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确培养婴幼儿进食行为,看看专家如何建议?

2017-01-09 医脉通临床指南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适用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及全科医师的《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


该建议根据儿童<6月龄、6~8月龄、9~11月龄以及12~36月龄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分别围绕营养(喂养)建议、进食行为、常见问题处理以及营养评价4部分描述。


以下主要为该建议各阶段婴幼儿进食行为建议部分内容。

<6月龄进食行为建议

1.母乳喂养技巧:产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1 h),新生儿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母乳。帮助母亲建立正确的哺乳姿势也是确保顺利母乳喂养的重要条件。每次哺乳前都应用肥皂清洁双手。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采用何种姿势,要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头和颈部得到支撑,尽量贴近乳房,鼻子面向乳头。哺乳前,母亲可用干净手指帮助婴儿口张大含住乳头和乳晕,上嘴唇盖住的乳晕要少于下嘴唇,下唇应朝外突出、下颌接触乳房为正确的“乳房喂养”(图1A)。仅含住母亲的乳头,即上嘴唇盖住的乳晕大于或等于下嘴唇,下嘴唇向前或向口内缩,下颌远离乳房,为含吸不良,为“乳头喂养”(图1 B)。“乳头喂养”的情况可造成乳头咬破、乳汁吸入不足,因含大量乳汁的乳腺导管在乳晕下未被吸入。在尚未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习惯前,应避免让婴儿接触到奶瓶、安抚奶嘴及其他辅助喂哺装置。


2.哺乳次数:鼓励按需哺乳,对早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母乳喂养习惯尤为重要。按需哺乳即在婴儿正确含吸乳房情况下,不限制母乳喂养的频率和持续时间。1~2月龄的婴儿日间<2 h哺乳一次,这一时期如睡眠时间>4 h,建议将婴儿唤醒喂哺,避免奶量摄入不足。夜间哺乳间隔时间可延长,约3 h,或4~5 h。24 h母乳喂哺次数为8~10次。新生婴儿因尚不适应宫外生活,可有含乳头时间较长(喂哺>30 min/次),或喂哺频率过多情况(1.0~1.5 h喂哺一次),均属按需哺乳。一般2月龄后可逐渐规律哺乳,如生长不足需排除吸吮不当或疾病。母亲乳头皲裂通常也与不正确含吸姿势有关。一旦出现乳头皲裂,可在每次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


3.奶瓶喂养姿势:奶瓶喂养婴儿时,应用上臂很好地支撑婴儿使其感觉舒适、安全,头和身体呈一直线,喂哺时应握住奶瓶并与婴儿有很好的眼神交流。避免在没有支撑情况下,让婴儿自己含着奶瓶喝奶,易发生呛咳、耳部感染,且在婴儿萌牙后易出现龋齿。


4.奶瓶清洁、配方奶冲配及存放:每次使用后需彻底清洗并消毒奶瓶、奶嘴,可用专用消毒设备或者沸水中煮沸5 min消毒。冲配奶粉前需清洁相关区域并彻底用肥皂洗净双手。保证冲配奶的饮用水卫生,应用煮沸后冷却的水。严格按照说明冲配配方奶,冲配时先加水再加奶粉,用罐内配套的量勺称量奶粉,避免过稀或过浓造成婴儿营养不良或肾脏损伤。喂哺前先滴几滴在手腕内侧,确保奶液温度适宜。剩余液体奶液可存放入冰箱,下次食用时需温热后与新冲配的奶液混合食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1 h,或已经温热过一次的配方奶都应弃用。


5.识别婴儿饥饿及饱腹信号:及时应答是早期建立良好进食习惯的关键。新生儿饥饿时可以出现觅食反射、吸吮动作或双手舞动;婴儿会出现把手放入嘴里吸吮、鬼脸、烦躁,大声哭吵是饥饿的最后信号。婴儿饥饿不同阶段的表情及动作详见图2。抚养人应该注意观察婴儿饥饿的早期信号,避免其哭闹后再喂哺,这会增加喂哺的困难,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哭吵会影响含吸母亲乳头。婴儿停止吸吮、张嘴、头转开等往往代表饱腹感,不要再强迫进食。

