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心理学】童年很惨的孩子,也可以拥有牛逼的人生,秘密是什么?
这是童书妈妈第558 篇原创分享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在苦苦追寻的抵御逆境的法宝,也是养育的最终极的武器,到底是什么?
文 | 王晓琳
如果你还记得上次我们介绍的负面童年经历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ACE Study), 在超过17,000份样本中,三分之二都经历过十种负面经历中的至少一种。
也许你发现自己的童年也有过其中的一种甚至几种。
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和负面经历战斗。
事实上,全球每5个女性里就有1个在童年时曾遭受过性侵(男性的比例是13:1),三分之二的孩子报告曾受到某种形式的欺凌,20%的人在19岁以前会经历心理障碍的折磨。
也就是说,全球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负面经历。
作为父母,我们其实没可能保正孩子不会受任何负面经历的影响。
好消息是,并非所有有过这些负面经历的孩子都会过一个被诅咒的人生。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叫做抗逆力!
抗逆力研究的开山鼻祖之一诺曼·加梅齐(Norman Garmezy)教授经常会给他的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女孩儿,在她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爸爸谋杀了她的妈妈,她自己也做了很多年的牢。
但她最终成长为——哦,NO,她不是“血腥伯爵夫人”伊莉莎白·巴托利,也不是“黑寡妇”玛莎·妮朵,而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黄金时代”,她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君主,被称为“荣光女王”、“贤明女王”。
这简直太神奇了。
难道是传说中英国王室具有高贵的蓝血?还是这种神奇的力量普通人也可以拥有?
夏威夷诅咒存在吗?
别着急,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1955年,夏威夷的Kauai岛上一共出生了698名宝宝。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Werner教授率领一众公共卫生专家,自这些孩子自出生起,就对他们进行了长达32年的追踪。
Kauai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698个孩子中有大约三分之一被划为高风险群体。
他们出生于贫困家庭,经历了中等以上围产期风险,所在的家庭不是关系紧张就是已经离异,父母或是酗酒或是患有精神疾病。
Werner教授的本意是想测量不利的生长环境给健康造成的危害。
但自第三次追踪起,研究就调转方向,转为聚焦抗逆力。
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这些高风险家庭的孩子确实有三分之二都出现了严重的学习和行为问题(违法犯罪、青少年怀孕等)。
但另有三分之一却让研究人员大跌眼镜,负面经历在他们身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到了1980年代,这些小家伙们用了32年的时间,茁长成长为了自信、成功的成年人,不仅学业有成,还拥有了美好的家庭和积极的社交生活。
他们,又是怎样做到的?
空心三明治的故事
无独有偶,197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 Garmezy教授,也在工作中发现了一种神奇的东西。
作为精神疾病专家,Garmezy机缘巧合地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身处逆境尤其是家庭功能缺失的孩子,有一部分并不会被父母患病和家庭困境所约束,能用非常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但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学业和工作上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Garmezy教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例子,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母亲酗酒,父亲缺失。
家里没人做饭,也没有太多吃的,小男孩坚持每天给自己做一份没馅儿的三明治(其实就是两片干面包)——这样在学校里“就没有人会可怜他,也没有人会知道他的妈妈不称职。”
就这样,日复一日,他总会带着微笑去上学,口袋里塞着同样一份没有馅儿的三明治。
这个孩子让Garmezy教授感到震撼,启发他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访谈了上千名类似的孩子,并第一次把抗逆力(Resilience)这个词引入了科学研究。
当当当——抗逆力正式步入心理科学殿堂!
至此,心理学家逐渐从只关注负面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转向探索哪些孩子可以在困境中逆袭,以及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这些孩子在经历困境后依然能取得良好的人生表现。
抗逆力不仅存在
且有规律可循
在抗逆力概念出现之初,当时西方的媒体是把它当作“英雄故事”来报导的。
言外之意,这是特例而非寻常人可为——如前面提到的伊丽莎白一世。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研究数据积累,到今天,抗逆力并非个案已经是共识。
200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以2056个在美国儿童保护局因遭受虐待忽视而记录在案的儿童为样本,发现14%的孩子在心理健康、学业表现和社会能力这三方面均可以有良好的表现,另外37%-49%的孩子至少在一个方面能有很好的发展。
慢慢的,能促进抗逆力形成的保护因子也逐渐浮出水面。
普通人,尤其是有悲惨境遇的孩子们,希望之灯点亮了。
抗逆力的跷跷板
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抗逆力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定义方式,有些关注个人特质,有些注重描述过程,也有些以结果或产出来界定。
不论是把抗逆力看成一个能力、过程或结果,抗逆力定义的核心都是在重大负面情境下,能够作出的积极、适应性的反应。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用跷跷板来比喻抗逆力的概念。跷跷板的一面是负面经历,带来负面成长结果,一面是正面的经历,带来正面成长结果。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正面成长结果,一种方法肯定是增加正面的经历。
但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挪动跷跷板支点的位置。支点位置改变,可以导致一点点正面经历,就可以对抗大量负面经历,事半功倍(当然,反之亦然)。这就是抗逆力的作用。
(来源: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2015).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Active Skill-Building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of Resilience: Working Paper 13. http://www.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
跷跷板支点的位置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位置也非一成不变(事实上也是天生特质和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支点如何变化以及如何挪动支点的抗逆力研究非常多,角度不同总结出来的保护因子也是各有千秋。
但所有的儿童抗逆力研究,不论从哪个角度,有一个保护因子是永远都不会落下的,通常也都是会被排在第一位的。
测测你有多少抗逆力
这个最重要的保护因子是什么呢,欢迎你先做做下面的抗逆力问卷(抗逆力问卷很多。这只是ACEsTooHigh.com网页上给出的一个版本, 这一问卷是专门针对我们上回聊到的ACE而制定的,并非研究类量表)。
和ACE问卷一样,它需要个体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是,这份问卷将提示出童年经历里积极的一面,主旨在于帮我们记起童年美好的点滴,要知道这些也是我们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逆力问卷
请圈出你觉得最符合的那一项:
