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以“显化法则”实现生态家园之梦?| 《Wild Earth, Wild Soul》书摘

Jing编译 有机会网 2022-06-08

作者:Bill Pfeiffer
编译:Jing

“当一个人真正想要某样事物的时候,整个宇宙都在协力帮助他实现梦想。”

比尔·费弗(中)和同事在筹备“野性大地集训”课程

作者简介

比尔·费弗(Bill Pfeiffer),美国深层生态学者,灵性导师,神圣地球网络(SEN)的创始人,该组织在超过25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前沿愿景的实现。比尔视俄罗斯为第二故乡,他曾数十次前往俄罗斯,协助当地的环保运动和原住民运动。他曾与乔安娜·梅西、约翰·希德等共同设计体验式深层生态学工作坊,并创立了“野性大地集训”(Wild Earth Intensive)课程。他还曾长期在美国西南部与原住民学习自然疗愈。

译者导语

本文摘译自比尔·费弗的著作《Wild Earth, Wild Soul》(野性大地,野性灵魂)第17章的部分内容。这本书主要是关于“野性大地集训”课程的理论与练习。在这个课程中,学员有机会体验与自然一体的生活方式,在自然中学习面对伤痛、培养感恩心、发现天赋,与更高层的智慧相连接,更清晰地为生态实践行动做出规划。

比尔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根植于与自然(包括与人)相连接的愿景,我们在世界上所做的,只不过是在填补慢性匮乏感的无底洞。”

《Wild Earth, Wild Soul》封面


愿景与显化

你可能曾被一种愿景所吸引,在这个梦想中的未来,人类充满喜悦地与大地共生。也许你曾想象,地球上将会有成千上万个多样的、本地化的社区,生活其中的人们满足而幸福,在土地上自给自足,而沟通和贸易也都是为了整体的利益而发生。

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想法而已。用托马斯·贝里(Thomas Berry)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地球之梦”,这个梦想源于地球的更高层面的智慧,古希腊人称之为盖娅(Gaia)。盖娅邀请我们人类随时加入“生命之舞”,而非蹂躏她。

但这并非易事。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管好自己就够了”,“为了消费而生活”,这压制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随着消费文化广布全球,我们都容易受到其诱人信息的影响:“幸福就是获得物质财富和争取商业上的成功。”这种文化的愿景总是关于“我”,而不是“我们”。它引诱着人们,使人不愿再以更高层面的利益为追求目标。

但是,正如伟大的诗人鲁米所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

许多人都非常清楚,要将主流文化转变为支持真理的文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然而,我们可以选择加入生命之舞,仿佛一种可持续的文化已经到来。有时,这意味着对一种引人注目的愿景做出回应。这愿景就像间歇泉一样,在我们内心时不时地翻涌着。

对于美好世界的梦想,就像千万条河流不断汇入盖娅的梦想之海。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独特而宝贵的贡献,无论这贡献是多么渺小。但通常我们缺少实践的方式、也缺少社区的支持。有时,我们甚至很难说清想做什么贡献,很难相信自己的梦想是重要的。幸运的是,有大量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实现梦想。

长久以来,“显化法则”(laws of manifestation)一直为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所理解。显化法则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内在运作机制,而这机制的发生过程通常并没有被人意识到。

简而言之,在内心对某个事物的展望,有着在物质世界中创造出有形结果的力量。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关于显化法则的知识通常是口口相传的。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显化法则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人们实践的结果却并不总是成功的,且这个理论饱受争议。这是为什么?我相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试图从孤立的自我的角度出发,想要掌控显化的过程。(译者注:“孤立的自我”原文seperate self,即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割裂分离的,只为自身的个体利益而考虑。)

在澄清显化法则的概念之前,让我们进一步探究愿景如何带来显化。

当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时,他指的就是这种非凡的力量。在我们创造任何东西之前,会先在头脑中看到一个形象。在没有独木舟之前,就先有了独木舟的构想。无论是房子还是电话,书籍还是组织机构,一切都始于先于物质形式的想法。

