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还是不打,你对孩子的惩罚越界没有?
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人秉持着这样的教子理念。
惩罚孩子,边界在哪里?暴力惩罚背后,你能觉察到孩子心理遭受的伤害么?
跳开惩罚的惯性思维,你试过寻找更有建设性的方法么?
最近,2016年在香港一所幼稚园发生的视频被翻了出来。这个视频里,老师没有殴打,只是把书包“飞扔”到地上,引起家长群情激愤,一夜之间视频点击量超过35万次。
家长们认为,这种“极度不尊重学生”的行为,给了孩子们不良示范,影响他们的品格发展。最终,学校书面致歉,对相关老师严厉处分,称“感到十分震惊、愤怒、心疼和极不认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9886e79p&width=500&height=375&auto=0
▲ 香港迦南幼稚园(富荣花园分校)曾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个世界里,老师没有对孩子施暴,但是“飞扔”书包背后暴露的对孩子的轻蔑、不尊重,引发了舆论哗然 。
另一个世界里,披着“老师”外衣的成人,对孩子施以暴力,甚至匪夷所思地喂芥末,喷消毒水,而这一切,居然可以被同行默许。阿伦特的“平庸之恶”描写得多么准确,是的,那些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制止,甚至参与其中的恶,是更可怕的恶。
可不可以把人类,包括父母,分成可能对孩子动粗的生物和永远不会对孩子动粗的生物?
打,对一些人,是可以轻易拎起来就用的工具,对另一些人,却是永远不可跨越的界限。
这两种生物,并没有生活在两个星球。他们同处,共生,也可能就在一个家庭里。好了,以一个朋友的故事来说说暴力惩罚的事。
打与不打
家庭教养之辩
一个朋友向我描述了她和老公的冲突。
一家人周末出游,她好不容易把娃的课外课调开,说动了老公出门,这是北京最美的季节,赏红叶,看多彩的秋色,一家人其乐融融。
湖边,爸爸和6岁的儿子嬉戏、打闹,父子之间的美好时光。突然,听得爸爸大嚷一声。原来,儿子攻击了他的私处,疼得他大叫。爸爸怒火冲天,把儿子抓过来,翻过身,坐在湖边的椅子上,扒开屁股狠狠地打了几下。
“这小子,不是第一次了。告诉你不能打这儿,你还故意这么干!”爸爸边打边说。“你说,你以后还敢这样呢?”
“那一幕让我很难受。儿子小小的身子就这么被翻转着,白亮亮的屁股露在外面,我不是心疼他被打疼,就是有种屈辱的感觉。那是完全的力量不对等,或者是身份的不对等。”——朋友描述的当时她自己的感受,而令她没想到的是,之后她和老公的交流,又引起一场争执。
她把微信里跟老公的对话,原封不动地发给了我:
你扒开孩子屁股打,还是光天化日下,我个人感觉非常不好。不是说多心疼他受痛,只是感到有些悲哀和不忍,那无非是强权和体格的凌压。找到别的方式,恐怕你我都需要思考。
——他打我那里,而且是第四次了,这次还是有预谋的。打,是教他讲规矩。他就是对刚才没让他去游乐园撒气。一味地跟孩子妥协,从着他,这难道也是教育?
他6岁了,有自我意识,有自尊。再说,他现在不过是个小小身子,你可以随便扒了裤子揍,有一天你打不过了呢?把他当一个平等的人,无论他多么小!
——老话讲,棍棒底下出孝子,难道古人所言全是错了?否则人就不需要教了。
我还是觉得你该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道个歉,他也可以给你说对不起。这幕我忘不了,我不希望孩子留下记忆,你最好能处理下。
——我打了就打了,还跟他道歉,你不觉得你这五迷三道的教养方式有问题吗?我不否认打孩子是父权的表现,但这也没办法,子不教,父之过。难道等他长大了,我再去用父权,还来得及吗?
孩子会因为你打了他,就会对你心服口服了,下次不再犯了?如果非要打,打手掌,罚站,请不要再扒裤子。你觉得他真不懂什么是羞辱么?
