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南京李志
5
赵紫阳
6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7
写小说
8
妈 分享 回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中共中央
3
起源 解读 龚
4
南京李志
5
赵紫阳
6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7
写小说
8
妈 分享 回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故乡福建,二十位创作者的影像与记忆 | 新刊来了
homeland家园
2023-07-08
155&156期“故乡福建”封面主题
288P特刊内容呈现
20位创作者关于闽地的影像与记忆
每一次谈论故乡,我们大概还是无法避免地会将话题延伸向身份认同、地方发展、土地变化,把那些内在的联系、背后的影响视作更重要的讨论。
这次专题,我们邀请了二十位用摄影进行着部分创作的福建籍艺术家们,希望他们谈谈自己拍摄的故乡。我们一样有上面所说的类似发问,但也发起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对话,回到生活的情境里,就说说个人的记忆。大家分享了各种关于故乡的琐碎片段与日常小事,那是更具象真实的一种“联结”。
点击图片购买
因为是福建,你会看到传统的宗族文化、丰富的民间信仰给这些创作者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即便是在地方小镇长大,在这样的时代里依然有许多来自其他世界的文化在同样塑造着个人,因此并无一种纯粹而绝对的“福建”与“故乡”,而这些创作者们的摄影或许也将这种融合性展现了出来——无论是在照片中的故乡现实风景里,还是在拍摄的主观视角里。
轻松地记录也好,深入地探讨也好,我们只是跟随着,看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观看认识熟悉的地方,留下影像。
SUBJECT
006 故乡福建
010 故乡的旁观者/ 030 读图,写作,与一座城市的疏离与回归 / 050 神如摄影一般静止不动 / 072 地方的命运是相通的 / 094 回到福建,记录它的平和与温柔
112 一条连接我与家人的时间隧道 / 126 角头记忆片段 / 142 院前八队 / 154 我用观看来取悦自己 /170 悬浮的回忆 / 184 用轻松的方式记录这里的变迁 / 200 岛屿的气息是停留在过往的时间切片 / 210 刻在脑海中的浪漫故乡
224 望山渡己 / 232 成长是对故乡的叛逃 / 240 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游荡/ 248 记忆的容器 / 256 故乡与“世界中心” / 266 寻找平凡日常的有趣瞬间/ 274 路过与常在
封面主题
/
SUBJECT
故乡福建
专题策划/ 家园编辑部
执行/ 许灵怡 黄思楠 姚祎
特别感谢/ 阿梅 剑雄 滕青云 刘晓曼
故乡在很快变化着,但故乡又有不变的核心。这个版块里的创作者在不同契机之下,开始较为深入地拍摄记录故乡,并最终整理形成系列或项目。他们中,有些人重新走访观察这片土地,有些人寻找曾经的历史遗存与资料,也有些人只是单纯地回看自身——去了解家族、信仰、地方如何影响塑造了自己。
故乡的旁观者
陈海舒
1986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旅德艺术创作者,现居德国柏林。主要关注当代社会中人类在特定地缘政治条件及自然条件下的生存状态、集体情感和共同记忆。
“去年,外地一位摄影界的朋友来福州,我为了表现出对福州的熟悉,连忙在网上查福州的吃喝玩乐攻略,找出了太多我从小都没听到过的‘福州名片’。带着朋友四处打卡拍摄的过程我也乐在其中,我会拍下多年后重登的鼓山、街头随处可见的施工地、许久不尝的牛滑汤,也会拍下新开发的楼盘。那种‘一定要寻找故乡’的心态已经没有了。”
读图,写作,
与一座城市的疏离与回归
陈旻
1980年代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策展人、艺术家、译者。其实践和研究方向来自历史与图像学、游戏与艺术、超现实主义与欧洲先锋派运动等相互勾连的问题域。
“在我并不牢靠的记忆中,闽侯似乎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闽侯加速主义’(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意义上的加速)。但在我小时候,每次从城里回乡,都是一次漫长的奥德赛。”
神如摄影一般静止不动
林舒
1981年出生于福建宁德,祖籍福州,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以摄影、绘画和出版物为主要创作形式。
“尽管柘荣是一个没有太多存在感的闽浙交界地带小县城,但这里平静怡人,是炎热的福建难得的清凉之地。我依然清晰地记着,在如帷幕般垂下的柳荫的隧道里骑着车飞驰,阳光透过柳条丝丝缕缕的间隙,投下的黑线般阴影扭动着爬上我的身体。”
地方的命运是相通的
朱岚清