20世纪80年代,“创造性观想”(creative visualization)的早期推广者之一,莎克蒂·加文(Shakti Gawain)说明了愿景显化的过程:

“这就像一个蓝图:它创造了一种关于形式的图像,这图像能吸引并引导物质能量流进这种形式,并最终在物质层面上显化。即使我们不采取直接的身体行动来显化我们的想法,同样的原则也是成立的。仅仅是有一个想法或念头,在你的头脑中持有它,就是一种能吸引这个事物、并在物质层面上创造结果的能量。”

已故的华莱士·黑麋鹿(Wallace Black Elk)是一位备受敬重的拉科塔长老,他清楚地解释了显化法则如何运作、且可能如何失败:

“在灵性的世界有着灵性的法则。这个法则表明,相似的事物会互相吸引。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头脑里有关于何种事物的画面,我们都会从宇宙中吸引这种事物。

要使这条法则生效,我们必须在心中始终保持有一个不变的画面。如果我们想象一个画面或愿景,同时又有怀疑的想法,我们的愿景就不会成真……这个法则总是灵验的。带有怀疑的愿景不会帮我们获得想要的事物。而一个坚定的愿景将肯定会显化。”

不对愿景有疑心,就需要我们有决心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将会产生。我们可以说,思想和想象,加上意图,就是创造的“引擎”。如果只服务于孤立的自我,这种创造的引擎能造成大范围破坏,导致森林消失、核扩散等等诸多噩梦。而如果为了更高的真理而服务,这引擎能够创造奇迹。

琳内·麦克塔格特(Lynne McTaggart)在其杰出的著作《疗愈场》中,记录了一系列科学严谨的研究,证明了这个“引擎”是如何塑造现实的。她写道:“人类的意识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疗愈我们自己,疗愈世界,让世界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样貌。”

许多研究心灵和物质之间关系的当代学者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量子层面,思想是起因,而我们在世界上的经验是结果。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必须要关注自己在想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说:“当内在发生的想法没能被意识到时,它就会以‘命运’的形式显现在外在。”

显化愿景的七个准则

通过遵循以下的准则,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创造的过程,我们就能显化愿景:

1. 臣服于更高的真理。
2. 以灵感和热忱让愿景充满力量。
3. 专注于愿景本身(而不是与其相反的事物)。
4. 重新与幸福的感受连接。
5. 放弃对结果的执着,活在当下。
6. 相信愿景是可以实现的。
7. 合作且放松地行动。

准则1:臣服于更高的真理。

用埃克哈特•托尔(Eckhart Tolle)的话来说,臣服(surrender)是“简单而深刻的智慧,是指顺从生命的流动,而非与之对抗。”

臣服绝不意味着屈服。它意味着不再相信充满恐惧的小我(ego)的精打细算,相反,臣服让人与伟大的未知相连接。臣服需要决心和慈悲,因为我们习惯于相信,孤立的自我(小我)能掌管一切(而且,确实,小我现在正统治全球)。但小我只是一种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幻影。我们必须看到它的本质,这样才能形成不受小我的世界观阻碍的愿景——正是小我的世界观使人陷入了不可持续的糟糕局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永远不可能用制造问题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有些人实践“吸引力法则”,并专注于获得物质财富:金钱、汽车、漂亮的房子、更好的工作。虽然这种应用可能凑效,但它不会改变人类的未来。相对比之下,我们能看到“更高的真理”的重要性。

在构建愿景的过程中,我们臣服于更高的智慧——在整个宇宙中流动的爱的智慧。这种智慧一直存在于自然界中,对所有生命敞开,只要人们愿意给自己机会去获取它。

我们越靠近更高的智慧,越能从中发现自身的美好——从而,就越觉得自己是“足够”的,而不必逼着自己过度劳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这种满足感是向更高的真理臣服的副产品,是显化任何有价值的事物的平台。

准则2:以灵感和热忱让愿景充满力量。

灵感和热忱这两个词的词根都意味着:充满了神性。充满神性就是充满爱,而爱是最强大的动力。当我们对实现一个愿景感到充满灵感和热忱时,我们几乎是无所畏惧的。

享受自己正在做的、由灵感而激发的行动,是极具“磁性”吸引力的。当我们能够热心地分享自己的才能和天赋时,宇宙就会用某种方式,使一系列事件和条件发生、来支持我们。

在艾米·兰斯基(Amy Lansky)的书《积极意识》(Active Consciousness)中提到:

