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场篮球比赛,让人看到加拿大体育教育的成功丨原创

2017-10-24 辛上邪 世界华人周刊



华哥说

移民这些年,陪着孩子参加的一场场体育比赛带给作者很多启发和教益。别小看体育比赛对孩子和家长的影响!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辛上邪(加拿大)

视界才是世界;人生不易,要以积极的心态自娱自乐

全文2795字,读完大约4分钟



昨晚,带迪迪去打今年开学后篮球俱乐部的第一场比赛。


比赛中,对方的一位队员摔倒了,起初大家没在意,继续投球,进球后发现那个孩子还没起来,比赛暂停。体育馆里瞬间安静下来,观战的家长和队员们的目光都投向那个倒地的孩子。他的教练跑上来,蹲下身问他情况。大概一分钟后,孩子抱着胳膊站起来了。全场爆发出响亮的鼓励的掌声。教练拍了拍孩子的背,手搭在他的肩上带孩子回到休息区。孩子的家长从观众席走下来,站在场地边,隔着球场对孩子双手竖起大拇指鼓励。孩子用教练给的冰袋敷着胳膊,观看接下来的比赛。



看到孩子没事儿了,场地里的气氛才松弛下来。家长们又开始热情洋溢地鼓掌、叫好。我的心跟着这一番起伏后也才释然。继而不由得为场上这个小插曲感叹。孩子们的教育真的是靠一点一滴、成年人的言传身教、社会的浸染习得。不仅孩子如此,家长也跟着受影响啊。移民这些年,陪着孩子参加的一场场体育比赛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教益。


· 01 ·

公平公正,给每一个孩子均等的机会

所谓的俱乐部,不是那种职业俱乐部,而是北美对孩子们课外运动班的统称。加拿大的这些俱乐部基本上都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大部分的成立时间能追溯的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由一些资深家长义工运营。参加成员交的年费主要是分担运动意外保险和场地费——比赛、训练场地是向市政府、教育局租用公园、学校体育馆,需要支付小额费用。队服、公共设备等基本靠拉赞助。


俱乐部对全社会适龄儿童开放,报名一般都是按照年龄(年级),不分优劣,不需考核。迪迪刚来两个月就报了棒球俱乐部。那时他和我的英语都很差,教练说得基本听不懂,全靠单独问教练或者队里的家长帮忙解释。第一年的棒球队里全是说英语的本地人(很少有华人的孩子打棒球),如果不是他们的包容和耐心,我们还真是很难坚持下来。



看到棒球飞来,迪迪常常下意识地躲,击球命中率极低。但是他不会当板凳队员,因为教练严格地按照规定安排队员上场——除了投手可以有侧重地选择,其他队员必须依次上场,一个赛季的比赛下来,所有的岗位要轮换过来。主教练和副教练别看都是义工,执行规矩毫不含糊。他们有出场记录表,赛季结束要交回俱乐部。


教练绝不会厚此薄彼,队友和家长们也不会嫌弃“差等生”。迪迪打了三年棒球,踢了两年足球,之后到现在打了四年羽毛球、三年篮球。这些比赛中,他的表现都是靠后的,可是无论作为队员的他或者作为家长的我们,从未感受到负面的目光。


比赛场面一般都很和平,唯独去年见到过一位教练抗议。有位六年级的队员多次故意恶意冲撞对方,对方教练提议裁判将他罚下场,理由是“这关乎比赛的公正,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公正和正当的比赛方式”。


 · 02 ·

鼓励认真、顽强,看重成长和乐趣

各项运动的俱乐部大同小异,都是比赛和训练相结合。即使第一次报名参加比赛(很多俱乐部从4岁开始招生),也是每周一次训练、一次比赛。听起来不可思议,以前我无法设想四岁的孩子怎么参加比赛,看了几场后才明白。



每个俱乐部都有一套按照孩子年龄发育特点设置的详细的“训练大纲”,不同年龄掌握不同程度的比赛规则。孩子们每年学几项,渐渐地就掌握了全套正式比赛的规则,技能也跟着上来了。这套方法非常实用,避免了拔苗助长。有些规则、技巧对低幼的孩子来说,难度大,学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孩子们能在俱乐部快乐成长,除了规则的制定比较科学、技能学习有阶梯之外,更大的因素与本地的“课外班”理念和教练的沟通方式有关。国内报课外班的目的往往是补短板、或者是学一技之长。加拿大的不是,加拿大孩子报课外班就是两个字“喜欢”或者“兴趣”。送孩子参加活动时,家长常说的一句告别语是“玩儿得开心”(Have fun)。教练在指导时,“请”、“谢谢”不离口,从来不用命令式说法,都是给建议;孩子遵照指令完成了动作,教练马上表扬,从good到excellent,多个形容词换着说;如果没有完成,教练也不会批评,还常说“试得好”(nice try)。总之一句话,教练不会给予孩子们负面的评价。


