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真的来了吗?
当务之急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而非强力刺激。无论是当前物价指数较低,还是物价和金融数据背离,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有待微观主体信心提振
图/视觉中国
文 |《财经》记者 张明丽
编辑 | 王延春
据国家统计局4月18日消息,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9%,衣着价格上涨0.7%,居住价格下降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2%,交通通信价格上涨0.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9%,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上涨11.0%,猪肉价格上涨8.5%,粮食价格上涨2.5%,鲜菜价格下降2.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
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8%。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1.8%,环比持平。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公布了3月的物价和金融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0.7%,环比下降 0.3%,低于预期的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 2.5%,环比持平,低于预期的下降2.3%。
拉长时间线来看, CPI同比增速一年来首次跌破1%,并大幅偏离2%-3%的黄金区间;而PPI已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然而,低物价与高货币却共存,3月M2同比增长12.7%,新增信贷和社融均大超市场预期,一季度金融数据走强。数据公布后,引发了学界关于“通缩”的讨论。
从环比看,3月CPI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1.4%,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27个百分点。食品中,天气转暖,鲜菜上市量增加,价格下降7.2%,降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17个百分点,占CPI总降幅近六成;受存栏量较为充裕及消费需求回落影响,猪肉价格下降4.2%,降幅收窄7.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粮食、食用油、鲜果、鸡蛋、禽肉类等食品价格较为稳定,涨跌幅在-0.1%—0.4%之间。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非食品中,出行需求持续恢复,宾馆住宿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上涨3.5%和2.9%;春装换季上新,服装价格上涨0.5%;车企降价促销,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1.9%。
从同比看,CPI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43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果价格上涨11.5%,涨幅比上月扩大3.0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9.6%,涨幅扩大5.7个百分点;鸡蛋和禽肉类价格分别上涨7.8%和7.4%;鲜菜价格下降11.1%,降幅扩大7.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23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宾馆住宿、交通工具租赁费、旅游价格分别上涨37.0%、6.1%、5.9%和5.3%,涨幅均有扩大;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5%转为下降0.8%,主要受能源和汽车价格下降影响,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6.6%和7.3%,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4.5%。
据测算,在3月份0.7%的CPI同比涨幅中,上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与上月相同;新涨价影响约为0,上月为0.3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数据公布后,引发了学界关于“通缩”的讨论。
中国现阶段不具备通缩条件
以新发地公布的蔬菜价格行情为例,在被统计的20种蔬菜中,3月1日20种蔬菜的最低价、平均价、最高价分别为2.3元/斤、2.6215元/斤、2.9425元/斤。4月1日20种蔬菜的最低价、平均价、最高价分别为1.295元/斤、1.5125元/斤、1.73元/斤。蔬菜价格总体有不同幅度下跌。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告诉《财经》记者,老百姓可能认为物价越低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物价一旦持续下跌至有通缩压力,经济发展就会出现明显问题,例如就业机会减少、经济繁荣度衰退等,大家的日子不会变好。一定要防止通缩。2%-3%的物价上涨是可以接受的,如接近和超过4%就要发力压制通胀风险。
图片来源:新发地官网
图片来源:新发地官网
关于3月数据是否代表中国经济将迈入通货紧缩,学界意见不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财经》记者,CPI同比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回落共同影响,食品价格下降尤为明显。PPI同比回落也主要是受翘尾因素影响。海外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石油价格下降等导致PPI在高基数下同比下降。就后续情况看,目前国内融资需求较高,信贷等金融数据超出市场预期,CPI中服务价格、PPI中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意味着经济仍在企稳恢复,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不大。
“CPI、PPI较低,背后可能是扩大内需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后续随着扩大内需政策落地实施成效进一步显现,加上PPI高基数效应逐步淡化,二者将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预计大规模通胀压力的可能性较小。”娄飞鹏说。
华创证券的研究表明,难以直接简单地将CPI定义为“通缩”。华创证券认为,从结构上来看,3月CPI 环比下降 0.3%,其中主要受供给扰动较大的食品项以及汽车降价促销活动这两个短期因素拖累,但中长期的服务消费需求这一主线仍在持续修复,在核心 CPI 同比向上修复、下半年低基数作用下 CPI 同比可能再次走高的阶段。
不过,在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李宗光看来,CPI同比与环比持续大幅超预期回落,显示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确实面临通缩风险。“未来,猪肉价格以及国际能源价格大概率维持呈震荡走势,基数效应下其对CPI的影响将由拉动变为拖累,从而推动CPI进一步走低,通缩形势将更加表面化、显性化。”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表示,当前的物价下行不是通缩,而是与基数效应、前期非经济政策对企业家信心的冲击,从政策举措来看,当务之急是提振微观主体信心而非强力刺激。无论是当前物价指数较低,还是物价和金融数据背离,反映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要继续做好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稳投资、稳信心等工作。