“有相同频率的事物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互相强化——就像有相同音高的两根小提琴琴弦会彼此共鸣……这也被用来解释同步性(synchronicity)现象—— 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却有相同意义的事物之间会形成某种‘巧合’。”

准则3:专注于愿景本身(而不是相反的事物)。

我们所关注的事物会得到强化,所以要小心,不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专注于负面事物,哪怕正是这负面事物激发了我们的愿景。

例如,我们可能希望地球上重新拥有健康的珊瑚礁,但如果过度关注珊瑚礁是如何在被严重地破坏,那我们可能就会放弃愿景。在21世纪,地球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了无数的损失,社会完整性也受到了许多威胁。总是有更多事情需要我们的注意,这就导致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究竟要去哪里。如果我们不再那么坚定,觉得不太可能实现愿景,并且仅仅是等待别人去完成实现的工作,那转变的效率就会很低。

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是20世纪的作家和特拉普派修道士,他有力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让自己被众多相互矛盾的顾虑冲昏头脑,屈从于太多的要求,投身于太多的项目,想要帮所有人做所有事,都等于是屈服于暴力。更严重的是,这是在跟暴力合作。激进分子的狂热使他的和平事业化为乌有。这种狂热毁灭了人们内心恢复平静的能力。也破坏了工作的成果,因为它杀死了内在智慧的根。而内在智慧是让工作获得成果的必需。”

默顿所警告的“激进主义狂热”,根源在于恐惧。我们为生态崩溃和社会崩溃感到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被动的恐惧完全掌控了我们,更多糟糕的事件将会发生。我们将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过度关注负面事物,就是以能量来“喂养”它。

很重要的一点是,关注愿景的本质、常常想象我们想要什么,而不是仅仅哀叹不想要什么。专注于“为健康环境而行动的人类社区”,是与宇宙的创造力相连接的愿景。此外,花时间专注于一个奇妙的愿景,假想它已经实现,这本身是一个极其愉快的过程。相反的,聚焦于“让破坏环境的社会消失”,则将能量引导到问题所在:一个对生态系统健康一无所知的社会。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应该压抑感受。相反,如果我们不释放内心的悲伤、恐惧和愤怒,我们将无法真正想象自己希望创造什么。(译者注:“释放”原词是unblock,这不是“发泄”,而是不带评判地看见,不刻意压制感受,允许感受流经自己。)

准则4:重新与幸福的感受连接。

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思想,都在以不同的能量频率振动。爱的思想比恐惧的思想有更高的振频。当我们在恐惧中迷失时,就感觉不到宇宙的神奇本质,并且会散发出更低的频率。这反过来,又削弱了我们吸引资源和环境以实现愿景的能力。

“提高振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是有意识地花时间去体验感恩心。感谢生命的无限祝福——为了能够呼吸,为了拥有感官,为了植物、群星、动物、水源和友谊——这能把我们带回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坏事”,那些可能助长恐惧的事情,与身边的平衡和美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仅仅是因为拥有生命,我们就成为了美的一部分。

与幸福的感受重新相连,并不意味着否认社会和生态灾难。相反,它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使用觉知和专注的穿透性力量,来创造我们所能想象的最高、最辉煌的愿景。事实上,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是一个机会,邀请我们感受弥漫在宇宙中的、无处不在的幸福感。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并享受这一生的地球之旅。

准则5:放弃对结果的执着,活在当下。

不执着是和平生活的基石。如果我们急切地期待愿景在物质层面显现,我们就是给愿景注入挣扎和压力。如果我们热切地期盼愿景实现,却让自己被焦虑和烦乱掌控,我们就是在向宇宙发出混杂的信息。这样,可能时而会有所成就,但下一刻,一切又都重新归零了。

