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9日东方妇产科学论坛生殖医学分论坛精彩纷呈
黄荷凤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当疫情防控走入常态化阶段,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备孕、助孕及孕早期管理工作,成为相关领域医生和广大围孕产期人群关注的焦点。基于此,中国福利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院士在2020年东方论坛进行了“疫情常态化下的生育管理”的学术讲座,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生育管理进行在线对话。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值得关注,国家卫健委在“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但是感染新冠肺炎孕产妇对胎儿的影响尚不明确。黄院士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多年的母婴健康事业 体会,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如“是否会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终止妊娠的时机如何把握”、“感染母亲能否母乳喂养”、“患者的心理工作如何开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黄院士建议根据产科指征及母亲病情,并经多学科讨论决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妇的终止妊娠时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是否有提前终止妊娠的产科指征,如前置胎盘、子痫前期、臀位等,需要根据产科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掌握好终止妊娠的时机;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没有提前终止妊娠的产科指征,但是经治疗后母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情未见好转,不宜继续妊娠,可考虑终止妊娠;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诊断为重型或危重型,应首先保障孕妇安全,不论孕周,应考虑提前终止妊娠;对于轻型或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是否应当适度提前终止妊娠,仍待商榷,但在疫情严峻的特殊情况下,妊娠32-34周以后及时终止妊娠可能有益于孕产妇后续的治疗及其安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产妇的新生儿建议隔离10-14天,产妇未愈前,不建议母乳喂养,应定期挤出乳汁、保证泌乳,待排除或治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再哺乳。她同时呼吁社会各界要关注特殊时期下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医护人员应对孕产妇做好心理调适指导。
陈子江院士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8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首席专家,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生殖学会联盟(IFFS)常务执委和秘书长陈子江院士为第四届东方妇产科学论坛生殖医学分论坛作了题为《卵巢高反应与基因变异》的精彩演讲。
卵巢高反应是辅助生殖超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对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过度反应,多个卵泡募集、发育及类固醇激素异常增高导致的生殖系统乃至全身应激状态的变化,导致卵成熟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风险增加,IVF治疗周期取消。年轻、低BMI、高AMH、卵巢多囊样改变的女性发生卵巢高反应的风险增加。PCOS、OHSS以及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IHH)患者属于卵巢高反应人群,均具有一定的遗传风险因素。研究发现THADA、FSHR、FTO等PCOS易感基因的多态性与卵巢反应性密切相关,FSHR是卵巢反应性差异的主要易感基因;自发性复发性OHSS者中发现激活性FSHR变异,此外,雌激素合成、卵泡发育、VEGF通路相关基因的变异亦与OHSS风险增加相关;IHH患者OHSS的发生风险相对增加,50%的IHH是由遗传缺陷导致,GnRH神经元分化、迁移过程相关的KAL1, FGF8/FGFR1等基因是该疾病重点筛查对象。卵巢反应性的相关临床及遗传危险因素对选择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但目前卵巢高反应及相关疾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是否可利用遗传位点进行卵巢反应的结局预测,仍需积累数据。
孙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孙贇主任就辅助生殖(ART)临床热点难题“反复种植失败的处理对策”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精彩阐述。反复种植失败(RIF)病因复杂,目前的研究提示2/3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1/3与胚胎因素相关。孙贇主任指出子宫内膜容受性是目前ART研究中的“黑匣子”,缺乏有效及无创的检测手段。随着组学技术发展,多组学技术联合有望筛出新的分子生物标记物。内膜容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宫腔形态的子宫肌瘤、内膜息肉、纵膈子宫等建议采用手术恢复正常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腺肌症建议采用GnRH-a降调节预处理,输卵管积水需在移植前进行处理。