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很像你家乡的地方,装下了这样一些尝试
对很多没到过泉州的人来说,洛阳桥都不陌生,“海内第一桥”的声名早已远播。但在很多老泉州人的心里,不止洛阳桥,还有它倚靠的洛阳古街,都有更多意义。这里浓郁的闽南街区特色和乡村文化韵味,有着很多都市人都怀念的乡愁之美。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洛阳古街区也面临和国内众多乡村一样的问题,逐渐失落。但在2017年,泉州台商投资区就开启了对洛阳古街的保护利用,之后引入汉华产业集团,让保护利用方案不断升级,共同打造起洛阳海丝文旅小镇,希望能够实现本地文化的复兴。
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在留人、留形、留魂、活化业态的原则坚持下,汉华产业集团用洛阳海丝文旅小镇的开发,正在以艺术街区为导向,活化古桥古街串联整片区域。
除了率先修复古街上的传统骑楼,改造成汉华工作站,并收集不少本土的建筑技艺,在洛阳古街的改造中呈现,汉华产业集团更聘请文物保护专家、古建筑专家,反复评估因地制宜的改造修复方案。光是具体施工,就请来了 6 个团队共同负责,制定出了传统闽南石厝的修复标准,来保障街屋旧建筑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汉华产业集团一直明确要从人与土地的文化脉络里找到古镇复兴的未来,希望洛阳海丝文旅小镇的打造,首先能作为展示闽南文化的窗口,其次才是通过街区再生的不同实践,为更多都市人找到乡愁的共鸣提供途径。
艺术家吴达新也作为洛阳海丝文旅小镇的艺术顾问,他邀请了自己的朋友——福冈公共艺术博物馆项目的发起人、横滨三年展的协同策展人山野真吾来到洛阳,希望能以艺术的方式,将本地内容国际化,从而也能与本地居民和生活产生交互作用,改变老社区,让其焕发生机,成为激活城市发展的有机体。
汉华产业集团希望在洛阳也可以打造艺术街区,每年邀请海内外的艺术家来此驻留创作,与本地交流,改变街区的同时,为当地街区建设带来了新的观点,可以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共建社区、复兴在地,成为很多人真正愿意留下来的地方。
如今,随着北桥头示范区、尼庵巷故事广场、十字街示范段、七星公园、万丰楼等保护利用节点的不断推进和落地,尼庵巷故事广场中的百姓书房的正式开放,汉华产业集团打造的这个本地理想生活的文旅小镇,正在一步步地点燃新的本地生活概念,用文化艺术传承街区,尝试新的复兴模式。
北桥头示范区
既是工作站,
也是联动本地文化的展示空间
位于洛阳桥北端的北桥头示范区是最先改造的区域,已经改造完成的汉华工作站就在一排骑楼里,与洛阳桥、昭惠庙近在咫尺。原有街屋是由本地的一家三代人在不同年代分别盖起,逐渐叠加形成的,因此既有石构,也有砖构,还有贴近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的运用,房屋可谓是在地建筑历经不同年代下的产物。
打开联合团队先是用钢构植入房屋,形成辅助的安全结构系统。同时在这个系统中,将各种支持现代生活的水电等功能需求如套盒一样装入屋子里。经过改造后,除了作为汉华产业集团的办公场所,也被打造成面对政要、媒体、群众、合作机构等等的古街客厅,让人在其中可以看到洛阳本地日常生活的样貌。
汉华工作站就在北桥头示范区的骑楼里
修缮改造后的汉华工作站外观
改造过程中拆除了部分楼板和墙体,还加入了钢构系统
总经理办公室的墙面保留了屋主两代人在不同年代下建造房屋的不同风格。二楼的阳台也被重新打开,可以直接眺望外头的红树林
尼庵巷故事广场
讲好属于本地的故事,
打造服务本地人的公共空间
位于古街中段的尼庵巷,因巷内的三座庙宇而得名,与其交汇的古马道也是原来洛阳陆地、江滨的交界处,虽然如今早已被居民区覆盖,但对洛阳来说,尼庵巷与古马道都是极为重要的地标式动线。这里述说着义波和尚献身助人、解造桥苦难的壮举,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