——如果他真有了羞辱感,就好了。今天这事要放以前,那是犯了大忌,你有心去了解中国传统教育么?
他不懂控制情绪,难道没有成人的示范?不希望孩子做的事,不要做给他看。如果你承认今天失态了,我还能谅解。
——也许上初中了,我不会再打,那就是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不会替他担着了。等他成年了,我会请他喝茶,让他明白自己是大人了,要去计划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好人,有价值的人,就是这样。
真要呵呵了,童年,少年,打架方式来解决问题?成年了,还会喝你的茶,好好和你谈?
——很多长大后暴力倾向的人,都是生长在一个暴力环境里面,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教育里面只有暴力,再无其他。但我们家不是这样。
教孩子,我没找到好办法,还在寻找。但我绝对不会认为打是解决方式。
你记得
小时候受过的惩罚么
朋友说,其实他老公很少会对孩子动手,但她完全没想到,他对打这个行为会这么理直气壮。
而我,想到的是十几天前参加育儿工作坊,两位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问题:你记得小时候受过的惩罚么?感受是什么?
在座的都是做家庭教育,培训父母的讲师,大家七嘴八舌:
小学三年级,我偷偷和同学下河捞鱼,回家时浑身湿透了。爸爸大怒,找小石子铺在地上,让我在上面跪了三四个小时。这之后,我再没有过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河了。不过我后来是在大学才学会游泳,可能和那次事有关。
我从小是被打大的,我现在也很健康,也孝敬父母。
小时候来自父母的惩罚是语言方面的。他们之间经常吵架,对我就是不停的训斥,如果我反驳,他们会更愤怒。
我小时候都是挨我妈打,属于没被打服的,要说对现在的影响,如果说有什么事我能和她意见一致,那就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我小时候把别人打坏了,爸爸狠狠暴打了我,一个月没有缓过来。从此以后,我跟别人打架,就会考虑后果了。
我从小就是我爸打大的,给我的感受很不好,被打了,我还要去理解:他打我是为我好。成绩考好了,我爸会说是他打得好。成年后我碰到过一个糟糕的男友,一次次想和他分手,但每到最后关头都会被自己打败。潜意识里似乎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他对我不好,是我的错。
当孩子挑战你的底线时,到底打还是不打?尽管自己反对以打来管教,但就像面对朋友的困惑一样,在那些主张打而振振有词的父亲们面前,我却不能用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服。
而乔安娜·法伯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你打孩子,就是教会他,问题是可以通过暴力来解决的。对我个人来讲,如果我被打了一巴掌,这种爱的关系就被破坏了。既然你对我说爱我,但我一周被你打一次,我无法相信你爱我。或者我会觉得,在你身边是不安全的。”
暴力惩罚会带来什么?有没有不用打,父母也可以表现严厉的态度,同时也能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这是给父母提出的追问,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暴力惩罚真的有效么?
暴力惩罚真的有效么?主张打的家长一定会说有效啊,立竿见影,但是,如果有效的背后换来的可能是这样的后果,你会选择用这些代价去交换有效么?
1. 惩罚会长时间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甚至会让人在多年之内,都会感到恐惧。对遭遇暴力感到害怕、无助、没有安全感,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对更弱小的孩子。
2. 把关注点从问题本身引开了。孩子不会去想纠错、承担责任,反而更容易陷入到报复(向伤害我的人寻求报复)或者自我怜悯、自我防卫的状态。有的孩子因此开始做偷偷摸摸的事,以免抓到而被打,而不是光明正大来行事。
3.一部分人会因为被暴力惩罚,变得越来越逆反。当因此被惩罚得更狠,可能会让他变得更叛逆,或者更怯懦。
被打大的孩子,会不会习得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会不会用在和朋友、兄弟姐妹的关系上?等他长大,会不会用在他的夫妻关系上?
