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宁院士团队专访:一种切实的工业遗产价值观
一直以来,CBC建筑中心始终致力于中国城乡创新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为探索中国的城乡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展开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2020年1月16日,“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第三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在河北邯郸拉开帷幕。其中邯钢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围绕“工业遗产转型复兴”,以承载着邯郸市工业记忆和历史积淀的邯钢东厂区为基底,邀请国内外六家顶级设计大师团队参与到竞赛中,聚焦存量时代到来的当下中国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此次大赛,同时也抱着推动城乡创新向前发展的初心,即日起CBC Talking将邀请六家国际大师团队大师及代表一起走进工业遗产主题,探讨当下工业遗产转型再生的认识和价值观。
本次推文为大家带来的是程泰宁院士团队代表、筑境设计总建筑师薄宏涛先生的专访。在访谈中,薄先生介绍了筑境设计多年的工业遗产改造更新的实践脉络,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切实的工业遗产转型价值观。
程泰宁院士团队代表
筑境设计总建筑师薄宏涛先生
浙江美术馆©筑境设计
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筑境设计
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及秀池改造工程©筑境设计
2020首钢西十冬奥广场©筑境设计
访谈 | Interview—
全文约5600字干货满满
01 程泰宁先生是我们的标杆
CBC: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筑境设计及工作模式,程泰宁院士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薄宏涛:我从2006年加入程先生的团队,至今15年过去了,筑境也从当时一个三十多人的工作室发展到7个分公司、500多人这样的规模,工作模式自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变的是,我们一直保持了从程先生那里学习到的推动项目的工作节奏和思考方式。
程先生曾提出“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我”。个人认为,“立足此时”表达的是一种当代性,即设计应当关注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和学术热点;“立足此地”强调的是在地性,强调对土地、对城市要有深刻的认知,建立起设计和在地之间的情感上的联系;“立足自我”,则是要求设计师本人首先要有自己的设计观,以及对待项目、职业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老先生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依然是每天早上九点钟出现在公司,晚上七点半才离开。团队中能有这样一位导师级的人物,给大家带来的精神上的鼓舞和感染可想而知。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我认为老先生对专业的态度及精神,是公司最大的财富。
02 增量设计与存量设计
在程泰宁院士的经典设计作品南京博物院二期改造工程中,设计将老大殿整个空间进行抬升,并且对老馆进行了空间和立面的提升,结合新建的要求进行空间的织补,包括所有殿地下的串通的空间和动线组织等©筑境设计
筑境设计参与之中的首钢北区两湖片区的城市设计©筑境设计
最北面的冬奥广场,作为奥组委的办公园区,在跟进做城市设计的时候,我们在旁边提供了一些配套的停车和衍生的产业链的入驻的企业办公的空间,东面提供星巴克咖啡馆等城市配套服务职能。还有中国院李兴刚大师做的工舍酒店、倒班宿舍,都是为依托第一个锚点建筑冬奥广场来作出的产业衍生进行的配套。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筑境设计
德国鲁尔工业遗产区©网络
纽约曼哈顿高架铁路公园©网络
目前我们的经济还保持着一个相对比较高位的增长,人口基数也非常大。不同的城市能级意味着它的经济动能和人口吸附的能力以及它对于整个城市系统产业更新的诉求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三线城市现在是人口净流出的状态,一线城市则具有非常强的磁级。
所以不同的城市的策略应该是不一样的。大量的人口涌入意味着要有大量的产业空间,需要这些工业遗存的空间,为新涌入的人口,提供创业、就业和生活的空间。通过工业遗存的更新,提供了更多的城市公共配套服务。反之同理。
城市跟我们人体的肌理是一样的。它是生长的,它既可以长大,也可以缩小,缩小不意味着是坏事,“精明”的收缩对于城市来说也是一种转型和发展的策略。
欧洲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不是因为没钱,而是没有人口,所以变成一个宏大的工业遗址公园,然后通过复垦、土壤的治理,让它变成良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份子,整体提升整个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城市也可以变得很美好。