不仅由政府主导,进行了义波祠、真身庵、慈济宫的修缮保护,同时还利用密集居住区里的空置建筑,以公共性示范性的节点,带动地方活力。在这样的前提下,汉华打造的百姓书房,不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作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承担起古街学习中心的培育功能,并于7月16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了。
同时汉华亦支持了建造义波塔的方案,还将义务改造公共厕所,并围绕三座庙宇在尼庵巷与古马道沿线陆续展开利用更多的空间。
百姓书房和咖啡厅改造效果图。从天台咖啡馆就能看到一墙之隔的真身庵、义波祠、慈济宫
由旧石头厝改造而来的百姓书房,如今是一座拥有本地经典文化符号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建筑,是洛阳海丝文旅小镇的又一个地标建筑
百姓书房的加固特别请来参与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建筑加固团队,在石头厝的石构之间全部进行重新填缝
全新的义波塔作为义波祠的延伸建筑,打造有开阔视野的观景台,方便人们到更高的地方,看到周围聚落情况,并眺望古桥与出海口。
十字街示范段
用建筑给本地人信心,
看到在地文化的融合可能性
十字街示范段位于洛阳古街的中部,这一带建筑涵盖了洛阳当地多种的建筑形态和风格,修复改造几乎都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修复之前,就对房屋的建筑结构、装饰工艺等进行了测量和记录。除了恢复原先的建筑造型和样式,也会对不同时间切面的建筑形态进行保留和展示。
更重要的是,在十字街示范段里进行了恢复原先洛阳街骑楼通廊的尝试和努力。除了将不同年代加盖出通廊的围墙拆除,很多石构建筑也特地新修建出阳台的形态,既是在结构安全性和功能性上的挑战,也尽力达到街区一体化的美观性的考量。之后也将进驻新的业态,够联动本地,如邀请本地手艺人或者工匠,展示本地的传统技艺,也与外地文化艺术融合碰撞出新的东西。
即将完成修复的十字街示范段
砂浆填缝
碳纤维布加固
待处理采光口,难度在于玻璃与瓦交接处的防水
十字街示范段的加固也是古街保护利用的首要工作
不少石构建筑也重新修建出阳台的形态,希望恢复整条街原先骑楼的样式
七星公园
打开在地,联动邻里,
实现艺术街区的文化复兴
从洛阳古街通往江滨的要道,也是进入古江滨古马道入口的七星公园区域,是洛阳 本地尤为重要的人文景观,是传说中北斗七星坠地化为江边巨石的所在。在被近年 填江海新建的民居遮蔽之前,这些巨石群就是江滨凸起显露的地标。后来,石头被镶嵌淹没在新建的民居群里,也成了本地集体生活里很重要的记忆象征。
如今汉华希望能将这些巨石重新找出,并梳理周边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让极富本地特色的巨石群重新显露,恢复其区域地标地景状态。同时,围绕着巨石群,用红砖空桥走廊连结起周围闲置失修的许多空屋,串联这片区域,将其打造为一个大面积的单一综合体,形成跨越古街、古马道和江滨的三重动线。
七星公园以及周边区域效果图
万丰楼
从家族建筑,
到公共文化艺术沙龙
万丰楼位于洛阳古街的东头,是一处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既有临街骑楼,内部又 有混合院落,是洛阳很有代表性的建筑景观。这座洋楼式古大厝,既糅合中西建筑的优点,也有水泥、红砖、石头、瓦屋顶、木构架等不同年代下新旧建筑材料分配组合的特质,是时代转化过程中本地建筑构造文化的和谐组合体。
与很多建筑不同的是,即便经历了从私人侨汇到公用邮局、公社大食堂、铸鼎工厂等功用后,万丰楼依然保留着私人化的建筑特征,与洛阳古街整片区域的命运转折如出一辙。汉华产业集团希望能够透过对万丰楼的活化改造,激活这个建筑在区域里的代表性,成为当地的文化艺术沙龙场所,联动社区,既给本地人,也吸引外地人,来提高区域的认同感,增加对本地环境和文化的信心。
穿过古街骑楼的门面,背后的大院里别有洞天
改造前的万丰楼保留了许多本地建筑元素
本文选编自HOMELAND143#洛阳好势
更多洛阳故事,欢迎购买新刊
更多关于“洛阳好势”
点击图片了解
扫码了解更多洛阳海丝文旅小镇
END.
图文版权所有,请勿擅用
转载请通过本公号后台联系我们!
戳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