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清尘陕西工作区主任孙江龙:用公益理念唤起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2015年,孙江龙成为大爱清尘志愿者。四年过去,他从负责工作区的传播工作到如今全面负责大爱清尘陕西工作区的所有工作,这之中的身份转变,是一份对公益事业的信念与支持。
孙江龙整理探访资料
2014年春节前,大爱清尘发起“回家乡—话尘肺”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在春节返乡期间参与尘肺病预防宣传活动。孙江龙无意中在微博上发现了这一活动,从此与大爱清尘结缘。
那时,虽然他知道尘肺病群体,但对他们的关注并不多。2015年,孙江龙在西安听到王克勤有关尘肺病的演讲,触动很深:“我原本以为尘肺病可能是类似于糖尿病一类的慢性病。听了讲座后,发现这一群体非常可怜,王克勤老师心怀大爱,他的记者经历也让我很感动。”于是,他决定加入大爱清尘成为志愿者。
就这样,入户走访、传播尘肺病知识成为他空余时间里的常规工作。
孙江龙和尘肺家庭孩子合影
随着志愿工作的深入,孙江龙队这个苦难群体的认识越发深入。他认识的一个患者叫谢忠良,尘肺三期,家徒四壁,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有看病治疗。谢忠良常年卧床不起,最终在2017年去世。越来越多的“谢忠良”们让他认识到:尘肺病农民是最悲惨的群体。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义务去奉献一份力量。”
空杯心态
成为志愿者后的孙江龙,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探访车辆和人员,成为孙江龙志统筹工作区愿服务工作中最大的难题。
陕西地区的患者多,陕西工作区的探访次数也相对频繁。为了方便探访,志愿者们常常提供自己的车用语探访,但也会遇到无车可用的情况。这个时候,志愿者们就“发公告,向社会招募”。但每次求助的尘肺病患者时间很紧迫,“这样的招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有遇到时间差,会造成我们的效率低。”
探访途中,车辆遇险
这种问题经常会遇到,但孙江龙和志愿者们一直坚持和克服。” 坚持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复和自我雕刻的过程。孙江龙说,遇到困难首先想到如何解决而不是放弃。“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唯有不想解决困难的人;坚持初心,空杯心态,不求名利,快乐公益,轻松公益。”
深入理念
2018年,孙江龙成为大爱清尘陕西工作区主任。这是陕西工作区的第四届工作团队。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志愿者们充分认同大爱清尘的救助理念和公益文化,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大爱清尘在陕西省的各项工作。
大爱清尘不仅做大病救助,还做尘肺家庭孩子助学。孙江龙认为:“大爱清尘这几年所做的工作是公益中的公益,帮助的是最可怜的一个群体,这个救助理念要认识很清楚。”
对待公益文化,孙江龙认为大爱清尘的文化是志愿者、部门、上一届团队和下一届团队部门之间传承的文化。“很多人是满腔热血的来了,但对所做公益的认知不高,干了几天就不干了。”他认为这就是欠缺凝聚力和公益文化。如何加强团队的公益文化?孙江龙认为主要在于团队负责人和骨干要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陕西工作区志愿者参与2018年世界呼吸日
作为团队负责人,孙江龙及其注重目前团队的打造。他要求,“团队任何部门的部长离任前,必须把部门骨干培养好。如果找不好接班人,是不能走的。”
就这样,陕西团队慢慢壮大起来。
得到与失去
从2008年开始做公益的,到加入大爱清尘四年多,孙江龙认为自己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当你真正的走进尘肺病家庭,你会心怀悲悯。当你看到他们艰难的呼吸时,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惜使得自己很想为他们做一点点事。”
孙江龙团队探访尘肺病患者
救助的患者越来越多,他获得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提升。 “在做公益前,自己是无知又自负。看待事物缺乏认知。通过这四年的公益,知识储备和人文关怀这方面的情怀开始放大,使我能不断地认识自我,提升自己。”
在孙江龙看来,当前陕西团队凝聚力很强,志愿者们团结、互助、务实。他希望,未来大家仍能继续携手共进,以主人翁精神和心态带动更多人关注尘肺病农民。“未来,我们要继续传承大爱清尘陕西工作区文化,让工作区更上一层楼。”
往期阅读:
点击视频,了解尘肺病与大爱清尘
点击“阅读原文”,帮助尘肺家庭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