宫腔镜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排除RIF患者宫腔异常的手段,但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提示宫腔镜并不能改善B超提示正常宫腔形态RIF患者妊娠率。内膜轻搔爬可能通过激活内膜局部免疫微环境,改善内膜容受性,但其在RIF中的有效性仍存争议。RIF患者可能存在免疫紊乱,但2018年ASRM免疫治疗指南及2017年ESHRE反复妊娠丢失指南均不推荐采用阿司匹林、肝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改善IVF妊娠率。子宫内膜容受性芯片(ERA)是基于种植窗内膜基因表达转录谱差异制定的芯片,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仍需大样本RCT研究进行验证,不同种族人群基因表达存在差异,需制定基于中国人群的ERA。RIF是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PGT-A)的常用指征,随着新技术发展,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基于囊胚腔液及胚胎培养液的无创PGT技术及time-lapse联合人工智能筛查胚胎技术是未来胚胎筛选的新方法。除此之外,孙贇主任还提出在IVF治疗过程,需考虑不孕夫妇心理、生活方式、肥胖及内分泌代谢对妊娠的影响,必要时需进行干预。
孙晓溪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科、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的孙晓溪教授给我们带来“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诊疗进展”的专题讲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女性不孕有密切关联,育龄妇女中有10%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不孕症,而子宫内异症患者由于卵细胞和胚胎质量受损,体外助孕的妊娠率较健康人群降低,一系列产科和胎儿的并发症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的诊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孙晓溪教授从临床关注的热点出发,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手术、药物和助孕的选择及IVF助孕前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处理等问题给予了全面、深入实用的讲解与剖析。对于合并不孕症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结合其年龄、卵巢储备功能、内异症严重程度、是否有其他助孕指证、并且考虑患者自己的意愿,给予了明确的治疗路径。对于年龄<35岁的I/II期的内异症不孕患者,一线治疗方案为期待疗法、促排卵或者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对于年龄≥35岁的I/II期的内异症不孕患者, 促排卵或者宫腔内人工授精或IVF治疗,对于III/IV期的内异症不孕患者,可直接建议IVF-ET术,子宫内膜异位症伴有不孕的患者,如合并其他不孕因素建议直接IVF,建议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伴有不孕的患者,妇科手术前需要进行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估,术中需有FEI评估,对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治疗,需术告知手术有可能导致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曹云霞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次东方妇产论坛的生殖分论坛上,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妇产科学系主任曹云霞教授讲授了他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褪黑素在未成熟卵细胞培养中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改善体外卵母细胞的成熟并促进早期胚胎发育。然而,关于褪黑素能否促进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鲜有报道。研究团队建立了一套新颖的IVM技术体系(IVM培养液已申报发明专利),有效促进了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最终获得高比例的优质囊胚,ArrayCGH检测结果证实此类胚胎非整倍体发生率与IVF胚胎相当,临床研究显示此类胚胎可以发育成正常后代。随后,课题组应用单细胞测序和共聚焦荧光染色技术对体外成熟卵子的转录组状况及线粒体功能进行了进一步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可以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来促进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并最终实现健康后代的出生。这一技术体系的建立为COH周期中人未成熟卵母细胞再利用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是ART技术体系的一次重要突破。
刘嘉茵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刘嘉茵教授做了高龄妇女助孕的生育机会的精彩演讲。刘教授首先提出了高龄妇女助孕的最佳年限。刘教授认为从女性生理、心理、伦理,社会影响以及子代健康的角度上来说,大于45岁以上的女性不赞成助孕治疗。演讲的焦点聚集在38-44岁的女性上,演讲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高龄DOR妇女的妊娠取决和不取决于哪些因素。刘教授认为这些病人助孕前必须考虑年龄,AMH,FSH,用药的方案,受精的方式,这样才能制定出个性化的方案。极低AMH水平的妇女的IVF结局取决于年龄。30-44岁妇女自然生育力与AMH水平无关,与FSH无关,因此,高龄DOR妇女IVF方案因人而异,综合考虑患者的月经周期,子宫内膜情况,窦卵泡情况等原则合适的方案。其次高龄DOR女性IVF的机会取决于“随机好卵”,根据卵泡发育的自然规律,采用广种薄收的策略,多募集。治疗前必须与患者充分沟通,调整患者的期望值。最后刘教授总结了高龄DOR妇女制定IVF方案的基本逻辑。通过决策树模型,我们明确了大于42岁女性首先考虑IVF治疗。而且在IVF治疗前,必须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综合考虑患者多方面因素: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经济条件等。这样才能选择全面合适个体化的方案。建议“一揽子计划”,充分告知,合理咨询,给予病人兜底的承诺和信心。这样才能为高龄女性助孕保驾护航。