199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现居厦门。她的作品,通常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地方有关,对于摄影呈现方式的可能性感兴趣,尤其以手工书的形式。
“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关注更为边缘、较少进入主流视野的地方,这也是我一直想关注中国东南这片地域的原因。但即使如此,我相信这些发生于本地的项目会给对这片土地不熟悉的人同样多的启示,因为也许很多地方的命运都是相通的。”
回到福建,
记录它的平和与温柔
林嘉杰
1995年出生于福建龙岩,现居伦敦。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时尚摄影专业,善于用胶片呈现人物真实且自然的一面。
“儿时的很多记忆都停留在那些漫长无尽、看不到头的夏天。闷热的午后,大暴雨突如其来,记忆中的画面里,地面正在散热,不断有水汽在往上冒,我甚至分不清这是真实发生的还是我的想象。”
为家人与仪式留下影像、用游戏般心态捕捉身边、循着少年时感受到的美来创作,类似的记录与拍摄都有各自意义。这些创作者不刻意为变化与消逝展开无限讨论,只是抓住能够看见的眼下。
一条连接我与家人的
时间隧道
蔡文悠
1989年出生于日本,纽约长大,祖籍福建泉州。作为一位华裔艺术家,她的跨文化、时而困惑的身份感渗透在她所有的创意实践中,其中包括摄影和策展。
“直至今日,传统的风俗与仪式在泉州仍然盛行,而这也是我归属感的由来。阿太(曾祖母)在二十多岁时丈夫不幸早逝,算命先生告诉她最好信奉一个离家更近的神,于是她从基督教改信了佛教。如今我们纽约的家中也供奉着阿太和祖宗的灵位,每次出行前,我们都会请他们保佑我们,这些习俗让我们以最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那些命中注定与未知的元素。”
角头记忆片段
魏乀
1994年出生于泉州,祖籍南安。自由职业,纹身、画画、拍照。对人物、食物、声音有感,着迷于生长的土地,并习惯记录。
“这几年我参加了三场亲人葬礼,地方葬礼中传统风俗的仪式感和戏剧性短暂转移了悲伤,从服饰到场景再到每个动作细节都有说不清的讲究,让人不那么在意里头的荒诞,任由意识在这梦里梦外徘徊。”
院前八队
黄斯谕
1992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现居厦门。毕业于东京视觉艺术大学,师从森山大道、有元伸也、元田敬三等日本写真家,写真表现部毕业。
“回到1958年,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即便是坐落在闽南丘陵群山间的村落也不例外,不到200人的赤岭村院前也组建了自己的生产小队——生产小队第八队,故此之后村民们都以‘八队’来称呼自己的村子。”
我用观看来取悦自己
苏景超
1989年出生于福州,祖籍漳州龙海,现居厦门。着眼于符号泛滥的社会风景,试图从某些事件的缝隙,切入日常的深处,促成一种混沌的状态或暧昧的象征画面。
“闽南地区有传统,修路或拆迁是不能砍掉榕树和拆毁庙宇的,于是那些庙宇宗祠还有大榕树就这样半裸在风起涌动的地平线上,远眺过去,好像随时要被这绿色的海浪淹没,不由让我想起贾樟柯《三峡好人》电影里面那个被淹掉的奉节县城,一切都让人感到无常。”
悬浮的回忆
陈溢
1989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现工作生活在厦门。2019年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在近期作品中,他通过城市空间和景观的记录,被摄物的视觉参考和组合,使照片创造了自己的位置感,但它们通常是通过数字合成或在工作室环境中拍摄的。
“相较于成长在这座城市街头巷尾的‘老厦门’,陪伴我成长的是游戏、电影和社区里同龄的玩伴。早些年我最喜欢逛的花鸟市场也没有鱼和鸟可以看了,只剩下花。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厦门只是我生活的其中一个地方,直到这几年我才意识到,或许这座城市的环境对我的影响远比我想象的更深。”
用轻松的方式
记录这里的变迁
谢少杰
1981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现居厦门。自由摄影师。2016年,作品参加上海psa《零食》特展和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闽南和台湾都有角头文化,其实就是帮派头目文化。厦门无处不散落着另一种‘角头现象’:它们或许是废墟中崭露头角的高楼,或许是山岗上整齐划一的坟场,或许是城乡结合部的练车场,也或许是老房内改造的私人空间或公共场所。”
岛屿的气息
是停留在过往的时间切片
刘旭阳
1992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目前活跃于伦敦及北京,从事摄影及策展等艺术活动。执着于探索未来主义风格造物与所在地人民的精神联系,及世界暗流之下的个体遭遇。
