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衰前,心脏给了你4次机会!请别忽视身体的5个提醒

生命时报微信 健康四川官微 2019-08-21


心痛、心碎、心累

用来表示不适的词汇很多和“心脏”有关

事实上

人类的心脏确实脆弱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它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严重和终末阶段。


其实

心衰并非不可避免

今天季小微就告诉大家

预防心衰的4次机会

并教你几招护好心脏


心衰有4次预防机会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循环器官内科学教授小室一成强调,如果能够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一生当中,人们有4次预防的机会。

       

虽然40多岁有可能患上心肌梗死和心衰,但在该年龄段,心衰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二三十。


与此形成对比是的,65岁以后,心衰发病率激增到十万分之一二百。


如果在40~50岁时,仍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0岁以后就可能受到心衰发病之苦;最晚从40~50岁开始作出改善,对防止心衰也会起到作用。



专家表示,心衰是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所有循环器官疾病的终末阶段,但患上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未必都会导致心衰,其区别在于个人基础疾病的不同。


相对而言,伴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易发展为心衰。


零次预防


指在没有患任何相关疾病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不暴饮暴食、不摄取过多盐分、不吸烟、多运动、控制体重、避免混乱的生活习惯。


第一次预防


如果已经由于吃得过多、动得过少导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就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但此时还不算太晚,只要在得上心脏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了。


减肥、降压、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


第二次预防


由于未能充分改善生活习惯,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脏疾病后,你需要注意的是预防心肌梗死的反复发作,以免病情进展为心衰。


因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人,并非都会成为心衰患者。


高血压患者须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稳定血压;


曾经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须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坚持锻炼,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过于激动等。



第三次预防


通常来说,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诱因下突然发作,患者会突然感觉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


若能在急性心衰未发作前,做好日常预防,即便已经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严重的后果。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阻止病情急性恶化,必须严格按医嘱服药,避免一切不利于心脏健康及有可能引起心衰发作的因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衰第一次发作时还有抢救成功的可能,经过住院治疗后,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健康”。


然而,这不是治愈,而是变成慢性心衰,一旦病情再次恶化会极为凶险。


心衰的5个早期信号



1、咳嗽


心衰患者在早期常出现咳嗽。


一般来说,心衰引起的咳嗽有以下几个特点:


频繁的干咳,伴有胸闷气喘;活动或劳累后,咳嗽气喘的症状加重;处于平卧位时症状较重,当变成坐位或立位时症状缓解,并且常在夜间发作。


2、疲乏无力


总是感觉全身乏力,没走多少路就已经疲乏不堪,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说。


3、食欲不振


右心衰的人全身供血不足,导致胃肠血流量减少,容易腹胀、恶心、呕吐。


4、尿少、浮肿


心功能减退后,心排血量降低,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导致患者总尿量减少,而夜间尿量相对增多。


由于心衰后还会导致体循环瘀血,所以还会出现双脚、双小腿水肿的症状,而且劳累后会加重。


5、情绪或精神异常


老年心衰患者往往出现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幻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7个习惯帮你护心


监测三高


心血管事件链是从没有疾病风险到血管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


一旦有了风险暴露,就意味着在心血管事件链中向过早死亡奔跑。人如果控制好“三高”,应该可以活到100~120岁。



建议老人平时在家勤测量血压、血糖等,如果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血糖、血脂、血压仍未达标,需尽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启用药物治疗。


定期体检


一般人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即可,40岁以下且有心脏病家族史,以及75岁以上者,建议每年做一次体检。


戒烟戒酒


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


研究显示,戒烟对预防心血管病复发的作用占40%,戒烟24小时,心血管系统就开始受益,血压下降、心跳变缓,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随之降低。


此外,饮酒量越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就越大,因此还应少喝酒。


多做运动


不少人认为,心脏不好就应多休息,避免运动。


事实上,规律的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与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周做中高等强度运动的人,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64%和63%。


即便是心血管病患者,每周运动时间增加3小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就能下降31%。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



季小微猜你喜欢


如何直面挑战,助力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他们总结了五项原则

请转给亲友!保健食品欺诈惯用这10大骗术,一定要当心

期待!我省多部门联合发文,到2020年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将迎来这些福利!

对话40年!3位亲历者倾情讲述我国应急医疗救援巨变

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