孙莹璞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一附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孙莹璞教授全方位分析了ART流产的遗传学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孙教授首先介绍了流产的定义分类及病因,指出受精后百分之七十的妊娠会丢失,应重视生化妊娠,并介绍了内膜作为生物感应器在自然流产中发挥作用。其后介绍了遗传学因素是ART流产的最主要原因,并应用大量详实的数据重点分析了ART流产中以下三方面的遗传学异常:不孕夫妇自身的染色体异常,配子染色体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染色体异常。阐明PGD/PGS是降低ART流产率,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对策,并详细分析了PGT技术在国内发展的进程与现状,着重分析了嵌合体胚胎的相关问题。最后,孙教授指出仍要重视ART流产相关的其他因素,如BMI、COS药物及方案、年龄、多胎妊娠等。
周灿权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灿权教授就“谈生殖医学伦理、管理风险事件的认识”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首先,周教授介绍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其衍进。自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人们关于ART技术的伦理争议从未停止。经过32年等待,全球超过400万健康的试管婴儿诞生之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才迎来了20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生殖医学担任了关于生育力的延续和创造以及探索人类生命奥秘的重担,在生殖创新技术发展的同时,关于生殖技术、生育控制以及遗传和优生方面的伦理争议也引发了深入的思考。我们需要了解并接受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小心行事。其次,周教授还回顾分析了近期国内外发生的线粒体置换/捐赠、胚胎基因编辑和其他事件,以及检查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周教授指出关注ART风险与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需要1)加强临床科研项目的管理;2)强化临床管理措施比如严格病历和电子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所有后台工作日志必须保留及正确客观地认识临床妊娠率、杜绝虚假、片面的宣传;3)ART临床工作者需加强自律性教育、严格IVF适应症、杜绝ART领域的商业化及加强生殖伦理学习等。最后,周教授指出,我们必须坚信生殖技术的积极作用要远远超过消极作用,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原技术存在的问题。但是每前进一步,都要遵守有关的伦理原则。在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以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中,建设有效运行的伦理工作体系,保证伦理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得到实施,强化全员的伦理观念,强化和细化各个管理环节,对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李劲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博士生导师李劲松研究员就《“人造精子细胞”介导的基因编辑》做了精彩报告。2012年,李教授团队建立了只携带精子遗传物质的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证明这一细胞能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细胞后支持胚胎发育产生健康的半克隆小鼠,即半克隆技术。2015年,李教授团队通过将调控雄性印记基因H19和Gtl2表达的H19-DMR和IG-DMR敲除后获得了能稳定产生半克隆小鼠的单倍体干细胞(又称为“人造精子细胞”),并证明它们能用于稳定高效产生遗传修饰的半克隆小鼠。“人造精子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遗传改造,并进一步用于高效率产生遗传修饰的半克隆小鼠(高达20%),为功能基因组的在体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人造精子细胞”介导的基因编辑可以用于研究印记基因的功能(Cell Research,2016)、筛选决定胚胎发育的关键基因(Cell Stem Cell, 2015)、在体筛选决定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氨基酸(Nature Cell Biology, 2018)、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小鼠模型(J Genet Genomics, 2017)、开展基因组标签计划(Genome tagging project, GTP)(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等。总的来说,“人造精子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基因编辑,并一步获得相应的基因修饰小鼠模型,有望为生殖、发育、人类遗传学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黄国宁教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负责人黄国宁教授就“Time lapse 是否预测胚胎整倍性?”进行了精彩解读。获得健康活产的子代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首要目标。所以如何挑选既具有种植潜能且染色体正常的胚胎从而提高临床妊娠率是每位从事辅助生殖技术人员的愿望。本次东方妇产论坛生殖分论坛特别邀请黄国宁教授对胚胎实时动态观察(Time lapse)技术在胚胎整倍体预测中的进展进行分享。染色体异常胚胎在发育中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比如:异常原核,直接卵裂,不均匀分裂,碎片率高,胚胎发育阻滞等。根据现有基于Time lapse技术的研究进展提示,部分发育动力学参数可能与胚胎染色体的整倍体性相关,如:第一次有丝分裂的相关参数,桑葚胚形成时间,囊胚形成时间,合子期胞质流动参数等。
