的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我们法律人不从内部做起,建设一个有力量、有信仰、有生机的生态和业态,如何能被别人看得起?也就更妄谈建设法治中国。所以,我们一直坚持首先从自己做起、从律所内部做起。
王凤梅
Q:您曾说过“制度创新是中闻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请问中闻是如何实践您的创新理念的?有哪些制度创新?产生了哪些价值?
吴革
A:中闻在2011年合并了几家律师事务所,合并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使我认识到,律所合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目标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供给不足,要进行制度的创新,才能够包容更多的律师。
律师都很有制度意识,但是每个律师对制度的理解、期待是不同的,律师又极具批判意识。别看那时我们只有一两百人,但想说服律师们接受一个新的制度、达成一个新的共识是相当困难的。于是在2013年,我们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国内、国际的律所制度和管理经验,然后开始起草中闻的制度。制度草案形成之后,我们开始在合伙人中征求意见。当时我们有50名左右的合伙人,召开了十几次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和磋商,最后呈现出三分之一的人支持、三分之一的人观望、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要离开的“三三制”的状态。这个制度的改革力度相当大——取消合伙人等级、取消提成律师、取消个人团队,从提成制转变为公司化管理,可以说是“动了大家的奶酪”。
在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认可的人先行先试,其余的人给半年、一年过渡期的方式。经过不断辩论、争吵、磨合、改进后,中闻的公共团队从当时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人,合伙人从当时的4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200余人,顾问达到上百人,业务增长了十几倍。实践证明,新制度得到了大家的接受和支持。新制度实施后的7年里,中闻的领导机构经历4次换届选举,仍然坚持改制后的制度基本稳定。我们出版了《因你而不同》一书,记录了这个鲜活的过程。
所以,一家律所的制度创新不是直接复制别人的成功制度这么简单的事情。对于一家已经有数百人的律所来说,制度的改革创新很不容易。通过中闻的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到,管理、制度创新是律所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律所的发展不是靠资金,主要是靠人以及人的服务。而人的主体责任感、责任心的不断提升,都需要靠相应的制度来激发。律所有好的制度环境,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管理创新的空间无限,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业务类型进行多样的管理创新。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首先从人身上找问题,而应该从制度上寻找更大的空间,找到合适的制度,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王凤梅
Q:中闻十分强调“民主办所”的理念,如何把握民主决策与律所管理、决策效率之间的平衡?
吴革
A: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都觉得民主协商会影响管理效率,我个人觉得这个判断不一定是真命题。因为制度创新是无限的,人的思维可以达到的高度也是无限的。比如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就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主就是集众人之智,众人的智慧一定比一个人决策来得更优。事实上,人类历史越来越进入到众人智慧互动的时代。民主就是如何调动大家的智慧,但这中间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方法,形成习惯和传统。
有时候感到民主不能解决问题,可能是没有按照民主的方式来实施,我们只是乌合之众而已,人的主体性没有被真正激发起来。真正的民主会激发效率,会找到更好、更快的解决方法。因此,中闻的律所管理理念非常强调“民主办所”,即尊重律师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这种主体意识能让大家更加负责任,中闻的200余位合伙人都在“操心”律所的发展。大家感受到这种氛围,觉得中闻好,不需要营销,自然就会纷纷邀请同学、亲友加入中闻。我们在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也是这样解决的。
民主应该是最有效率的事情,是人类从大自然中汲取的智慧。中闻也在通过不断地迭代、改进,不断完善制度,让我们内部的民主彰显出其应有的力量。
王凤梅
Q:作为中国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的发起人,请您谈谈执业历程中有哪些推动法治进程的影响重大的事件?
吴革
A:2013年之前,我的主要精力不在做律所,而在做公益。我的很多创新在法学界还是很有影响的。比如,第一,我参与发起了“中国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时代,以个案推动法治的“中国影响性诉讼”一直都是法学界的重要评选。现在关于“影响性诉讼”的学术研究也非常多。
第二,在20多年前,我也是律师从事公法领域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我觉得律师协会应该关注公法。从北京律协到全国律协,均设立宪法与人权委员会,我都是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
第三,我参与开创了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
第四,我还有一个创新是倡导召开“中国互联网法治大会”。这个会议现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继续举办。
我还做过公益律所。我喜欢创新,过去20年我所倡导的事情都被证明是有价值的。2013年之后,我的主要精力就回归到律所管理创新上。
王凤梅
Q:新中国律所发展40年,您认为有哪些管理思想是值得借鉴的?