在崇尚速成的文化中,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放松、不执著呢?培养平和、临在和感恩,就是关键。这些构成了强烈的富足感的基础,而富足感会驱除执着。当内在充盈着这些品质——当“我们的杯子满了”时——我们就不会迷失在匮乏感之中。而匮乏感会让人追逐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未来。

相信“我已经拥有足够多”,实际上会让更多的美好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而主要的挑战是,我们无法强迫自己达到这种满足感。这是一个过程,基础是从经验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自己温柔、友善、有耐心。负面的心态有时会出现,但当我们友善地对待这样的心态的时候——就好像在照顾一个小孩,这些心态会自然而然地离开。这时,和平与爱将成为我们的主导频率,为了实现愿景而付出的行动将结出果实。

准则6:相信愿景是可以实现的。

无论我们如何遵循前面的准则,如果不能从心底相信愿景能显化,那一切就是徒劳的。“从心底相信”意味着全然的相信。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经历怀疑,但是,跟完成自己独特使命的坚定决心相比,怀疑是次要的。我们最深层的需求之一就是,相信自己可以为世界作出贡献。而一次接一次的绝望和无力感,会让我们难以看清真相。

如果不加以关注,诸如“我做不到”、“我不配”、“如果我这样做了,我将会受到伤害”……之类的观念,会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这些都是习得的观念,而非事实。我们不断对自己复述这些观念,通常是因为,有人在我们年幼无知的时候灌输给了我们这些想法。或者是因为,在极端艰难的处境下,我们认为这些观念是解释事物的唯一方式。但是这些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详见本书第九章)。

学员们在“野性大地集训”课程做练习

准则7:合作且放松地行动。

行动,是实现愿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前提是我们能够使方法与目的相协调。而常见的情形是,我们的行动充满了焦虑和挣扎。

作为20世纪最勇敢的非暴力运动家之一的穆思特(A.J. Muste)说过:“世上并没有通往和平的道路;和平本身就是那条路。”我相信,当我们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时,我们会变得更加平静,并感受到行动中所蕴含的活力。比如,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放下何时“必须完成”的念头时,放下对人们的评价的顾虑时,我的效率会高得多。与此同时,坚持写作的动力——在大多数时间里,至少每天都写一点儿——增强了我的信心,认为这个庞大的任务实际上是可以完成的。

我们没法靠一己之力显化愿景。我们可能只是愿景发起者,但我们会在神的指引下,与他人共同创造愿景!(这本书的创作就是如此)。

现代文化中充满有害的孤立主义和“粗鲁的个人主义”,而对此的完美解毒剂就是相互连接的感受(feeling of interconnectedness)。那些与他人、与自然有紧密连接的人不会过度消费和过度竞争。相反,他们寻找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更高层面的利益做出贡献。这是最好的协作,与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自己处在充满支持力量的关系之中,是构建有力愿景的关键要素。那些能够理解并真正倾听我们的愿景的人能帮助我们放松,进而允许愿景显化。真正的朋友(包括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灵性盟友),应该得到我们最大的尊重和持久的感恩。重视并感谢这些帮助,是实现愿景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显化愿景是一种技能,跟其他技能一样,需要投入练习。理解思想和物质的因果关系,会使我们更有意识地经历愿景显化的过程。根植于对生命的深切关怀的愿景,能够激活一种强大的振动,它有着充满磁性的吸引力量。如果我们真的关注以上这七个准则,愿景必然会实现。

译者注:

在“野性大地集训”课程中,有关构建和显化愿景的练习被安排在末尾,因为只有当人们真正与自然连接、与彼此连接的时候,那个“孤立的自我”才会消失,进而人们才能以更清晰的视野来构建愿景,并且出于喜悦而为愿景行动。

假如你现在还不太清楚自己的愿景具体是什么样,那么不必焦急,首先要做的是更深入地与自己和他人连接、与自然连接——随后愿景会自然来到。正如比尔说的,“我们不是要凭空想出一个愿景,而是敞开自己,允许大地和神灵将愿景展现给你。”

比尔·费弗的个人网站:http://billpfeiffer.org。

文中插图均摘自比尔·费弗的facebook主页。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