但是也因Time lapse培养过程会产生大量数据,人工标注工作量大而且慢,需要自动化精准标注软件的开发进行支持。此外,如何用形态学评估的方法鉴别嵌合胚胎也是难点。所以黄国宁教授展望,今后的人工智能(AI)的发展可能提供有力帮助,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找到更多可用参数,从而给辅助生殖技术人员提供选择胚胎的客观依据和标准。
滕晓明教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胚胎实验室稳定的理化环境是培养优质胚胎的基础条件,其中胚胎培养液的稳定对于胚胎培养的结果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滕晓明教授做了关于《培养环境的渗透压动态变化及其应对策略》的演讲,从渗透压与胚胎培养液、培养液渗透压与胚胎发育、影响渗透压动态变化的因素、减少渗透压动态变化的对策这四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
合适的胚胎渗透压应保持在280-290 mOsm/kg之间,接近于卵泡液的渗透压值,一般碳酸盐/碳酸氢盐作为缓冲系统的培养液,在使用前都必须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平衡过夜,以保持PH值稳定在7.3到7.5;根据初次渗透压按下列公式计算需补充的水的量(ml):补充超纯水量=(初始渗透压值-280)/初始渗透压值×1000,调整后连续测3次以上为280mOsm/kg时才算合格。PH值、不同微滴容量、培养皿盖的有无及不同黏度、体积的培养油皆与渗透压的变化有密切的相关性,而且,不同胚胎发育阶段对于合适的渗透压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胚胎学家应该针对不同阶段胚胎发育要求,从培养皿制作:液滴大小、层流、台面温度、盖油,到合适培养箱的选用等方方面面的对策来稳定渗透压,为胚胎发育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吕祁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九院)辅助生殖科副主任、胚胎实验室负责人吕祁峰研究员为大家分享了题为“胚胎实验室如何应对女性困难病例?”的演讲。
女性困难病例往往卵子少且较差,这对胚胎实验室技术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吕博士分享了三方面的应对策略:1、解决卵子本身问题:主要讲解并视频分享了困难卵子的显微授精的处理技巧,包括卵膜薄脆易崩解的卵子及卵膜厚实不易穿刺破膜的卵子,如何判断、调针、选点、穿刺,如何用激光辅助,为何要避免激光打穿透明带,以及相关新技术等。2、解决精子优选问题:由于卵子少而精子多,对于女性困难病例,选择最优精子同样非常重要。吕博士介绍了自己团队在精子日常处理上的新方法,也介绍了目前业内主要的精子优选方法,其中有一种精子电泳新技术只需3分钟就可以把精液处理成可用的精子,正在吕博士的上海九院团队进行实验测试。3、解决外部促进问题:主要分享了如何通过纺锤体观测手段促进显微授精操作的优化、帮助IVF短时授精的受精与否确定;如何通过辅助激活促进受精与发育,并分享了辅助激活为何不能滥用的相关研究。
孙海翔教授南京鼓楼医院
南京鼓楼医院生殖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海翔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全球和国内的数据表明冻胚移植周期增加的趋势,新鲜胚胎移植和冷冻胚胎移植的利弊,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及行囊胚移植患者冷冻胚胎移植的活产率优于新鲜胚胎移植。之后孙教授详细介绍了冷冻胚胎移植周期不同内膜准备方案的选择,包括自然周期和改良自然周期以及HRT周期,目前证据显示不同内膜准备方案的妊娠结局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内膜准备方案。之后介绍了自然周期和改良自然周期的胚胎移植时机,黄体支持没有获益。对于HRT周期,介绍了雌激素使用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经皮和口服雌激素没有差异,但使用时间过长(超过28天)会降低妊娠率,内膜转化时使用肌注黄体酮和阴道用孕激素没有显著差异,HRT周期中有卵泡发育OC预处理不影响妊娠结局,使用HCG没有获益,对于GnRHa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介绍了降调节HRT的优缺点,适用人群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症、PCOS以及反复种植失败患者。
黄学锋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学锋教授的讲座题目是《冷冻复苏周期中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研究》,薄型子宫内膜的定义阈值为6-8mm,发生率为1.1-9.3%,引起原因有子宫内膜损伤、子宫炎症以及不明原因,薄型子宫内膜处理较为困难,宜在冷冻复苏周期中处理。FET中薄型子宫内膜的处理方法有宫腔镜检查和治疗、雌激素治疗、改善内膜血供、生长因子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其中以雌激素治疗效果较为确切。黄教授介绍了他们中心采用GnRH-A+Gn刺激卵泡产生内源性雌激素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GnRH-A+Gn能显著提高7mm以下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提高6mm以下患者的活产率,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结果。