“上个月回了一趟鼓浪屿,我特地选了一个工作日,绕开了游客聚集的路段,从沙滩边顺着坡走上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爬上屋子后山那座几乎是全岛最高的石头。我坐在那里,感受着空气中炎热潮湿仿佛桑拿房的热度,远处红色的落日光辉在地平交界处跳跃,那时我知道这是独属于我的家乡记忆。”
刻在脑海中的浪漫故乡
卢彦鹏
1984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现居厦门。以黑白胶片的长时间曝光与底片重叠等技术,在暗房中进行后期制作,创作出一幅幅如同西方二十世纪初的“拟画主义”摄影作品。
“记忆中,故乡是浪漫的。我家建在一处小山坡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座村子,房子周围有很多巨大的桉树,记得妈妈说过,有次刮台风,一棵桉树被连根拔起,穿过房顶的瓦片种在了我家。”
这一版块中,几位创作者在日常的创作工作之余,习惯性地举起相机来拍下故乡,或持续或零散。他们始终带着一颗好奇与探索的心,感知着“不变”的同时察觉着变化与新鲜。
望山渡己
廖泽楷
1995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现居厦门。2018年硕士毕业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摄影系。关注自然环境与当代人文景观的变迁、冲突与交融。
“在一次次寻找山、走进山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其实是一段自我修行的路途,在家乡的山里独自搜寻探究,个人对山的体会与感想最终也投射在了影像上。”
成长是对故乡的叛逃
吴梦媛
1997年出生于福建南平,现居上海。她的视觉作品基于日常的感受性,试图寻找个体与当下生存环境的关系,常以不同材料与媒介来装置空间。
“小时候的记忆都是在国营工厂的生活,我在1997年出生,算是完美错过计划经济下短促的高光时刻。所以家乡在我的记忆里更多不是关于城市,而是一个熟人网络构建的‘社区’。”
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游荡
吴永长
1969年出生于福建福安,现居上海。建筑空间摄影师,视觉影像创作者。
“我从小就生长在这样背山面水的环境里,村子前面河流蜿蜒着流过,河里面有鱼有虾,河边有摆渡的船;山也连绵一片,一粒粒小石头从山上滚下来;边上还有一座寺庙终年香火不断。它不算是很美,但还是一块很有灵性的土地。我就像一只野狗,自由自在,当小孩的时候都不想要回家,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做作业,就喜欢在外面瞎玩。”
记忆的容器
陈墉
199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祖籍漳浦,现居厦门。2014年旅美学习摄影与艺术专业,曾先后曾受聘于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学校及纽约日蚀摄影基金会。全国独立艺术系列活动“NO Theater 不在放映厅”的发起人。
“更多时候,直接摄影对我来说是记忆的工具,是对那个时候那个地点的一种触摸方式。关于家乡,我可以复述出记忆中一些很具体的事件,却无法准确描述对于某个场域特定的情感。”
故乡与“世界中心”
万千山
1995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目前生活工作在福州与北京两地。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批判专业。一个永远的不稳定因素,终生依赖拍照作为艺术疗法,游击摄影师。
“哪怕在世界各地挺多地方都生活了一遭,东街口在我心里仍然是世界中心。在纽约布鲁克林居住时,我经常去福州人聚集的第八大道吃饭,那里有一个门面招牌感觉像在召唤乡亲父老一般十分显眼,上面是‘东街口’三个大字。我当时很感慨,觉得这是‘福州人限定’的巨大乡愁的体现。”
寻找平凡日常的有趣瞬间
陈小混
198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居福州,杂志摄影师。工作之外以日常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
“小时候我多数时间住在朱紫坊的外婆家,那是一个四进宅院里第一进花厅改建的二层房子。大门外不远的路边有一棵很大的古榕树,周围用铁栏杆围着,底下有一个类似花坛的水泥底座。我那会儿经常爬上栏杆玩,其实也就是一格一格地走过去走回来。”
路过与常在
阿水
199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居福州。平面设计师,纸媒从业者。习惯刻意节选场景局部,放大个人在社会的大单位里的统一性和唯一性。
“在老家溜达的时候会发现邻居们在门外晒拖鞋、床单、拖把、地毯,我了解它们的花色以及尺寸,有种进到他们家参观的感觉。”
Ξ 有福利 Ξ
留言说说你看过的摄影师或导演所拍下的故乡
我们将挑选3名读者
每人送出155&156期特刊“故乡福建”一本
✨ 还有这些往期热文可以看!✨
(点击图片跳转)
END.
图文版权所有,请勿擅用
转载请通过本公号后台联系我们!
戳戳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