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更新案例|打卡杨浦滨江“最潮”空间



流动的盛宴,是巴黎,亦是上海。上周末,滨江新晋地标上海灰仓艺术空间,变身成为一座未来感十足的show舞台,知名美妆在此发布新品,吸引了众多网红达人前来打卡!3个大型Tank伫立杨浦外滩,巨型黑红荧光灯带,勾勒出建筑造型的别样风采。由同济设计集团原作工作室设计改造的灰仓艺术空间正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新时尚场所。


△ 巨型艺术空间惊艳杨浦外滩,定义未来舞台

工业建筑的改造,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向度的,作为一个厂区风貌整治项目的实现,如何达成现代与历史,公共与工业,展览与休憩,艺术品与建筑物之间的融合和协调,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答案。



项目前身曾是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由英商投资建成于1913年。这片场地留有丰富的工业遗存,105米的烟囱成为船只入上海港的标志,江岸上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清水池、湿灰储灰罐、干灰储灰罐等作业设施有着特殊的空间体量和形式,令人印象深刻,在杨浦滨江贯通工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 项目外观 © 章鱼见筑



△ 项目位于江边的工业地段  ©章鱼见筑



电厂段最东端的码头上,原本的干灰储煤灰罐被改造为灰仓艺术空间。灰仓改造的设计方案始于2015年。由于功能的不确定,经历了多轮修改,最终以艺术展览为导向形成具有较强灵活度和开放度的策略进行设计和实施。


通过增设两块景观平台,将原先独立的三个灰罐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采用朦胧界面的处理手法,将原先15米通高的封闭灰仓进行改造。整个空间的使用模式被想象成为一组完全公共的漫游路径,从底部的混凝土框架一直盘绕至灰仓顶部。


在形成这样一个漫游的海洋后,以一种类似plug-in(插入城市)的模式将6个功能未确定的空间连同一组折跑楼梯一同插入。而在艺术品介入后最终形成了艺术讨论和公共漫游紧密咬合的空间触动模式。



△ 改造前后轴侧示意 © 原作设计工作室

△ 轴测图,漫游路径 © 原作设计工作室

△ 改造后的三个灰罐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章鱼见筑


△ 改造后的三个灰罐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章鱼见筑

△ 透过工业设施看向美术馆 ©章鱼见筑


△ 改造后的灰罐细部,上设观景台©章鱼见筑

△ 底层入口空间©章鱼见筑



△ 混凝土框架之间的漫游阶梯 ©章鱼见筑

△ 二层平台 ©章鱼见筑

△ 灰罐之间的连桥 ©章鱼见筑

△ 灰罐内的螺旋漫游路径 ©章鱼见筑

2019年9-11月举办的上海城市艺术季中,灰仓艺术空间作为东段驿馆,由葡萄牙艺术家吉马良斯、日本艺术家高桥启祐以及中国设计师韩家英和章明四人打造为公共艺术品,成为整个空间艺术季的一个重要节点。

△ 分解轴测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 总平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 二层平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 三层平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 五层平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 沿江立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 剖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 细部 ©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灰仓艺术空间(上海杨树浦电厂干灰储煤灰罐改造)

建设地点: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2800号

项目业主: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完成年份:2019年

建筑面积:3840㎡

获奖信息:2019-2020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环境类一等奖;同济设计集团2020年度“建筑创作奖”一等奖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章明、张姿、秦曙

设计团队:李雪峰、武筠松、朱承哲(实习生)、张奕晨(实习生)、刘静怡(实习生)

结构工程师:南俊、曹林勇
设备工程师:施锦岳、甘招辉、张华
摄影师: 章鱼见筑


  ------

  来源:同济设计TJAD



更多精彩内容


诗意的日常:广州东山肉菜市场改造

“环太古里”,可能是成都最有趣的城市更新


……


 

CBC建筑中心是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实践者,汇聚国内外顶尖城市更新专家及机构,为城市提供城市更新整体性解决方案。CBC城市更新研究院,联合来自城市更新各领域专家及研究员,分享、解读城市更新最新政策、前沿思想、成功案例。





- 案例回顾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