杨冬梓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冬梓教授授课题为:《抗凝治疗在辅助生殖技术应用的新认识与争议》。首先指出血栓风险显著升高与辅助生殖促排卵治疗有关,如PCOS患者,卵巢过度刺激状态都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不孕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APS、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也存在高凝状态。接着介绍了血栓前状态/血液高凝状态的实验室筛查方法,介绍了RCOG围孕期血凝状态评分标准帮助诊断血栓前状态;对常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的禁忌症、用法用量做了介绍。明确指出抗凝治疗能够改善SLE/APS患者的助孕结局。最后再次明确辅助生育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抗凝治疗指征为:1.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2. 合并易栓症的患者。反对在非选择性人群中应用抗凝治疗。
梁晓燕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梁晓燕教授,详尽地分析了育龄女性疑难杂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及生育力保存相关内容。梁教授指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型患者,首先考虑其是否有生育愿望,针对不同意愿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2.无生育需求者,考虑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3.对于有生育要求者,术前需要严格评估其卵巢储备功能,在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前提下,根据囊肿大小,卵巢储备功能,既往治疗情况,而选择手术治疗时间、术前干预方式,术中尽可能保留卵巢皮质;4.并结合本中心经验,分享了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手术技巧及IVF-ET结局。
卢文红研究员国家卫生健康委男性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男性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卢文红研究员进行了“男性生殖实验室质量控制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演讲。首先卢教授介绍了我国男性生殖实验室质量控制相关标准的定义和级别。目前男性生殖实验室质量控制参照WHO相关手册制定,得到普遍认可。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是近年制定实施,内容详细,质控品必须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当临床实验室开展新检验和采用新试剂盒时,要对其性能进行验证。卢教授详细介绍了室间质量评价提供者和参加者的要求及流程,提供者包括组织、管理体系、人员、计划设计和报告;参加者也需要接受相应培训。最后卢教授介绍了国家卫健委科研所/WHO生育力评估技术标准化培训网络,包括实验室技术培训、质量控制、新检测项目和技术的研发等,对我国各级医疗单位开展男性生殖实验室检测的标准化和普及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姚兵教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姚兵教授讲解了新冠病毒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目前,新冠病毒造成了全球性的影响。姚教授介绍了冠状病毒的历史,新冠病毒的入侵条件,目前的文献证据,并介绍了自身团队的最新发现。
理论上来看,新冠病毒可能损伤睾丸功能:1、睾丸细胞具有新冠病毒入侵的基本条件ACE2、TMPRSS2、BSG和CTSL等;2、睾丸细胞具备新冠病毒的复制转录酶。
目前支持新冠病毒损伤睾丸的证据:1.国内一项研究报道19%的新冠患者出现了睾丸炎症状。2.新冠病毒患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3.一项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精液中出现新冠病毒。4.姚教授团队发现新冠病毒患者的睾丸病理出现结构损伤,生精功能低下,以及血睾屏障损伤。
然而,也存在反对新冠病毒损伤睾丸的证据:目前有四项研究指出精液中并未发现新冠病毒。
根据上述文献报道,姚教授推测:1.血睾屏障可能阻止新冠病毒入侵。2.病毒可能通过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损伤睾丸功能,而不是直接入侵。3.睾丸中的特异蛋白可能阻止病毒入侵,如果是,能否针对性地开发药物?
赵爱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主任赵爱民教授就《复发性流产合并风湿免疫病免疫抑制剂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赵爱民教授指出,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激活免疫途径,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度上升,严重者可危及母婴生命,因此,妊娠合并风湿免疫病的免疫抑制治疗是极其关键的。特别是针对复发性流产的病人,在排除常见病因后,临床医师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风湿免疫病相关病史,并通过筛查有关免疫指标来初步判断RSA是否与风湿免疫病相关。
在明确其相关性后,可以适当选用免疫抑制剂对RSA患者进行治疗。赵爱民教授特别强调了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在妊娠期使用的适应症和范围,如小剂量不含氟的糖皮质激素等在妊娠期使用是安全的,而MTX则应避免使用。此外,该共识还针对RSA合并常见风湿免疫病患者妊娠期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给出了详细专家观点和建议,主要包括RSA合并SLE、RSA合并APS、RSA合并SS、RSA合并自身结缔组织病等。赵爱民教授就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最后,赵爱民教授特别指出服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仍需要定期监测。