贾康告诉《财经》记者,现阶段谈“通缩”还为时过早,但3月的CPI和PPI数据值得关注。总体看一季度数据喜忧参半,先行指标向好,但是外贸承压明显,报复性消费反弹不少地方暂未出现,投资表现平平,房地产投资还是负增长。但随着经济逐步回暖,特别是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大概率会明显向好之后,涨价的概率更大。
贾康指出,需求不足、经济景气水平长期低迷、经济发展缺乏支撑会引发通缩。通缩是持续性的物价下降,中国目前还并不具备认定通缩的条件。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回应了“中国经济是否会走入通缩”提问。他表示,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整体上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付凌晖说。
关于今年以来一季度CPI的涨幅回落,付凌晖表示,主要受一些阶段性因素影响。
首先是季节性因素。今年春节在1月份,春节后随着市场需求回落,价格一般都有回落。
二是部分食品价格走低。随着天气转暖,鲜菜上市量增加比较多,环比和同比价格都出现了下降。还有猪肉价格,今年生猪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减少,价格有所下行,这些都带动CPI回落。
三是能源价格回落。在我国CPI中,能源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整体放缓,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原油市场价格总体回落,带动国内能源价格走低。3月份,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6.6%、7.3%。
四是汽车价格特别是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受汽车优惠补贴政策到期和排放标准调整等因素影响,近期车企降价促销力度比较大。3月份,燃油小汽车价格同比下降4.5%,这些都会影响价格变化。
五是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去年同期价格基数比较高,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CPI价格同比涨幅回落。
中国新“二元结构”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通缩问题,与人们一般意义上讲的通缩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不能将这当中独特的原因讲清楚,用一般的解决通缩的方式来应对,将来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孙立平指出,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二元结构。这个二元结构的两个部分,一元叫国计,一元叫民生。市场上看起来充足的货币主要去了国计的部分,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和政府部门,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项目,尤其是大基建项目,甚至还包括还旧债补窟窿的。而在另一元,即在民生部分或下半身流入的就比较少。因此,这部分就感受不到钱多了。相反,这部分感受到的是失业、收入下降、债务压力、预期变坏。
综上,孙立平认为,第一,我们现在的通缩,不是由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的,也不是由利率太高引起的。我们的通缩是一种淤塞型通缩,是足量的货币在二元结构中淤住了。第二,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加大货币供应量,也不是降低利率,甚至都不是疏通经络的问题。即使是像美国那样直接发钱,也解决不了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要打通二元结构,在不能完全打通的情况下,至少重心应该往下面的民生部分下沉。第三,我们在通缩的同时,要警惕通胀随时爆发。现在巨量的M2虽然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像一般解决通缩的方式加大货币投放,不仅可能会引爆通货膨胀,甚至可能会导致滞涨的出现。
娄飞鹏告诉《财经》记者,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稳增长、稳就业工作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带动作用将较为明显。目前在经济恢复方面,还需要围绕着力扩大内需做工作,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企业投资意愿有待增强等都是面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同时,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如果通过稳定外贸结构,提升外贸质量,让进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也需要出台政策措施。
“阶段性的主题是扩大内需,让经济升温。”贾康说,目前在上策下达的过程中,一些部门和下面的执行力还不够,不少实事,包括中央要求的重点任务还没有很好做出来。当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共同发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支持经济升温。
不过,一些国际机构及专家对中国今年经济发展表示乐观。
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4月10日表示,今年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但中国将是例外,预计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过5%。3月底,世行发布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形势报告,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上调至5.1%,大幅高于该行1预测的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低于3%,2024年的经济展望会好一些,但也会低于过去10年3.8%的增长。但同时,当前也有很多国家展现了活力,比如中国的经济在强力复苏。“我们的预测是,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5.2%,主要因为中国家庭消费在恢复,经济活动在恢复,这不仅对中国重要,对全球都来说都很重要。”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丁爽表示,在不发生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今年会受益于疫情后生产生活回归常态的内生动力,去年相对宽松宏观政策的滞后效应以及低基数的拔高效应,实现5.8%甚至更高的增长率不足为奇。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卢姿蕙告诉《财经》记者,本次全球经济衰退将呈现时间短、程度浅的特点。目前的经济走势比预期乐观,极端下行风险正在减小。不过,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将缓慢,经济将出现停滞的特征。从全球宏观经济基本面来看,美国需求过剩、激进紧缩,欧洲供应持续受限,而中国急需转变增长模型,在这些因素的叠加下,我们将被带入一个低增长、金融条件收紧、投资市场回报一般的时代。
责编 | 要琢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