记得曾经有个新闻事件,17岁的高中生参加party后,在聚会现场被暴力致死了。当时他是昏迷,但其他孩子没有叫医生,他们慌慌张张地清理现场,然后都跑了。
乔安娜·法伯是这样评述的,“对我来说,我听到这一点都不感到惊讶。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会不会给自己惹麻烦,我该怎么做能不受惩罚。当孩子小时候犯错,我们的回应就是打,那他们长大后一旦遇上事,第一个反应就是保护自己免受罚,不会想到要去寻求解决问题,要去帮助别人。”
茱莉·金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分别患有感知障碍(SPD)和自闭症。陪伴儿子们长大,是一段充满艰辛也幸福的人生历程。她说,我从不用暴力惩罚我的孩子。碰到问题时,就说现在有麻烦了,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大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次一个女生摔坏了玻璃,所有孩子都很紧张,担心被惩罚。我孩子却跳出来,清理地上的玻璃渣。结果老师还以为是他干的,数落了他。我为他感到自豪,因为他是唯一想到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第一时间保护自己。儿子去朋友家做客,院子堆肥里面有浣熊,没人愿意去弄,就他去做了。
别人来向我取经,说儿子特别善良,乐于助人,而我的经验是,我只是从来就没用暴力惩罚过他们。”
不用暴力还可以怎么做
熊孩子的无理,有时会让你手足无措,甚至怒向胆边生,很可能让你走到动粗的边缘。而善于控制情绪,无疑是成人也要习得的能力。
最近的亲子园施暴事件中的女人,她的恶无所顾忌的展现,是她的意识里,真就没把打当回事。她也丝毫不懂得,除了暴力,还有什么是可以管教孩子的方法。
不用暴力,可以做什么?有没有想过,面对孩子的错,如果不用暴力惩罚,也许他会表现更好,有更加负责的态度?
在乔安娜和茱莉写的书《如何说宝贝才会听:与2至7岁孩子的相处和沟通之道》里,给父母们提供了四个技能,用以替代惩罚。是的,即便你不能说服那些以打为制胜法宝的家长,但你应该让他们知道,除了打,还有别的可能性。
1. 表达强烈的情绪,但不要做人身攻击。(不是对孩子说“你是个讨厌鬼”,而是说我感受到什么,我需要安静一会。即便这一点做起来也不容易。)
2. 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不应该做什么。
孩子很多时候不明白可以做什么,因为他耳边回想的都是大人在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3. 示范孩子怎么改错。
当孩子做错了,大人希望纠正,但惩罚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很差。试试建设性的方法,给他机会让他感受到:我们想让他做个好孩子。比如兄弟俩争斗,不是训斥“你是个坏孩子,你不该打你弟弟。”而是说:“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小弟弟乖,想想,给他个苹果?”如果你惩罚他,他就更憎恶弟弟了。
4 采取行动时,不辱骂、侮辱对方。
父母很多时候并不清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护人,保护好财产。孩子在墙上乱涂,你可以给他提供选择,比如在纸板箱上画。或者很明确地告诉他:我要把笔拿走,我需要确保墙不被污染。
乔安娜举了一个例子:四五十年前在美国,对于狗,所有训练方法都是惩罚。如果狗不听话,就打。而如今,每本驯狗书上都会写:不要打,不能用电击,这样会让狗害怕。惩罚可能破坏它的本性,使它变得凶狠,甚至攻击人。如今训练狗,很重要的是示范,教狗怎么正确去做,没有哪个驯狗师会去打狗。
在工作坊,我和咨询师们一起讨论,也一起练习如何解决冲突,大家集思广益,想出各种对策。
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骑车,完全不顾周围的孩子,甚至故意撞妈妈和别的孩子。那么,针对这个,不采用暴力惩罚,而是建设性的方法,可以怎么来做?