吴革
A:我觉得中国从北洋政府创设的中国现代律师制度以来,还是有很多好律师。比如,曾经做过律师的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为中国劳工事业牺牲的第一位律师施洋,“七君子事件”的沈钧儒、史良,包括最近去世的张思之大律师,他们都是中国律师的楷模。
至于律师事务所,中国真正开始办合伙制律所的历史还很短,我认为中国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还处于初期阶段,我没有看到哪一家律所可以成为标准或者榜样。无论是头部大所还是精品所,都还在努力探索中,律所的管理制度走向成熟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要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律师、做好律所。
此外,在中国做好律所还不够,全球化时代,中国律师在国际上的服务能力、服务影响力还很薄弱。我们的中国律所要像中国企业一样、像华为一样,争取在国际上产生全球影响力。
当然,国内当前做大做强的律所,彼此之间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希望律新社可以搭好平台,让我们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期待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律所在国际律所当中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凤梅
Q:执业30年来,您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非常多的书,写作了《中国律师政策探源(1921-1949)》《影响性诉讼是中国律师的新主张》《中国影响性诉讼2005-2018》《社会需要“三个律师”》等著作,在业内广为流传。请您给大家传授一下,如何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坚持写作?如何实现专业与管理“比翼齐飞”?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青年律师?
吴革
A:这些著作大多撰写于过去从事案例研究的时候。我觉得做律师,内心的追求是做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乃至成为一个学者。你读这些书籍、研究这些案例,自然会发表观点。
我给自己树立了“三个一”的目标——第一,能够办一件案子,这件案子可以推动中国法治的某些进步;第二,能够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以在多年后仍然具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能够参与办一家律所,这家律所可以发展成为“百年老店”。这是我的从业愿景。
其实,我们律师给朋友、客户展示的是读书人的一面,而不是掮客、商人;我们用知识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靠关系或者其他。青年律师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要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律师、一个学者律师。大家不断治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磨自己的品牌、发挥影响力的过程。
律师也有自己的治学优势,我们执业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通过研究接触到的法律事件、社会矛盾,总结出其中的原则性问题、规律,从而影响更多的人。而研究成果本身也是律师的个人品牌。中闻把律师的专业著作、书籍都集中起来,用玻璃柜展览,这既是做律师的品牌,也是做中闻的品牌。
王凤梅
Q: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律师业的黄金期结束了,未来的竞争将加剧。您如何看待行业发展趋势?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吴革
A:司法部的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律师业在2025年要达到75万律师,而我认为很快会有100万律师。其实我们需要更多的律师,我的判断是中国目前的律师数量还远远不够,律师行业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同的时代对律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很多年轻律师苦于找不到案源,或者说刚开始执业,得不到客户的信任。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客户找不到合适的律师,他们更痛苦。就像医生和病人一样,律师眼里的一个小案子,对客户而言可能是一个天大的案件。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我们如何让律师懂客户的需求、懂社会的需求。
年轻律师往往只是知识多,但不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这与法学院的教学、律所的培训也有关系。光拥有法条知识无法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律师应具备“技艺理性”“实践理性”,这种理性是要通过实践的磨练获得的,知识不能直接升华为“实践理性”。
资深律师为什么可以很快抓住案件的要点?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其思维判断模式是“图形判断”,通过多年的场景积累,实践理性就体现出来了;而年轻律师还在进行逻辑层面的思索,花了很多时间却抓不住要点。因此,法律思维是“实践理性”“技艺理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所以计算机难以取代律师。律师业每年迎来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法学院、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应该有经验丰富的律师,通过言传身教、精品小班课,让年轻律师感知到资深律师是怎么判断案件、怎么与当事人交流、怎么帮当事人做解决方案的,这非常重要;要让年轻律师尽快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理性”“技艺理性”的转变。
中国有14亿人口、千万家企业,这个社会利益多元的时代需要律师为各个权利主体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而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还远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我曾经给司法部、发改委都写过建议,我提出,中国的法治建设短板在哪里?我们看到立法、司法的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对于老百姓个人、公司而言,法治建设要落实到能让每一个老百姓在个案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还是需要通过律师的服务来实现。主管部门正在扩大律师队伍,也是注意到这种法律服务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另外,我认为,中国法律服务业未来的发展也要反对一些东西,比如律师和律所过度商业化、过度规模化的倾向就值得警惕。商业化的危害很明显,律师不能等同于商人。过度的规模化会给中台、后台带来压力,当规模化成为商业模式,律所只是通过律师赚取利润,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
我们还要反对资本对律所的介入。靠钱生钱,把律师当成赚钱机器、把律师流水线化,这对于律师的成长也是很不利的。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也要看到大家在探索律师业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要把握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我们这个行业不可以支持高额利润,不可以追求过度扩张,不可以只为少数人服务,还是要行稳致远。
王凤梅
感谢吴主任把这些年的思考和管理经验进行了无私的分享,干货特别多,对律所管理很有启发。吴主任对趋势的判断,用流行的话讲,也治愈了我们的“精神内耗”,对整个行业如何把握发展大势、迎接挑战,同时防范危机,都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这不仅是中闻的“秘密”,也是吴主任多年研发的个人成长和组织建设的“秘密”!
吴革
我们大概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版一本系统展示中闻管理理念的书——《中闻原则》,把中闻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王凤梅
感谢吴主任,期待新书的发布!
直播预告 | 中闻吴革主任做客“律新V品会客厅揭秘中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