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微更新|你生活的社区里,有真正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筑一事 ,作者Eva


上海永嘉路309弄原为两排二级旧里住宅,房屋老化严重,居民要求置换改善的的呼声从未间断。


直到2016年,置换与更新工作正式开启,居民签约、搬迁完毕后,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阿科米星”)将原有旧里地块改建成了一个方庭院广场,广场上设有喷水装置、休憩长廊、展览画廊等公共设施,永嘉路309弄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社区型开放式公共空间。


△口袋广场鸟瞰图 ©吴清山


广场的正式名字叫“嘉澜庭”,当地居民则根据形状亲切地称其为“口袋广场”。广场完成后并没有立即投入使用,真正将社区的活力引入其中的是当地街道办,以及广场上的入驻商户,也是广场的运营和维护者——“口袋咖啡”。


时至今日,通过设计和运营的力量让老社区重新焕发活力早已不算新鲜事,但正因为社区之间是如此不同,才使得每一个具体案例都弥足珍贵。


那么,“口袋广场模式”将会带来怎样的借鉴与启发呢?


社区型开放空间

兼具私密感与领域感


口袋广场所在的永嘉路309弄,在阿科米星负责人眼中,是上海典型的城市烟火生气聚集之所,“街坊稠密,空间拥挤,居住人口众多,道路尺度宜人,两旁绿树浓荫,沿街多为各色生活服务的小商业,生活氛围浓郁”。


拆除有消防隐患的旧里后,这里变成了“一处短边与街道相连接的长方形用地,沿街宽约 18 米,纵深约 40 米,与街道几乎垂直。东、南、西三面均被旧式住宅包围,边界刀裁般笔直清晰,空间状如口袋”。


△永嘉路309弄改造前旧里-街景©李立德


三面围绕的居民楼建筑与围墙高低不齐、轮廓优美,暖色调的外墙涂料奠定了街区的底色,越过围墙可以直接看到居民的阳台和窗户,区域生活气息也由此而来。


“从大小及所处位置来判断,这里无疑有需要也有条件形成一个社区型的开放空间”,阿科米星如此判断。他们认为在上海的老城区,社区的范围其实比较模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空间领域边界,因此,“一个有着私密感与领域感的开放空间”是永嘉路309弄所需要的。


△旧里拆除后的空间 ©吴清山

△拆除旧里后鸟瞰图 ©吴清山


最终定下的设计方案是:“一处用敞廊环绕的院子,廊下高度刻意压低至2.1~2.7 米,形成亲切的尺度,院子外侧沿街向城市开放,内侧形成安静的尽端空间,敞廊中间围合出一片硬质铺地的小广场。”


为了让广场空间与外界有更好的视线交流,广场的地面比街道人行道抬高了50厘米,“既增加了空间层次,也获得了一种独立感和加强的私人领域感”。同时,抬高地面也减少了广场喷泉的地下设施和海绵城市蓄水系统的挖深。

△口袋广场入口空间©吴清山

△口袋广场设计平面图,图片由阿科米星提供


阿科米星负责人认为:“便于使用,利于维护和管理,是此类城市公共项目设计之初就需要认真确定的重要事情。”


因此,中间广场区域设置旱喷,根据不同时段选择开启或关闭,软性控制广场的使用方式。南侧尽端布置两个隐蔽的辅助用房,与广场之间用一道连续曲折的耐候钢板墙隔开,使钢板墙为广场的尽端设立边界。


