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浪淘沙,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生死几何?

陈亮 财经杂志 2018-12-06

销量超日韩企业、独角兽上市等事件使得市场处于狂欢状态。然而狂欢背后,众多企业死于安乐,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实则形势严峻


《财经》记者 陈亮/文 施智梁/编辑


初夏的时节总有那么一点不安分。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异常喧闹,洗牌的钟声也频频被敲响。其中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上周宁德时代发行股票。“错过富士康不能再错过宁德时代”成为整个股市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被誉为创业板首家独角兽,曾经创新24天闪电过会奇迹的宁德时代带来了全体股民狂欢。但在狂欢背后,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正经历着大浪淘沙。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快速崛起受益于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支持。自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以来,中央及地方每年出台众多政策扶植新能源汽车发展,其中免购置税和补贴最为给力。


众多企业涌入动力电池的生产中,下游车企也在产量上跟进。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补贴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量上升,动力电池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


在和众多从业者聊天时,他们都感叹2015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多达数百家,就这样还供不应求。一家大型动力电池企业的高管对我说,那时候整车厂都派人住在电池生产企业隔壁,有电池就拿走。


此外,由于各种原因,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被挡在国门外,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乱象丛生,市场进入一个野蛮发展过程中,骗补就是最好的例证。财政部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通报中提到,个别企业受利益驱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骗取和违规谋取财政补贴,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此后补贴政策收紧,对提供虚假技术参数,骗取产品补助资格的;提供虚假推广信息,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销售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型号、电池容量、技术参数等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产品不一致的行为,四部委将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扣减补助资金、取消新能源汽车补助资格、暂停或剔除“推荐车型目录”中有关产品等处罚措施。


除此之外,中央各部委在技术要求和运营上都做了相关规定。在补贴退坡加速到来的今天,企业一直走老路就面临着死亡。


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断提高的当下,众多无大资本无领先技术,只想赚快钱的企业纷纷倒闭。一些成规模的动力电池企业频遭打击,沃特玛就是鲜明的例子。


早期,对于能量密度要求不高,普通磷酸铁锂电池即可达标,客车、专用车补贴量巨大,所以专攻磷酸铁锂电池的沃特玛腰包鼓鼓。沃特玛凭借销量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第三强,成为市场黑马。


利益驱动下,沃特玛大肆扩张,各地开工厂、建产线、买设备。然而随着补贴核查期变长,客车和专用车补贴断崖式下滑,沃特玛遭遇资本困局,公司现金流紧张。沃特玛安徽铜陵工厂的员工告诉我,工厂已经停产,255名员工被扣了几个月工资,社保也未按时交纳。沃特玛深圳总部员工也遭遇了上述情况。


沃特玛5月28日发布通知,向银团提出资产变现申请,银团同意企业变卖部分资产获取资金。沃特玛承诺在十五天之内解决全体职工2018年5月份之前的工资和社保。


大型企业如此,小型企业更是运营困难。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产能急剧扩张,然而面临着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局面。据了解,很多承诺建立或者投产的电池工厂迟迟未开工。


尽管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单体能量密度上已经与日韩领先企业不相上下,但在成组技术上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生产设备大都从日本进口。


基于此,众多合资车企一直处于暧昧的态度中。一旦日韩电池能够再度进入中国市场,有些合资企业倾向于重新启用原来的国际合作伙伴。毕竟国际汽车巨头在全球合作伙伴选择上以韩国企业为主,如通用和大众都选择LG化学为合作伙伴。


狂欢的背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实则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新的补贴政策在下周实行。随着补贴的退坡,产能过剩的动力电池行业必将迎来价格战。没有产品和产能优势、市场占有率又不高的企业势必在2020年补贴取消前被无情淘汰。


众多专家曾预测,中国将会和日韩一样,只剩下2-3家动力电池企业。在我看来,这个观点似乎过于悲观。


上述悲观情绪主要受政策影响。在拥有高能量密度就能获得高补贴的政策指挥棒下,众多企业貌似都生存得如履薄冰。然而这些问题将会在无补贴时代得以化解。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2017年中国汽车累计销量就达到了2887.89万辆。2020年200万辆新能源车产销规模仅占2017年全年销量的7%左右。足见如果新能源车革命继续深入,越来越多燃油车被替换成新能源车,那将是一个多么广袤的市场。


在这样市场下,消费者需求也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应用场景很多,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就需要不同的动力电池产品。到那时将会形成“没有最高能量密度,只有最合适”的局面。性价比将成为王道。


对于很多代步车来说,没有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的需求,低成本才能俘获消费者的心,对于客车、专用车企业亦是如此。成本更低、安全系数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将重获市场喜爱。


当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不能因为市场足够大就不思进取。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博弈,还得研发新的电池技术。当车企都在投资创业公司或自研下一代电池的时候,谁能抢先研发出下一代动力电池,谁就具有绝对话语权。


秋风扫落叶正在席卷这个行业。一家上市动力电池企业的高管对我说,2018年将是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并购淘汰之年。这个并购并不是指大型动力电池企业兼并小型企业,而是行业外的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赶上末班车。无人接手的电池厂将成为被扫走的落叶。



“亮”见新能源

陈亮,《财经》交通工业组记者。

 

观察波诡云涌的市场,深挖不为人知的事实,提供客观冷静的洞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更新时间:周三/两周一期


责编  |  苏月  yuesu@caijing.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