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记原宿农场的原本生活

2017-11-06 Ding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Ding

1. 缘起

去年我在美国的大城市中上班,逐渐发现生活有多脱离自然,开始留意亲近自然的活动和信息。也许人都有回归自然的渴望,近几年国内的自然教育与朴门设计蓬勃兴起。那段时间,我通过网络了解了在江苏东台的原宿自然环保农场。一年后真的来到这里,在国庆节期间参加“朴门永续课堂与自然建筑多项实践工作坊”。

神奇的缘分

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简称朴门),是永续文化(permanent culture)与农业(agriculture)的结合。这个近40年前起源于澳洲,如今已成为一股国际性社会运动的设计方式,“通过效法自然使农业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物种、较强的自然适应能力,设计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生活形态,巧妙整合土壤、植物、动物、气候、能源、人的需求等各种元素,彰显出人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

近些年环境、气候变动频生,人类和地球正处在一个转折点。我们需要扭转以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物质需求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眼光,为自身和后代考虑。朴门起源于农业生态设计理论,并不断在原有的概念上扩大。事实上,它是对当时澳大利亚社会面临的各种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回答——不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着眼整体人居环境的设计方式,更是倡导永续和谐的生活哲学和艺术。它“照顾地球”、“关怀人类”、“公平分享”的三大原理启发在现代社会承受繁忙与压力、头脑过度运作的人们通过手作回归土地,感受播种生命的喜悦,被大自然的怀抱疗愈。

怎么舒服怎么听课

课程分朴门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晴工雨读,我们“看天吃饭”决定每天做工还是上课,和天空的联结变得很紧密,不只是以前下雨打伞那么简单。实践的内容很丰富,面包窑、堆肥箱、土地板、水过滤系统……小工地上几辆独轮车不停穿梭运送土和沙子,地上散落着各种工具,大家都变身木工和泥瓦工,分工合作。旁边土团房上的狗尾草在随风飘荡,我们在自由生长。

土团房/茶室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木工坊做模型的日子,每天专注于手工,心是安静的,世界的其他部分都很遥远。当一份工作与自己没有真正的关系,便不会滋养灵魂,生活逐渐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这群追求真实的手艺人在工作坊相遇也是必然的吧:开有机农场的丁大哥,自然拍打师小丽,面包师胡原,咖啡师雨晴,泰式古法按摩师安琪。

各位大神

2. 哲学

欣赏农场主老吴和崔崔的理念,不先做修门头那样的表面工程,反其道而行之,注重内部实实在在的建设。喜欢崔崔谈在农场近三年,他们自己也变化很多,更加放松与从容。来到这里后,真正理解了崔崔那篇《慢一点,再慢一点》讲的是农场建设,更是检省发心。我也被这种氛围感染,把心定下来,更诚实地面对自己。几次想把那几栋拉风的自然建筑发朋友圈,还是作罢了。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点赞、留言,可又怎样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需要证明。当你在自然中认真观察城市里被忽视的日升月沉,也许会懂得这种天地的语言。

土袋房的日夜,好像太空舱

自然建筑传承古老的智慧,就地取材,以价格低廉的自然材料或可回收利用的废弃品设计建造具备功能性、舒适性和艺术感的住宅建筑,也包括室内装饰家具及家居用品。原宿已举办了多期自然建筑工作坊,也随处可见有岁月痕迹的二手物品。往往人家不要的瓦罐木桌,我们当做宝贝一样拿回来擦拭打磨,变得更有味道。在这里,人与环境互利共生,长长久久。

崔崔说,希望农场是一个欢迎所有人的地方。我看到,这是一个无肉不快和纯素者,把酒言欢和清规戒律,嬉皮士和学者共处的空间。访客来自五湖四海,年龄、性格、经历各异,跨度之大让尊重与包容不只是说说而已。有矛盾的时候,伙伴们在一起寻找沟通的方式,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相互信任。老吴几次说,到这儿都是家人。看来,原宿不仅是田园房屋、生态建造这些实体,在另一个层面上,它是所有人精神汇聚成的家园。

土袋房本尊

3. 疗愈

为什么每次在自然中,都这么容易打开自我与他人的联结?人和其他动物、植物真的很不同吗,生命背后同一的是什么?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怀抱中,也自然对它产生了爱护之心,“环保”即“自保”。身旁时常围绕着农场的2只兔子,3只猫,4只羊,5只狗,6只鸡,丰富的物种让我恍然大悟,人真的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啊。说人是“万物之灵”不意味着人可以主宰地球,反而人对地球的繁荣永续负最大的责任。农场的日常饭菜的食材来自房前屋后的自然农法作物,洗碗用茶籽粉,洗衣洗澡用酵素,生态厕所将排泄物循环利用。在可持续生活的细节中学习如何珍惜食物、尊重动物、善待自然,潜移默化地完成教育。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愿意做先行者。

