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深中通道建设者丨宋神友:天桥辟路,筑梦伶仃洋

中山工会
2024-10-11



开栏语




深中通道是国家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雄踞于珠江出海口伶仃洋的几何中心,是一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具有当今世界最高的建设难度。而这背后,是凝聚了上万名建设者以匠心和创新,把天堑变为通途。他们当中,有本土精英、青年才俊,也有专业大师、技术尖兵,更有劳模代表、大国工匠.....他们用苦干、实干、巧干,为这项超级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深中通道通车在即,“中山工会”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我是深中通道建设者》栏目,讲述一个个为梦想和使命不懈奋斗的建设者故事,致敬不凡!





去年年底,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完成浇筑,整座通道工程主线贯通,意味着这座世界上长度最长、宽度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攻克了全部技术难题,也意味着这座世界上综合建造难度最高的跨海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2024年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项目总工程师、“1号员工”的宋神友,已为此奋斗了近5000个日夜。


世界最大直径钢圆筒扎根珠江、世界最高强度主缆索股飞跃伶仃洋、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首节管节成功安装……


回想起深中通道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他依然心潮澎湃。


宋神友,“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公路学会国际公路交通科技领军人才、深中通道总工程师。





“来之不易的工程,更要美”

















2010年,深中通道前期办公室成立,宋神友成为前期办“1号员工”,打那时开始,他将自己的一切都与深中通道融到了一起,一干就是14年。


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建设条件极其复杂,5年前期研究,52项专题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比选、19项通航专题研究,首次提出“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跨海工程方案,宋神友带领团队走过的道路极其艰辛。


深中通道海陆空立体视点丰富,宋神友一直在思考:怎样的深中通道,才能代表大湾区乃至中国的自信、优雅和大度?他立足行业、放眼世界,在国内首次成功组织了大型交通项目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获得了平衡、和谐的整体建筑设计理念,促使整个通道的建筑设计方案简洁、大气,实现了工程与环境、人文相和谐,获得了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取得很好的美学及社会效果。近年来,这种设计理念在全国推广应用,极大提升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品位。
























“我们要自主创新,领先世界”

















为适应海底隧道超宽、变宽、深埋、大回淤技术特点,宋神友在国内首次创新性提出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并从2015年开始,牵头组织20余家一流科研团队进行攻关。


他说:“这种结构在国际上是首次大规模应用,国内更是全产业链空白,没有相应的工程经验,没有成熟的设计规范、施工经验、质量验评标准、检测手段和方法。”


可是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2017年,宋神友曾把目光投向当时正在建设的国外某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双向4车道、总长900余米)。他带领团队到现场考察,希望能学到设计施工的相关经验,但“核心技术,恕不外流”,外国团队客气地拒绝了深入交流和观摩。


2019年11月,深中通道首节沉管完成浇筑。“经过检测,质量一流!”宋神友颇为自豪,“从钢壳制造、自密实混凝土制备、管节浇筑、检测及浮运安装,我们掌握了关于它的全部秘密,并且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团队研发了智能制造生产线,拥有平均每月出厂一节165米长、46米宽、10.6米高的巨型钢壳的能力;优异的自密实混凝土新配方、世界首创智能浇筑机器人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每月一节的预制速度及100%质量合格率;世界首创的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系统革新了巨型管节浮运安装工艺,并将对接精度由国际公认的厘米级提升到毫米级,创造了浮运安装速度及精度世界纪录。


“根据该国经验,预制一节管节(约1万立方米混凝土)需要6至9个月。如果我们也是这个效率,一节管节(2.9万立方米混凝土)预制需要近2年,而我们只要30天。要不是宋总坚决推行智能建造、持续革新工艺工法,我们32个管节、9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什么时候能浇完?”同样从项目前期走来的海归博士刘健说。























“我们要建湾区百年门户工程”

















深中通道不仅有世界级的隧道,还有世界级的桥梁。


为满足通航需求,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采用了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全离岸海中悬索桥方案,桥面高达91米,又处在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抗风问题突出,欧洲著名桥梁公司断定:整体钢箱梁悬索桥方案无法满足抗风安全要求。


面对技术挑战,宋神友牵头组织了3年多的平行研究,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大幅提升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抗风性能,一举打破国外权威论断。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耐久性及海中悬索桥主缆防腐是当前桥梁领域世界性难题。“这两个难题,必须在深中通道有所突破,才能配得起我们这个超级工程!”宋神友的话掷地有声。


在他牵头组织下,团队创新性提出了U肋全熔透细节构造及焊接技术,大幅提升了钢桥面板的抗疲劳性能。围绕制约悬索桥主缆耐久性的核心关键技术,团队又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6毫米—2060兆帕锌铝多元合金镀层钢丝索股,其耐腐蚀性能达到此前热镀锌铝合金钢丝的2倍。


宋神友掩饰不住兴奋:“无论强度还是耐腐蚀性能,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人生一世,立大志,做大事”

















“深中通道要打造交通强国工程标杆,必须以需求为引领,以两化融合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全力推行大型跨海通道智能建造。我们知道这很难,但这是实现深中通道建设目标的不二之选。”


宋神友既是这项理念的提出者,也是践行者。他系统策划了深中通道跨海集群工程智能建造体系,经过6年多攻坚,研制了多项世界首创的重大工程装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大型钢结构智能制造、混凝土智能浇筑、大型管节智慧安装,促进了行业装备的转型升级,系统革新了海中大跨径悬索桥和海底沉管隧道建造技术,形成了跨海集群工程的中国标准,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提升了我国跨海工程建设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2024年,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宋神友14年梦想变成现实。谈到未来的交通强国梦,他说:“人这一辈子,总归是要干点事的,建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保障有力的通道工程,让深中通道的标准成为中国标准,让中国桥、中国隧成为世界桥、世界隧,我想,这就是我的交通强国梦。



END


编辑:胡秋露

一审:卢志芬

二审:黄   薇

三审:吴焕湘

来源:中国交通报  南方+  南方工报 深中通道发布



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我是深中通道建设者 | 范传斌:大道跨珠江,奋斗不止步

今天,掌声送给他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工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