不仅教练,队里的家长们都孩子们的任何进步都看在眼里。有一次迪迪棒球比赛时击到了一个球,家长们鼓掌后纷纷转身向我表示祝贺。昨天的比赛中,迪迪成功地从对方球员手里抢了一个球。比赛结束时,另一位爸爸还特意喊住迪迪,夸奖他那个球抢得好。



教练对孩子们的要求就是努力、不放弃,至于成绩如何则不会在意。学校听不到老师的怒吼,俱乐部里听不到教练的批评、斥责。教练会反复、耐心地解释动作要领,要求孩子们学着做,但都是就事论事,绝不会有情绪不满。像迪迪这样表现不突出的,教练倾注的心血其实更多。迪迪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感到自卑,他的感受是自己什么地方还有待于做得更好。


· 03 ·

 讲究团结、支持,集体荣誉是靠团队协作实现

虽然规则不像正式比赛那么全面,但比赛还是很激烈。教练在保证全体队员公平上场的同时,也要做战略布局、考虑战术。队员们上场的表现真是尽全力拼搏,毫不含糊。


加拿大的文化强调个体,同时也强调团队精神。他们不是要为“集体争光”,而是讲究具体的配合。最后的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配合的过程。让队员们懂得配合协作,才是教练的目的。比如足球、篮球比赛中,队员们尽管在传球时慌不择路,可也需要学会考虑传给谁比较适合。迪迪踢足球时踢后卫,比赛后他有时候会说,本来想传给谁谁谁,结果球踢得太近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往往达不到。)



很多细节也支持队员们的团结。自己的队员进球后,其他队员会鼓掌,有的还跑去击掌鼓励、赞扬祝贺。比赛前,大家会围着教练,每人伸出一只手齐喊队名壮威。比赛后,这个仪式照旧,并加上和对方队员依次击掌的仪式。然后教练会召集大家说两句,分吃家长们轮流带的小零食(高年级不带了)。


本地人普遍认为,参与就是胜利,对于名次高低比较容易自我心理平衡。棒球最后一年的年赛中,迪迪的队得了第五(一共十个队),当时有位队员的奶奶就说,“真棒啊,为你们骄傲,Top 5!”比赛结束后大家的会餐中(俱乐部提供的香肠热狗和袋装薯片),向老奶奶学习,我和第十名队中一位认识的妈妈说,“你们也不错,Top 10啊”。那位妈妈笑得花枝乱颤,转头就喊她儿子,“凯文,你们不错啊,是Top 10啊。” 然后和我说,“是啊,孩子们真了不起,坚持了一个赛季!他们真是做得很棒!”


每位队员赛季结束时,都能领到一个金灿灿的奖牌,全队合影,合影上还有自己的单人像。授奖牌的仪式是低调的隆重——赛季结束时的聚会上,一个个队员被喊到名字后,依次走到教练身旁,教练授予奖牌,队员和两位教练合影。不管是谁上去,家长们都拿着相机或手机一顿狂拍,让队员颇有明星感。之后在全体家长和队员的掌声中走回去,为自己坚持了一个赛季感到光荣。



北美的大学招生时,也会考虑申请者从小参加过的体育活动,但除了明星队员要拿全额奖学金,招生官不会在乎一般申请者参加这些活动的成绩。据说,他们在乎的是一个学生是否有正向的兴趣所在、是否体脑全面发展、是否能坚持一项爱好多年等等。


在这样体育课外活动的气氛中,谁会在乎比分?比赛赢了输了又能怎么样呢?


欢迎转发分享

【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版权所有】

华哥(zglgag168)编辑

世界华人周刊相关文章,戳下面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高晓松育儿的启示认知的层级

能不能打孩子熊孩子的父母毒鸡汤

《世界华人在周刊》万元海外留学/生活故事征文开始啦~~
即日起,写下你最想说的故事吧!
详情请见风向,我在海外那些年

本刊是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合作方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