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雨至,合酱的味道

苏州残联 2023-10-23
近日,苏州进入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节老法头的苏州人家在这个时节有一件最要紧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做酱




因为这个时候,时阴时雨,阴湿闷热,是适合各种霉菌孢子生长的季节,而接下来的三伏天,太阳暴晒,又可以将长出了的霉,烂成的酱,改造成一缸美味。

苏州人对酱爱的深沉,家家户户都有独门秘方。《浮生六记》中芸娘为沈复做的“双鲜酱”,“麻油加白糖少许拌卤腐”“卤瓜捣烂拌卤腐”,让沈复鲜到眉毛掉下来。
“酱”业,在清代是一个特殊行业,开酱园‌‌须有官府‌‌颁发的执照。‌‌当时,‌‌在葑门内有一个‌‌机构(今盛家带3号)‌‌叫长元吴盐公堂,‌‌专门‌‌管理苏州‌‌这些‌‌酱园。‌‌酱园所用之盐,也是盐公堂特准用的“定额盐”。
当时,苏州的酱园遍布全城,“顾得其”‌‌与“潘所宜”‌‌在风景如画的七里山塘‌‌平分秋色;“金永盛”“吴鼎源”“瑞泰”在葑门各领风骚;还有,大太平巷的“万康”,胥门的“同丰润”等。

如今,葑门横街上的瑞泰酱园深受老苏州们的青睐,虽然中途歇业过一阵,适逢2018年葑门横街改造,最终还是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说它是苏州最全的酱菜店完全不为过,光中间的一圈酱坛子就有几十种。
在《葑溪琐记》一书中记载了瑞泰酱园的繁华过往。“后来瑞泰酱园在横街西端还开设了瑞泰信分店,生意同样十分兴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街一带路边有时还能看到酱园作坊使用的大缸,都是当年这些老字号辉煌的孑遗。”
苏州习俗,夏至前半月为梅雨,后半月为时雨。梅雨季,大风连昼夜,逾旬而止,谓舶棹风,乡间误传也做白草风,这个时候最适宜合酱、造醋,苏州人把“合酱”读作“葛酱”,其实就是做酱。

每到芒种过后,梅雨将至,家里姆妈就要开始忙碌了。
蚕豆要选即将要落市时候的蚕豆,这个时候的蚕豆,颗粒饱满,淀粉含量充足,是做酱的最佳豆类。把蚕豆买回来,剥净,和黄豆一起,煮到稀烂,和一点面粉进去。面粉和蚕豆的比例,一般以4:1为宜,拌料要干,揉成条,切成块,差不多巴掌大小,称为酱糕,然后放到蒸笼上蒸熟。
把冷却后的酱糕,继续切成麻将块的大小,放在竹匾或者敞口的盘子里,下面衬上小麦柴保持透气,上面盖一层湿布,放在不通风的房间里,让它霉变发酵,“罨酱黄”的工作算是完成了。
差不多一个礼拜后,“酱糕”上生出了霉花,有黄、有黑、有红,以黄花为上。霉过的“酱糕”叫“酱黄”。这个时候的味道可不好闻,一股霉味,让人很难想象,这种霉变了的小酱糕,后来会变成鲜美的桌上美食。
等酱糕全部霉透了以后,差不多江南的黄梅天也就过去了,太阳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酱糕拿到太阳下去暴晒了,大概晒个七八天,除去了过多的霉花,看准晴好的天气,就可以进行做酱中第二部最为重要的过程了,就是“化酱”。

烧好开水,倒入食盐,倒在敞口的缸里,一般500克酱黄,要花上60克盐。把“酱黄”倾入冷却的盐水里,继续日晒夜露。
这个时候,就是太阳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过不了多久,酱黄糕就烂成了一摊酱。从淡黄到金黄,又从金黄到赤红,再从赤红到紫红。太阳越是强烈,酱色便越深,味道也越鲜美。
等到酱色呈紫红,上下一致,且有油光锃亮之感时,酱便熟了。
过了三伏天,合酱就完成了。深褐色的酱,甜香四溢,浓郁扑鼻。有的时候,家里姆妈会在缸内插进一个筒形漏斗,即见澄清酱汁由此渗出,苏州人把这最初的酱汁叫作“母油”,尝一尝鲜美无比,传统苏帮菜里有一道名菜,叫做母油鸭,用的就是这新鲜酿造出来的纯天然“母油”。

虽然不是贵重的菜品,但是苏州人对待制作出来的酱,可谓是一丝不苟的。当年做的酱,当年就要吃掉,留到明年,就是隔年的“陈酱”了,味道自然差了一大截,也不符合苏州人讲究的口味了。
费孝通就对这道家乡美食,念念不忘,他在《话说乡味》中曾写道:“我小时候更多的副食品是取自酱缸。酱缸里不但供应我们饭桌上常有的炖酱、炒酱——那是以酱为主,加上豆腐干和剁碎的小肉块,在饭锅上炖熟,或是用油炒成,冷热都可以下饭下粥,味极鲜美。”


看完文章别忘了打卡哦!

点击下面的图标,

即可为本篇文章打卡

还有好礼相送哦!

点击此处文字,

了解福利规则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编审:市残联群宣处

往期 · 推荐

无障碍 更友爱 | 苏州地铁11号线免费试乘

校企携手共促就业 助力“折翼天使”筑梦未来

倾注爱心 放飞梦想

“益”亩菜园种希望 知责于心 履于行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SZ_DPF

新浪微博:@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