1. 我相信我小时候,我妈妈是爱我的。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2. 我相信我小时候,我爸爸是爱我的。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3. 我小时候,有其他人帮我父母照顾过我,而且他们是爱我的。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4. 我听说我小时候,有某位家人特别爱陪我玩,而且我也爱和他玩。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5. 小时候,如果我难过或者担心的时候,家里有人总能让我感觉好起来。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6. 小时候,邻居或朋友的父母似乎很喜欢我 。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7. 小时候,有老师、教练、或者学长帮助过我。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8. 家里有人关心我的学业。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9. 家人、邻居和朋友常常会谈起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10. 我们家有一定的规矩需要遵守。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11. 难过的时候,我总是能找到一位我信任的人来倾诉。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12. 成为青少年后,别人会注意到我的能力,而且我能把事情办好。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13. 我很独立,是位行动者。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14. 我相信命运是自己创造的。
非常正确 也许正确 不正确 也许不正确 绝对不正确
在这14个保护因子中,我童年的时候拥有过几个?(圈选了非常正确或也许正确的问题数目)_______
这些童年时我拥有的保护因子中,现在还有多少个是我依然拥有的? _______
有没有发现这份问卷大部分问题其实都和童年是否曾经得到过某一位成年人的爱和支持有关?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所有儿童抗逆力研究都支持的最重要的保护因子:
在孩子的生命中,他能拥有至少来自一位重要成年人稳定的关爱和支持。
抗逆的秘密
养育的“终极大招”
在孩子的生命中,他能拥有至少来自一位重要成年人稳定的关爱和支持,这也是我常会提到的养育的“终极大招”。
简单粗暴地说,抗逆力的根源,就是来自至少一位抚养人的无条件的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81yn5b2m&width=500&height=375&auto=0
罗伯特·布鲁克斯博士(Robert Brooks,Ph.D.),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曾担任波士顿麦克林医院精神科主任。
这份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最好自然是源于父母。但在父母功能缺失的情况下一样可以来自兄弟姐妹、其他家庭成员,乃至同伴的亲密关系。
此外,抗逆力还有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就是孩子的个人特质(尤其以执行能力/ExecutiveFunction为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自我控制力、对成功的追求、自我效能感,乃至信心、希望、对生命的意义感)。
而这些具有保护功能的性格特质的形成,实际上也是和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养育方式高度相关的。
支持性的社区环境及教育环境也同样可以成为保护因子(尤其当孩子能遇到一位支持和关爱他/她的老师或人生导师)。
最后,前面也提到过,抗逆力并非天生特质,也并非一成不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抗逆力是消耗品,再强悍也禁不起永无休止的逆境。
孩子将要经历的未来我们无法预测,作为父母,手头能做的,是当他们还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多给一些爱和支持,让他们多一些自尊,鼓励他们多交一些朋友多结识一些导师,给他们尽量多的底气,去挑战未来的未知吧。
父母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你敢让孩子填这份童年负面经历问卷吗?
👆上篇提到童年负面经历问卷,很多朋友问怎么才能确定自家的小盆友没有问题,我凭直觉给出了这个土办法:
想办法试探出你家娃是不是非常明确、自信地知道你在无条件的爱着他。
我相信能够关注童书妈妈文章的爸爸妈妈们,都非常关注养育知识,必然也是非常非常爱自己的小朋友的,有了这个前提垫底,尽可放下焦虑。
所有有关养育的方法、技能都是辅助手段,你给孩子的爱,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防弹衣。
今天就聊到这儿了。下回见。
References:
ACEs Science 101. Retrieved on January 26, 2017 from https://acestoohigh.com/got-your-ace-score/
Dopnik, A. (2016). 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New York, N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Garmezy N, Tellegen A. (1984) Studies of stress-resistant children: Methods, variables and preliminary findings.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4.
Jaffee, S. R., Gallop, R. (2007).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competence among children who have had contact with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 Prevalence and stability estima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6 (6), 757–765.
Karam E. G., Friedman M. J., Hill E. D., Kessler R. C., McLaughlin K. A., Petukhova M. Cumulative traumas and risk thresholds: 12-month PTSD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WMH) survey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14; 31:130–142. [PubMed Abstract] [PubMed CentralFull Text].
Nakazawa, D.J (2015). Childhood disrupted: How your biography becomes your biology, and how you can heal. New York, NY: Atria Books.
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2015).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Active Skill-Building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of Resilience: Working Paper 13. http://www.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
UN. (2016). UNGA A/71/213 Protecting Children from Bullying-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Retrieved on Feb 20, 2017 from the Speci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website: http://srsg.violenceagainstchildren.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docs/A-71-213_EN.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hild Maltreatment. Retrieved from the WHO website: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50/e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0 Facts about Mental Health. Retrieved on Febu 20, 2017 from the WHO website: http://www.who.int/features/factfiles/mental_health/mental_health_facts/en/
Werner, E. E. (1992). The Children of Kauai: Resiliency and Recovery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992;13:262-268
抗逆力问卷中文翻译由童书妈妈提供,英文原版问卷请见https://acestoohigh.com/got-your-ace-score/
-END-
王晓琳 两个女孩的妈妈,养有两猫一狗。英国萨里大学商管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人社部心理咨询师师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SRCD)会员;现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项目官员;目前教育发展心理学博士在读,侧重儿童抗逆力研究。童书妈妈读书会成员。
童书妈妈三川玲
家庭教育第一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