△口袋广场南廊和辅助用房©吴清山


广场开放面通过缓坡与街道连接,紧贴人行道为标志墙与低矮的灌木花池,东北角设置便于管理的铁移门,移门与灌木高度控制在1.2米高,保证视线贯通。


△口袋广场城市街道立面 ©唐煜、陈平楠


广场东西面紧贴的均为住宅山墙,东面山墙按原样重新粉刷,西面山墙在重新粉刷之余还特地保留了一段老墙的原有肌理,隔着敞廊后面的竹丛若隐若现。


△有喷泉的广场与东面居民住房 ©吴清山


△围廊与西面居民住房©吴清山


为了使口袋广场与周围环境达到协调与融合的效果,阿科米星也下了不少功夫,他们认为“在日常城市中,不同层面的因素融合而成的新调性,会比较亲切和轻松”。


因此,在口袋广场可以看到冲突与反差的设计元素,公共性和私密性策略的冲突;围廊空间简洁的形体尺度与周围环境多样且小尺度变化形成的反差对比;住宅、广场地面、木梁、屋面底部及坐凳的色彩配置也形成了反差,“这些处理都能带来戏剧冲突的趣味和日常轻松的气息”。


△敞廊高度最低为2.1米 ©吴清山


而更花功夫的是创造结构、构造和细节上的张力。敞廊形式上采用精致的钢木混合结构,考虑到居民公共空间的属性,在理性的形式基础上特意增加了具有戏剧性的、富有张力的细节。每个典型的钢木梁架单元均由钢柱、木梁、钢拉杆组成。钢柱由两片扁钢组成,主木梁由成束的叠退木方组成,向中心广场出挑承托轻盈的金属屋面。


木梁加载于钢柱上,屋面的重量由梁传给钢柱,梁后端的钢拉杆用于平衡前端出挑的重力。木梁与钢柱的连接节点被设计为可拆卸装配节点,这个节点专门设计为单向转动模式,反向限制梁的转动,用以平衡风对于屋面的上掀力。


△敞廊单元构造模型


△敞廊单元结构 ©吴清山


“我们试图将日常性与建筑的自治性融合在一起,让设计的学术表现隐形,希望不着痕迹地使口袋广场的空间成为居民轻松的日常陪伴。”


社区咖啡馆

建立在信任感上的空间


口袋广场从设计到竣工花了2年时间,从竣工到使用又经历了1年多,期间需要协调和等待的事情不胜枚举。


阿科米星负责人就清楚地记得,业主曾担忧钢柱的绿色太跳,希望改刷成更加稳妥的灰色调。也担心过靠人行道的绿篱和移门都太过低矮,不足以抵挡有人夜间闯入破坏环境。


在仔细考虑这些意见后,他们还是决定说服业主先开放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评估是否修改和如何修改,“因为我们的设计考虑比较恰当,使用后效果不错,这些地方得以保持设计初衷”


△西面敞廊外种植柱子,绿色的钢柱消失其间 ©吴清山


而在设计之初,阿科米星就考虑到了广场未来的使用场景,“我们认为为了空间适合未来的使用活化、安全管理,最好能引入一个经营业态,在日常营业时,成为广场主动的管理者与维护者,也使广场的使用更安全”。


因此,在所有的设计方案中,阿科米星都考虑了加入经营空间的可能,这个预留空间在最后实际使用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场开放后,一家温暖的咖啡入驻,起名为“口袋咖啡”。


△口袋咖啡,图片由小棋提供


小棋是口袋咖啡的主理人,她的团队一直都在做咖啡馆的项目,2020年,得知天平街道想要为口袋广场引进一个咖啡馆时,她也正好遇到了职业的转折点,没想到提案很快就通过了。


“我们以前在做咖啡馆就是单纯做咖啡馆,但是这里不一样,更多的是一些社区相关的事务,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口袋咖啡,图片由小棋提供


对于社区咖啡馆的定义,小棋有着自己的理解,“以往大家可能觉得是在街边随手可得的一杯性价比较高的咖啡就行,可能在你家旁边的就叫社区咖啡馆”。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场地我们可以发挥的,甚至可以想象的社区咖啡馆,会是我们以前没有想象过也没有实践过的。对我们来说它是未知的,而且我们也想去尝试实现一间真正的社区咖啡馆”。 