不是说非得要把它改成能用的建筑,或者必须要转化成为什么新的功能。对于国内来说,其实还是有很多遗存更新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存在误区,认为不把工业遗存改出新模样、不装载新的产业、不吸引更多的人进来就是失败的,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更新价值观。
邯钢东厂区©UED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我们大赛的基地旁边就是赵王城。工业遗存与国家历史文化遗产这两种文化又在这里交锋。而且另半部分的邯钢西厂区,还在持续运营着。这么一种过去、当下和未来三者之间交汇的状态,是这个项目特别有意思的一点,也是我们参加到这个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王城踏勘现场照片©UED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去传达一些我们对于工业遗存更新的态度、观点。首钢项目之后,很多人问我们首钢模式能不能复制,但其实首钢模式可能面向的是国内的一线城市,本身有着很多利好因素,可以用那种高举高打的城市复兴的模式,通过奥运这样的城市大事件来推动更新。
可是像邯郸这样的三线城市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她可以用什么方法?我希望通过这次邯钢改造的项目,探索出一条对于三线城市适用的产业导入的模式和工业遗存更新再利用的模式。
08 后工业时代的诗意
加纳国家剧院©筑境设计
至于工业遗存是否需要引入这些,我认为不尽然。其实这都是基于刚才我们讲到的两种尺度转换的一种设计手法而已。设计首先需要把工业尺度转化成人的尺度,然后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怎么能够让这些建筑变得更加开放,让它的使用更加具有诗意,改变原来工业建筑冷冰冰的状态。我们希望人在一种创造的情境中能够进入进去,就是人在画中游的场景。以冬奥广场为例,我们设了一些开放式的步道,空中的连廊,对这些建筑进行串接,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有一些休闲放松的场所,和行走的路径。
首钢西十冬奥广场中的立体步行系统©筑境设计
这其实也是基于几方面的考量,第一,基于功能上的考量,我们希望冬天或者下雨天的时候使用者可以通过室外的连廊就可以很轻松的到达目的地的场所。
第二,外部其实有非常好的景观,无论是我们中央的花园,还是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我们希望创造一些外部空间的路径,让人在使用路径的同时,能够让人和自然能够发生一种微妙的互动和对话关系。这个也无法判断它只属于江南,其实还是中国人关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认知,我们希望我们的行为和自然是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
建筑之间的连桥©筑境设计
第三,其实我们是要考量这个事情的城市公共性和后奥运时代再更新的状态。奥组委2022年之后它是不是还承租这块土地,离开之后这个场所给谁用?这是我们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它终将回归城市,承担城市职能,所以它应该更具城市性。我们设定的这些路径是开放的,一路都可以走通,这就把我们一个传统的,二维城市的步行系统,变成一个多维的步行系统,让人能够更多的跟城市公共空间接触和对话,这个是建筑的公共性和城市性,在后奥运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我们改造的初衷,就是希望要把工业遗存厂区变成一个重要的、积极的、有活力的城市组成系统,变成城市肌理中的一部分、一个活跃的元素,而不是以前那种僵化的,或者是阻隔城市发展的这样一个产业梗阻。我们所做的一系列的动作,其实都是跟这个目标相关联的,至于它是不是真正有很强的江南性,倒不是重要的。我们确实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手法,让使用这个建筑的人和自然,能够产生一些良性的对话关系。而这个,才是我们的初衷。■
Q1:CBC建筑中心是什么?
CBC建筑中心是中国城乡创新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实践与研究机构之一,以“大师工作营”“设计竞赛”“集群设计”等方式,为各地政府解决城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寻找创新的、有意义的城乡发展策略。
Q2:CBC建筑中心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是什么?
CBC建筑中心力求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策划、设计、建设、运营、品牌、资本“六位一体”的系统性工作平台。以产业为先导,进行设计提升、文化重塑、资源导入、资本引入、业态打造、运营机制建立。
Q3:CBC建筑中心做过哪些品牌项目?
CBC建筑中心近年来在旧城更新、乡村振兴、古城再生、区域振兴等多个城乡发展领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探究立足中国的城乡创新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