李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李蓉教授从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反复妊娠丢失的黄体支持。她指出目前我国关于反复妊娠丢失的诊断标准较为保守。妊娠丢失病因主要有解剖因素、基因异常、免疫异常、感染、内分泌以及男方因素等,近年对循环细胞衍生颗粒、肝素、免疫抑制性糖蛋白、NK细胞及其受体也有部分研究,但仍有一些原因不明,可根据病因学诊断流程对病人进行逐步筛查。反复妊娠丢失黄体支持的机制主要为介导妊娠免疫机制、增加血流量、松弛子宫平滑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孕酮诱导封闭因子(PIBF)是胚胎保护性免疫调节和胚胎存活的关键,孕酮诱导PIBF产生,并呈剂量依赖性;妊娠期NO系统功能异常与胎盘和血管相关疾病有关,孕酮应用可以改善血流;孕激素和孕激素受体通过一系列协同机制维持这个肌层静止;胞饮突的形成依赖孕酮,表达量与孕酮水平呈正相关,胞饮突越丰富,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越高。目前黄体支持的药物种类较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独或者联合用药。报告同时也推荐停药指征为使用至孕12-16周或前次流产孕周后1-2周或晚期复发性流产的孕妇应用至妊娠28周,若无先兆流产表现,超声检查正常,可予以停药。
王海滨教授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过程中,雌孕激素发挥的作用。首先,胚胎植入发生的前提条件为:囊胚“激活”、子宫内膜容受性。其中子宫腔上皮PR下调是植入发生的前提,PR在子宫腔上皮持续高表达阻碍植入发生。雌孕激素通过不同细胞类型中的核受体发挥多样的生理功能:E2作用于基质细胞ERα受体通过旁分泌因子调节子宫上皮细胞增殖,P4通过子宫基质细胞PR受体拮抗E2诱导的子宫上皮细胞增殖,E2通过子宫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ERα受体共同调节子宫上皮细胞分化。E2作为决定子宫接收窗口期的关键因素,低剂量E2可以诱导延迟植入子宫重新激活,容受态窗口期高E2降低胚胎植入率。另外,王海滨教授还提出了对于促排卵和子宫内膜容受态的一些思考,子宫容受态窗口不会等胚胎发育至囊胚,胚胎先于容受态之前发育至囊胚可以等子宫进入容受态。
王雁玲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雁玲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母胎界面细胞分化及功能协调”的精彩报告。王教授首先强调了胎儿、母体适应性调节、父源因素的交互对话是妊娠建立及维持的关键,接下来介绍了母胎对话如何发生以及母胎界面多细胞亚型及其互作的细胞和分子特征的前沿进展。随后王教授介绍了母胎免疫耐受的两个界面,分别是与母血免疫细胞接触的绒毛滋养层以及与蜕膜免疫细胞接触的绒毛外滋养层。王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在母体-胎盘循环路径上,血管内滋养层细胞(enEVT)能够促进原始CD4+T细胞向免疫抑制的FoxP3+Treg细胞分化,帮助建立免疫耐受,且这种作用依赖于TGF-β1。而在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中,子宫螺旋动脉中Treg细胞减少,enEVT产生TGF-β1的能力减弱。同时王教授团队研究通过不同的模型证明了蜕膜NK(dNK)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因子和细胞间交互对话调节胎盘滋养层细胞的分化。此外,王教授团队还进一步利用单细胞测序深入鉴定RSA患者及正常人群蜕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多个亚群,发现RSA 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NK细胞蜕膜的dNK细胞及巨噬细胞均发生了亚型及功能异常。最后,王教授总结通过全貌绘制RSA母胎界面细胞分化及功能异常图谱,以期能为RSA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王红梅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红梅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人类胎盘功能与妊娠结局。首先王教授强调了研究人类胎盘的重要性以及人类胎盘的早期发育过程,并试图通过体外胚胎培养去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发育偏好性。随后,王教授提到虽然胎盘侵润性滋养细胞具有转移和侵袭的能力,但是只能侵袭到子宫而不能转移到母体其他部位,因此,研究滋养细胞的侵袭特性和分子机制将有助于为防治癌症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提供新的思路。此外,王教授又着重介绍了胎盘绒毛小叶合体滋养层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她们研究组发现胎盘滋养层合胞体形成的前提是细胞滋养细胞退出细胞周期,并进一步研究证明Syncytin-2的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表达调控对维持滋养细胞的合体化及正常的胎盘功能极为重要。最后,她还介绍了通过胎盘单细胞测序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以及国际上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胎盘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相关发现。
晚间花絮
供稿 :陈小君 翟君钰 朱琴玲 孙贻娟 陆小溦 王琳 姜珊 张婷 薛松果 松迪 李昆明 索伦 黄鑫 刘章顺 王波 王炎秋 平萍 马逸 徐丽珍 齐家 汪旺生 朱亚男
审稿:伏静 陈淼鑫
声明:本报道由大会方供稿,并经由会方审核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