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摘】于坚谈海子之死

2016-03-26 于坚 诗歌


于坚谈海子之死




▲有人来信讲到海子。海子是一个很有才气的诗人。海子是小农社会最后的才子之一。海子是一个“即兴”的诗人。他的特点是把在青春期所能想到的一切谵语都写下来。而在一个成熟的诗人那里,这些都被沉默省略掉了。海子的思维方式是纵横千里。据他的朋友说他的思维空间横跨欧亚大陆,上下千年。


海子确实有一种真正的才气,然而,像所有传统的农业社会的诗人一样,海子对空间和时间把握的方式是依赖于集体无意识的,隐喻式的,海子缺乏对事物的具体把握能力。他看见整体却忽略个别的、局部的东西。他的诗属于语言操作的少,精神漫游的多。


海子很年轻,他正处在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有的那个青春期癫狂年代。他没有驾驭住那些使他坠入传统的东西。海子,一个才子,一个农业社会的抒情诗人,他梦想的是乌托邦。(P.13)


▲一篇在语言理论上都非常腐朽的文章把海子的死说成“行动艺术”。人们似乎硬要把诗人之死说成一种历史性的事件。这对诗人本人未免过于残酷。


“艺术行为”?这种论者去看看波伊斯的传记,那才叫纯粹的艺术行为。海子之死是“怀才不遇”的忧愤所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的传统心态。人们用传统的塑造革命烈士的方式来塑造海子。一位里弄诗人把海子称为“诗歌烈士”,这是真心爱海子吗?海子的死倒不是悲剧,悲剧是人们谈论海子之死的那种戏剧性的方式。


海子实际上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少年。海子甚至都还无法接受乔伊斯、普鲁斯特这样伟大的人物,他说他们是“粗俗”的,他的少年情绪使他只限于接受一些浪漫、激情的才子式诗人,如拜伦、雪莱。他的死亡和当年北京的激进主义社会氛围有关。他的死亡被人们用来建构某种权力话语,以致在今天,人们如果不以谈论烈士的口吻来说海子,他就是不道德的,海子事件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某些腐朽在中国之根深蒂固,甚至在所谓“先锋”派圈子中也是如此。


我们今天对海子不知如何说好。是他的死亡这一事件更重要呢,还是他的作品更重要?显然无论文本或现实都使我得出这样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前者。


但就文本而言,我认为海子是中国的文化沙龙派诗人,即老木编的那本《青年诗人谈诗》一书中,声称“受杨炼影响开始写史诗”的诗人中,唯一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诗人。最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的乌托邦神话才子。他确实像他的精神之父毛泽东一样建构了乌托邦诗歌神话。


海子一死,乌托邦神话时代在语言上最后的光芒也消失殆尽了,其他人不过是附庸在海子亡灵上的分行苔藓,时间的海水自会将这些衍生物冲刷得一干二净,上帝是公正的。(P.19-20)



来源:《于坚文集》(卷五)《拒绝隐喻·棕皮手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于坚简介

男,1954生于昆明,毕业于云南大学,著名当代诗人。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含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空地》、《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扩展阅读:


【3·24海子诞辰】精选海子诗歌27首


知乎热议:"海子是否被严重高估了”"他的诗是否只是一个北大背景的精神病患者的狂乱抒情?”


海子离伟大隔着一千个赵丽华?


昌耀:意义的求索


戈麦之死:这些地层下活着的种子,像怀有某种亘古的仇恨,缓缓地向一处聚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