羊性光辉

所有垃圾分类处理:厨余、塑料、纸木、玻璃金属

白天干活、午睡,空闲时间我在原宿的小书架上借阅了《我在美国当农民》、《永续农业概论》等几本书。傍晚一起吃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影片《奇迹的苹果》、《谢琴宁学校——人类的新未来》,或者扭成一团练巴西柔术。更多时候聊天到深夜,伴着茶、锅里热腾腾的黄酒或Sam老师自酿的啤酒。在和同伴面对面的互动中,充实的一天过去了,很少想刷手机找存在感,因为生活足够精彩。在原宿,可以纯然地享受当下,放空、发呆,放下担忧与思考。

传说中的巴西柔术,数数几个人?

不开心的时候会去田野里走一走,阳光的温暖、风的流动、轻轻摇摆的野花都在和我对话,人也开阔了许多。自然对人的疗愈没有多神秘,因为我们本是一体,分离了会茫然若失。城市中流行的焦虑与失落便是对自然的呼唤吧。

4. 归途

土袋房、土团房像蘑菇一样从大地中生长出来,在夜晚透出几点灯光。我们把火箭炉点上,螺旋屋顶下一圈座位都暖暖的,五六个人散坐在各个角落,有的放着民谣,有的捧书,有的烤玉米、地瓜,有的睡觉。静默中,一种叫幸福的东西充满全身。这些房子由人们亲手建造起来,有自己的生命,包容着到来的所有人。这个螺旋顶土袋圆屋是活动聚会场地,曾飘出动人心弦的古琴声,也举办了课程结束party。那晚,我们建的面包窑烤出第一批披萨和面包,招待镇子里的朋友。

面包窑被玩坏

等待梅庵派古琴雅集的螺旋顶圆屋

工作坊的另一位老师Ben来自英国,多年旅居世界各地,有一颗纯真顺遂的心,总用可爱的中文说“没关系”,或者“good”(好),”don’t worry”(别担心)。问起他为何开始旅行和教授朴门永续课程,他说当看到很多人选择一辈子绑定在一种生活里,他很不理解,于是走出去看世界,并回归童年时和谐的乡村生活。这也和我开始上班后的感觉一样,为了什么,钱吗?用来消费?可是我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也不喜欢单一的生活。

第一次看到稻田的孩纸知道了什么叫绿油油的希望

撑一支长篙,在70亩大水塘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农场体验之后,我又旅行到大城市,经历了一场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指突然处于一个与之前大不相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因而感到困惑、忧虑、烦恼的心情)。之前迈出房间五步以内可以触到大地,体会到了接地气是什么感觉;现在每天在几十层高的楼房里,状态也像飘在空中一样不踏实。在Ben讲到形成1cm厚的土壤需要300年之前,我也不知道土壤是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已成了城市里的稀缺品。每天坐在窗边看着“重楼叠嶂”,车水马龙,也被朋友拉去看著名夜景——形状各异的摩天大楼闪烁着霓虹灯和大屏幕,我说不出它们哪里美。年轻人不停地奔向这里寻找机会,承受着家乡亲人的思念、动辄两小时的交通、每月所剩不多的工资……

恍惚觉得自己在楼盘模型里

是的,我也曾对此着迷,好像来到这里才是人生赢家,不然就是loser(失败者)。后来慢慢发现,自然界中不只有一个标准,不是所有花都要长成一个样子。每朵花都是那么可爱,都会有绽放的时刻。如果我的内心有一个花园,希望它有自然界的多样性(variety)与复原力(resiliency),长满各式各样的树木花朵,吸引蚯蚓、蜜蜂和松鼠,照管、守护着生命;而不是靠农药的打压、化肥的催促,人紧绷着失去笑容,土地贫瘠,只为产出的数字更多更耀眼。何必呢?生活也不止一条路。我无法继续下去了,并转而走上一条关心人与地球的路。也许不是新的出发而是迷途知返。

试想,在人还没为万物命名的时候,只能去用心感受一切,大概不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于是敬畏日月山河、风雷电闪。在这条归途上,我们变得谦卑,承认自己的无知,重新做回一个奔向广阔天地,嬉戏玩乐的孩子。

穿梭在5米高的芦竹中,好像变成小矮人进入《爱丽丝梦游仙境》


关于作者

延伸阅读









用生活,定义有机。


新农夫 | 有机田 | 慢餐食 | 简生活 | 纯自然 | 绿心灵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媒体)
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