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报道|宫颈癌重在预防,铸利器综合防控——宫颈癌综合防控研究进展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

常松彬 晓岚 妇产科网 2023-05-19

中国妇产科网

公众号ID:china-obgyn

关注



伴随着昨夜的细雨,为京城带来了一丝秋意,2018年9月28日,由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委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联合举办的“宫颈癌综合防控研究进展研讨会暨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会议”在京顺利召开,在此次会议中,一线学者们汇聚一堂,进一步探讨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推动研究向临床和预防实践的不断转化。中国妇产科网作为此次会议的媒体支持,将带领您一睹精彩现场!


开幕式

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委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主任委员王临虹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教授谈到,近年来我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子宫颈癌的综合防控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了推动这些成果更快向临床与预防转化,进一步促进宫颈癌防控体系的完善,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特举办了此次研讨会,希望此次大会能够为大家奉上一场子宫颈癌防控研究进展的饕餮盛宴,并希望大家在会上学有所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司宋莉副司长致辞


宋副司长代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向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妇幼健康事业的妇幼健康研究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专家以及社会各界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宋副司长谈到,妇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促进妇女健康工作,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宋副司长对中国妇女健康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她谈到,促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盼,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实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健康建设,保障广大妇女健康作出更卓越的贡献,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世琨会长致辞


张会长受江帆会长委托,代表妇幼健康研究会对各位专家和同志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向诸位为妇女健康做出积极贡献的同道们表示了衷心感谢。张会长带领我们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宫颈癌防控方面的进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战胜宫颈癌,任重道远,战胜宫颈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张会长谈到,期待宫颈癌防控研究专业委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各位专家共同努力,为中国宫颈癌防控工作的进步,为妇女姐妹们的健康,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学术讲座

王临虹教授:中国宫颈癌人群筛查策略研究


国家CDC、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王临虹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宫颈癌人群筛查策略研究”方面的精彩分享。王教授从全球与我国子宫颈癌流行概况、全球子宫颈癌筛查策略研究进展以及中国子宫颈癌人群筛查策略研究三个方面详细展示了目前我国宫颈癌的情况及筛查方面的研究。王教授谈到,子宫颈癌筛查主要分为三级预防,此次着重和大家探讨的是二级预防,包括完善宫颈癌筛查体系建设,规范的筛查方案;开展宫颈癌筛查;扩大宫颈癌筛查覆盖面和质量;完善和推广筛查适宜技术。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看,在过去50年间,细胞学筛查降低了宫颈癌发生率,有效的宫颈癌筛查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随后,王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宫颈癌人群筛查策略的重点研究问题,一个优秀的评价体系应具备人群筛查的评价指标体系、数据采集评价体系、服务成本评价体系和项目效果评价体系。在讲座中,王教授通过真实项目案例为大家讲解了人群宫颈癌的筛查策略,详细分析了不同筛查方法下人群筛查率和筛查效果的关系与最佳选择,最后王教授谈到了未来的筛查重点方向并展望了未来机遇,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探索高效的筛查服务传递模式、高卫生资源配置地区优化人群筛查策略,低卫生资源配置地区选择最佳人群筛查策略,提高子宫颈癌人群筛查实施效率。另外,王教授还谈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等等热点问题,全面分析了我国子宫颈癌人群筛查面临的挑战、问题和机遇,倡导建立高效的子宫颈癌人群筛查体系研究。

 