△口袋咖啡,图片由小棋提供


在经营口袋咖啡和与居民的互动中,小棋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以前可能会认为年轻人不会去广场,或者老年人不会喝咖啡,其实不是的,来口袋广场的人各个年龄段都有,随着互动的增多,我们彼此都建立了信任关系。”


来口袋广场的大多是附近居民,熟悉起来后他们甚至会在出差时把家门钥匙交给小棋,拜托她有空帮忙遛狗或是接娃,每当这个时刻,小棋会感觉这样的社区是“立体的、实在的”。


△口袋咖啡,图片由小棋提供


口袋广场的日常运营并不复杂,但十分繁琐,出于各方面考虑,广场的开放时间定为早上7点半到晚上7点半,“主要是社区老人比较多,他们普遍起得早,晚饭后出门闲逛的人就少了”。


出于维护社区安静环境的考虑,口袋广场是不允许跳广场舞的,在被问及是否有人因此提出抗议时,小棋笑着说:“还真没有,大家都很自觉,甚至有老阿姨专门来跟我说这里就不应该跳舞,太Low太吵了。”


△口袋广场,图片由小棋提供


这样互相的尊重和理解,在小棋看来,是口袋广场得以顺利运营下去的关键。开业一年多来,也遇到过喝酒闹事,或是不顾围栏半夜翻进广场的人,而作为广场的日常管理者,小棋并没有权力去禁止大家做什么,只能尽量劝导。


“很多事件我们基本上都比较顺利地化解了,而且通常大部分客人也能够理解和尊重公共空间的使用。”


△口袋广场 ©吴清山


除了日常运营外,口袋广场还会承办一些街道活动,以及定期举办生活市集,这也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口袋咖啡去年6月开业,7月就举办了第一场市集。


市集以生活类用品为主,具体的策划和执行由专业团队负责,小棋也会帮忙,并定期将情况反馈给街道,“市集来的人很多也是老邻居、老顾客,什么年龄段的都有,大家聚在一起就很开心。”


△口袋广场举办的市集活动,图片由小棋提供


如今的口袋广场和口袋咖啡,基本达到了小棋对社区的想象,虽然在运营上会花掉很多时间和精力,带来的收获和满足感也是很显著的。


“在口袋咖啡,陌生人经常变成好朋友,本来买杯咖啡要走,和旁人不经意地聊起来又坐了半小时常有。”


屋檐上的小猫、牵着绳玩耍的小狗、追逐嬉戏的孩子、休息聊天的客人……如果没有这些,小棋反而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未来,小棋希望在和老居民们建立情感连接后,他们会更加喜爱这个社区。口袋广场和口袋咖啡也可以长期运营下去,融入到社区中。


△口袋广场©陈平楠


作为设计者,阿科米星负责人也认为目前的口袋广场和口袋咖啡已经达到甚至超出预期了,“与传统建筑项目相比,社区微基建本来就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街道工作者和口袋咖啡都出了很大的力”。


而从建筑师的视角来说,除了提供专业美学和技术经验外,构建真正具有社区归属感的微小公共空间才是最大的挑战。


△口袋广场©陈平楠


“设计并实施,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把设计城市空间作为发现又一处城市生活的过程,不仅设计完成一个城市局部,而且要观察它的使用反馈。”


如威廉·H·怀特的《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序言中所提到的,“对于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阳光是重要的,树、水、可以买到小吃,能有地方坐坐,也很重要”。


像口袋广场这样的小城市空间,也许正是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关键。


更多精彩内容


诗意的日常:广州东山肉菜市场改造

“环太古里”,可能是成都最有趣的城市更新


……


 

CBC建筑中心是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实践者,汇聚国内外顶尖城市更新专家及机构,为城市提供城市更新整体性解决方案。CBC城市更新研究院,联合来自城市更新各领域专家及研究员,分享、解读城市更新最新政策、前沿思想、成功案例。





- 案例回顾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