6~8月龄进食行为建议

1.互动式喂养方式的建立早期建立互动式喂养方式对于婴幼儿长期的进食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喂哺固体食物时将婴儿置于安全、舒适的餐椅上,以保证其头部、躯干以及双足都有很好的支撑。双手应该可以自由活动,可与喂养者有很好的互动交流。喂哺的过程是一个亲子互动过程,喂养者积极响应婴儿的饥饱信号,喂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婴儿进食。喂哺时应避免分散注意力,如看电视、玩玩具等。在喂养过程中与婴儿有充分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促进情感。当婴儿拒绝一种新添加的食物时,不要强制其食用,可以再尝试,有时婴儿需要经过10~15次的体验尝试后才会接受一种新的食物。


2.餐次:进食4~5次乳类以及1~2次谷类为主的固体食物。固体食物的频率可逐步增加,摄入固体食物的量有个体差异,每次食用量以不显著影响乳类摄入为原则。进餐的频率与食物能量密度有关,较稀薄的食物为主,频率就需要高些,反之进餐频率相对少些。通常情况下,固体食物的能量密度应高于母乳,以避免因为能量不足导致生长不良。


3.食物准备清洁要求:保证食物准备过程的清洁是预防肠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包括事先用肥皂洗手,食物制作完成后尽快食用,使用清洁餐具,注意饮用水清洁。避免将接触过成人口腔唾液的食物喂哺给婴儿,避免成人口腔内细菌传播给婴儿,发生龋齿。

9~11月龄进食行为建议

1.学习自我进食:不必要求正确使用餐具,允许主动抓握食物自我喂食,有助于更快掌握独立进食技能,培养自信。婴儿自我进食时家长应容忍洒落和狼藉,可事先在地上铺好相应的地垫以便于清洁。


2.学习吞咽、咀嚼:这一年龄阶段是培养婴儿咀嚼功能的关键期,不同质地的食物(包括碎末状、颗粒状、块状等)可帮助婴儿逐步学习吞咽、咀嚼食物,有效减少幼儿阶段常见的进食问题(如食物长时间含于口中、吞咽纤维困难、进餐慢等)。分开进食不同质地食物,如饭、菜分开,避免汤饭,有助于帮助婴儿学习咀嚼不同质地食物。


3.进餐安排:大多数9月龄的婴儿可以与家人的进餐时间相一致,即早、中、晚三顿主餐,以乳类为主,然后加2~3顿辅餐,主要以固体食物为主。婴儿每次进食的量可能不同,这样的进食安排可以让婴儿有机会接触不同种类的食物以保证充分的营养,辅餐是添加新食物的好机会,不必强求婴儿每次进食量一致,允许食量波动。帮助婴儿开始用杯子,12月龄婴儿可以用吸管杯喝水。

12~36月龄进食行为建议

1.餐次:与家人共进3顿主餐,2~3次营养丰富的辅餐(水果、牛奶、面包、饼干或自制小点心等)。进餐时间应在20~25 min/次,定时就餐,儿童食量可波动,不强求定量。


2.饮食行为培养:幼儿与家人同食,有条件家庭可让儿童坐在儿童餐椅就餐,便于与家人互动交流。避免进食时看电视或玩玩具等,更不可追喂进食。幼儿应学习抓、用勺子,参与进餐过程,逐步学习自己进食。允许幼儿进食过程狼藉,在进食过程中熟练掌握进食技巧。培养幼儿规律的进食习惯,家长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食物满足生长需要,不强迫进食。识别幼儿饱腹的信号,允许吃饱后离开餐桌。对较年长一些的幼儿,可适当参与食物的制作过程或者餐前准备餐具,提高其对进食过程的兴趣。


3.弃用奶瓶:12月龄开始学习用吸管杯饮水,15月龄起应弃用奶瓶,用杯子饮奶或水。

以上内容(非全文)摘自:《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83-890.

【声明: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医脉通,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原文请见“阅读原文”




精彩回顾(点击即可查看)


❤  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喂养要点提示和营养(喂养)建议


❤  指南易览:0~24月龄婴幼儿“吃饭”指南  


❤  新鲜出炉:《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要点


❤  要点学习:学龄儿童膳食指南


❤  加拿大《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介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