狄文教授: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相关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狄文教授为在场学者带来了“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相关疾病”的精彩讲座,追根溯源的为大家介绍了HPV及相关疾病。狄教授首先和大家介绍了HPV的发现历程,基于细胞学、分子学、以及免疫诊断的进步,我们才开始逐渐了解HPV。人乳头瘤病毒(HPV)是最常见的生殖道病毒性感染,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且无临床症状,性行为是HPV感染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HPV感染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但是并不常见。除了大家熟知的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之外,HPV感染还和宫颈原位腺癌、生殖器疣、外阴癌和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肛门癌和肛门上皮内瘤样病变以及阴道癌和阴道内上皮内瘤变有关。狄教授谈到,一项中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在中国,约85%的宫颈鳞癌与HPV 16和18相关,所以要尤为注重,而另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女性HPV感染按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根据2017年ICO的《全球HPV及相关疾病报告》中显示,在15-44岁女性中,宫颈癌高居新发恶性肿瘤第二位,中国的女性宫颈癌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增长约1.6倍,在目前的筛查工作下,增长趋势有所放缓。随后,狄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宫颈癌前病变的管理和治疗原则。在讲座中,狄文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生殖器疣、肛门癌的流行病学、诊治策略等问题,让大家对于HPV感染相关疾病有了新的认识。

 

魏丽惠教授:子宫颈癌一级防控及HPV疫苗全球及中国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魏丽惠教授为大家详谈了“子宫颈癌一级防控及HPV疫苗全球及中国研究进展”方面最新进展。根据2012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子宫颈癌年龄别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持续升高,80+岁达到峰值,我国的子宫颈癌发病率近几年持续上升,高危型别的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元凶”,HPV 16及18型可导致69.1%的女性宫颈癌;HPV 52及58型可导致14.7%的女性宫颈癌。众所周知,我国宫颈癌防控策略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目的在于减少HPV感染,接种HPV疫苗作为一级预防,是子宫颈癌综合防控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发布的子宫颈癌以及预防指南中指出,接种HPV疫苗是子宫颈癌一级预防的最佳策略,目前已经有三种疫苗在中国获得了批准。随后魏教授强调了成年女性HPV疫苗接种和子宫颈癌筛查的必要性,预防HPV感染和干预HPV感染后疾病进程是HPV感染防治的关键,疫苗决不能代替筛查!接种HPV疫苗后的女性应按年龄分为“9-19岁”、“20-45岁”、“>45岁”进行分层管理。随后,魏教授和大家详细介绍了HPV疫苗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让大家对于HPV的一级预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潘秦镜教授:子宫颈细胞病理学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潘秦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子宫颈细胞病理学检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精彩学术讲座。潘教授谈到,子宫颈细胞学取材及制片是细胞学判读成功的关键,50%以上细胞学假阴性涂片中查不到异常细胞,常见原因包括未取到病变细胞、取材器上的病变细胞未转移到载玻片上、涂片质量差。细胞学取材最好在月经的后半期进行,取材前48小时受检者不能阴道用药、避孕器和灌洗、取材前一天晚上避免性生活。在细胞学制片时,如果采取传统涂片,一定要快、薄、均匀,充分将取材器上的细胞转移到载玻片上右2/3区域内,即时固定,固定用酒精浓度95%,固定时间不少于15分钟,标本/涂片标记明确。液基制片时要注意充分将取材器上的标本洗入保存液小瓶,应在标本保存期内完成制片,液基制片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去除血液及粘液,震荡混匀,湿固定),制好的涂片立即固定(同传统涂片),注意保留标本液,以备标本重处理或重复制片,液基制片机要定期维护。潘教授谈到,液基制片优点在于:几乎保留了取材器上的所得到的全部样本,成比例的提取,细胞成分全、分布均匀;祛除了样本中过多的血液和黏液,减少了对上皮细胞的覆盖;细胞单层平铺减少了重叠;大大降低了不满意标本的比率;湿固定标本结构清晰易于鉴别;每张涂片现察细胞展减少,减轻视力疲劳;有利于辅助细胞学诊断工作开展。随后潘教授又详细讲解了巴氏染色技术、涂片储存等关键技术的要点难点。在阅片质量控制及其指标方面,潘教授谈到阅片量不应多于100张/天;阴性标本要抽查至少10%,对“高危”标本 100%复查;阳性病例”讨论”后发出;阅片结果统计及分析:总体阳性率,各级病变发生率ASC/SIL;细胞学与HR-HPV检测、组织病理结果对比,复习假阳性及假阴性涂片修正诊断。详尽的讲解让与会学者们获益匪浅。

 

隋龙教授:HPV分型与定量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隋龙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关于“HPV分型与定量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精彩内容。隋教授谈到,当前宫颈癌防治的基本观点在于三个“平衡”,1.即使三级预防也无法防治所有的宫颈癌,需要平衡三级预防的利益最大化和危害(如,过度干预、过度焦虑等)最小化;2.一种好的筛查方法是指高敏感度、特异度的最佳平衡;3.应基于筛查异常结果的风险作为临床管理决策的指导原则,这是第三个平衡,即:诊疗利弊平衡。随后隋龙教授通过大量的研究为大家讲解了基于大数据及筛查风险分层的临床管理决策相关问题,强调风险相似、管理相似。在后疫苗时代,宫颈癌筛查需要拓展HPV基因分型,尽管HPV 16和18型是导致宫颈癌的最主要型别,但筛查是为了检出癌前高度病变(CIN2和CIN3),而导致高度病变的致病型别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愈加“细化”,分型检测非常重要。将高危型别的感染作为初筛敏感度很好,但是会导致过度转诊阴道镜,所以隋教授设想在HPV分型基础上引入“定量”概念,在提升检出率同时,减少过度阴道镜转诊。定量标准化的标准在于:1.质量单位宫颈脱落细胞中HPV-DNA拷贝数计数;2.单位数量宫颈脱落细胞中HPV-DNA拷贝数计数。隋教授谈到,已有证据证明对HPV感染同时进行分型定量检测是可行的,但目前试验正在进行中,还需进一步获得更多证据,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分型加定量的HPV核酸检测技术将有望应用于临床,用于联合筛查,制定HPV分型定量筛查策略,细化ASC-US风险,精细管理的同时,可降低阴道镜的转诊。

 

吴广平教授:宫颈HSIL的概念、精准判读及防止隐匿性病变细胞漏诊的对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吴广平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宫颈HSIL的概念、精准判读及防止隐匿性病变细胞漏诊的对策”的精彩演讲,HSIL的概念目前还尚不明确,首次提出是在1988年,在2012年LAST和WHO均主张组织病理学也采用LSIL和HSIL命名宫颈上皮内瘤变。HSIL的生物学行为主张hrHPV持续感染呈高度风险,治疗原则主张干预治疗。HSIL的精准解读和诊断标准中,吴教授谈到,细胞应体积较小,核浆比明显增加;细胞核深染,染色质颗粒状,分布均匀;核膜明显不规则,常有内凹或核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极向紊乱。随后吴教授通过大量实际图片案例让大家更深一步认识了宫颈HSIL的判断标准。吴教授强调到,现在HISL漏诊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HSIL细胞体积小;有时HSIL细胞与LSIL细胞共存;细胞学医生对HSIL细胞形态特点理解不透;HSIL将面临着干预治疗,不敢轻易诊断;采取折中的做法,将HSIL诊断为ASC-H;目前没有或甚少检测HSIL特异性方法;对p16检测的意义及判读的理解不准确;细胞学医生对显微镜操作不规范。另外吴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宫颈液基细胞学p16检测的必要性,p16检测HSIL的常见类型包括小细胞型、单个细胞散在分布型、与LSIL共存型、HCG型-深染拥挤细胞群型、非典型化生细胞型。

 

王旭波教授:人工智能(AI)在宫颈细胞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徐州市中医院)的王旭波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人工智能(AI)在宫颈细胞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的精彩分享。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为不同行业插上了翅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早期、精准的诊断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呢?AI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呢?王教授谈到,现在HPV检测中,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但非必然条件;我们不能预测感染后是否发生基因突变、何时形成异常细胞或癌变?在HPV感染后,是否有客观、敏感、特异的筛查方法检测和判断宫颈癌的发生呢?AI能否解决上述存在的客观不足?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宫颈细胞恶变的病因学、基因学、形态学和演变机理及过程与人工智能的联系,就是AI在宫颈癌细胞学工作中能够为我们带来的改变。针对病变、病因和基因检测方法的不足和AI的特点和优势,王教授谈到我们可以从制片、阅片、数据处理和云诊断、效率和质控方面进行改进,将大大加快筛查速度及质量。随后王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AI)在宫颈细胞学工作中近年来的发展进展,包括全自动制片、全自动染色、全自动扫描、DNA数据处理、自动细胞扫描、AI辅助发出的定量+定性的诊断报告。最后,王教授对AI在宫颈细胞学工作中应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既是展望,更是期待!希望最后能通过AI技术处理、分析、诊断细胞图像,运用AI大数据研发辅助直接诊断的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毕蕙教授: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及治疗不足的高危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毕蕙教授为在场学者带来了“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及治疗不足的高危因素分析”的精彩分享。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管理目的在于减少子宫颈癌的发生率,目前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目标人群是组织学确诊的癌前病变者和筛查、阴道镜检查或组织学结果高度可以癌前病变或早期浸润癌患者。临床医生应该为患者平衡利弊,评估有无治疗的必要,HSIL初始治疗包括消融性治疗和切除性治疗,治疗应该规范化、个体化,应在阴道镜指导下选择,子宫全切除不应该作为CIN的首选治疗,其风险超过受益。子宫颈切除性治疗还包括附加价值,可进行再次的病理诊断,要求尽可能保留完整标本、缘切尽可能误认为/物理影响。随后毕教授详细分享了子宫颈锥切术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并强调了标本切缘病理评价的重要性,可预测术后病变持续存在/复发风险、可指导术后处理、可指导随访。另外,毕教授还针对子宫颈癌前病变治疗不足的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治疗前评估、治疗中的操作以及治疗后的评估。毕教授最后总结到,子宫颈癌前病变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和长期随访是降低子宫颈癌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子宫颈消融性治疗应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子宫颈锥切术是诊断和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常用方法;子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增加了病变持续存在/复发风险,应加强治疗后患者的随访,尤其是切缘阳性者的管理;应注意预防及早期发现子宫颈外其他部位的HPV相关肿瘤。

 

张丽琴教授:HPV及CIN与下生殖道混合感染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张丽琴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HPV及CIN与下生殖道混合感染”的精彩分享。张教授谈到,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但是高危型HPV感染并不是唯一的致癌因素,可能存在其他的协同致癌因素,下生殖道感染可能是HPV感染致癌的重要协同因素,通过治疗下生殖道感染有可能加快HPV感染的清除,降低CIN及宫颈癌的发病率,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在讲座中,张教授从高危型HPV感染合并下生殖道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下生殖道感染以及阴道微生态检测的临床意义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享。张教授详细讲解了包括滴虫性阴道炎、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等等感染与HPV感染、CIN的相关性,通过以往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与分享。在阴道微生物检测的临床价值方面,宫颈锥切术难免术中、术后出血,在出血原因中,术前、术后宫颈局部存在感染十分重要,宫颈病变治疗前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最后,张教授总结到,BV与HPV感染及CIN发生相关,AV与HPV感染及CIN发生的文献较少,需进一步研究,TV与HPV感染及CIN发生相关性尚存争议,VVC与HPV感染及CIN发生不相关。

 

总结发言

妇幼健康研究会宫颈癌防控研究专委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主任委员王临虹教授对此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对所有莅临此次会议的领导、专家以及与会学者们表示了感谢,希望大家在会议中能够满载而归。

王临虹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主持人风采

 

精彩花絮



声明:本文为中国妇产科网独家采编,经大会方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常松彬

摄影:晓岚




推荐阅读:

专家专访|向阳教授:“无瘤观念应贯穿整个手术,带给患者更好结局”

新课上线|妇科肿瘤新课上线了!那些困扰临床医生多年的肿瘤难题,答案可能在这里!

每周一手术 | NO.113 刘禄斌教授:天字网片盆底重建术

欢迎各位医生在评论区踊跃留言!

合作投稿请联系邮箱obgy2000@126.com

中国妇产科网客服助手电话:1331148028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