让我们来演练下可以怎么做:
1. 你可以表现出来,自己很疼,“我现在真的很难受。 ”(强烈表达感受,但不攻击人格)
2. 对孩子说,“你能过来帮我吹吹,让我感觉好点么?” 带孩子到被撞的孩子那里,吹一吹。这些并没有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而是教会他懂得关爱他人。(给孩子示范如何弥补过错)
3. 和孩子讨论,可以怎么玩不伤害他人呢?比如,可以来玩游戏,看谁骑得最慢。可以放合适的障碍物,看能不能骑车保持平衡。 男孩子总喜欢冲撞的游戏,那可以放海洋球,或者气球去撞撞看。(告诉孩子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4. 制止孩子,抓住车把,停下来,把车放一边。不容置疑地告诉他:让我们找到不伤害别人的方法,再骑车。(采取不带侮辱性的行动)
5. 在孩子情绪平和的时候,和他一起坐下来,接纳他的感受,聆听,和他一起讨论可以让你们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当有冲突的时候,要把精力放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尝试解决问题)
谈出感受真的有那么重要么?以我自己的体会,是。让孩子说出他的感受,这个过程本身,已经让你们的情绪可以渐渐平和下来。那些通过打,让孩子立马服贴的,不过是一时因害怕而生的就范,而危害也极可能让你只看现象,以为惩罚是管用的,而看不到孩子背后郁积的情绪。
在开始,你只需要知道他们的感受,之后,要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这是他们成长需要的练习。
在亲子互动中,惩罚也许可以阻止一个行为,但却会导致怨恨、愤怒等不良情绪。一个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会变得更藐视权威,有研究指出,被惩罚的孩子在未来更容易犯错,惩罚实际上助长了不良行为。而替代暴力惩罚的方法却让孩子感到爱的流动,不会有丧失安全感的风险。
当然,更重要的是,你做的这一切,其实也在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人生以后遇到的冲突,可以不用通过暴力来解决。
案例分析
关于惩罚,还有以下几个专家对个案的分析。
问:5岁的儿子情绪爆发,很多工具不管用。你想拥抱他,和他用游戏的方式都不管用。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乔安娜·法伯:有时候你能看到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大发脾气的风口的,如果你有这种觉知力,就可以及时帮助他消化情绪。其实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孩子,确实需要更长的自我修复的时间,这很自然。
我的老二和老大很不一样,处理情绪需要更长时间。刚开始时,我特别不习惯。后来我知道他确实需要时间,我会说:“我知道你特别难过,我在厨房,等你准备好要妈妈的时候,你再来找我。” 这样他就没有压力,他在掌控一切,知道也可以去找妈妈,而不是别人来指导他。
不要指责他,说不要再哭了,不然我把你弄到外面去。接纳他的感受,然后自己忙自己的事情了。这样两不耽误,他也慢慢知道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了。
他现在22岁了,他也延续了这个习惯,就是有情绪的时候,会自己找个地方呆一会儿。
问:孩子出门总是磨蹭,我用各种方式,取消周末看电影等来惩罚,有时,真的恨不得动粗了。
茱莉·金:当你想到去惩罚的时候,可否换个思维方式,想想有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方法。比如有个妈妈面对孩子的磨蹭,做了一个书袋,分很多格,每格插着不同的标签,上面写每天早起要做的各种事,孩子刷牙洗脸、吃完早饭都可以把标签移动到下一格。孩子喜欢感官的游戏,这种自己能动手的方式,让他很快就配合妈妈了。
如果反复出现冲突,坐下和孩子谈,“现在的问题是你早上出门很难,你不愿意完成一些事,我不想冲你嚷嚷,我也不想你迟到。我们需要有一个办法来解决。”
通过这种沟通,让孩子没有感受到被惩罚,而是一起来解决问题,可能就会有各种想法出来:准备闹铃;要不要做个清单。你可以去试验,也许这个方法只管用了一周,那就试试下一个。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生活本身,但这些变化,也给孩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冬木:资深媒体人,童书妈妈特约记者,撰稿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冬天的一棵树。
插图:选自《如何说宝贝才会听:与2至7岁孩子的相处和沟通之道》
文中专家:《如何说宝贝才会听:与2至7岁孩子的相处和沟通之道》的两位作者
乔安娜•法伯(Joanna Faber):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第一作者阿黛尔•法伯之女,长期在母亲的长岛家庭/实验室工作。她在纽约城市学院取得特殊教育硕士学位,目前作为育儿教育专家,经常举办讲座和工作坊。
茱莉•金(Julie King): 普林斯顿大学文科学士和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进行支持父母和专业人士的工作。
关于亲子沟通,以下文章会给你更多参考:
这样跟孩子聊天,比上任何早教班都强!关于早期教育的科学依据在此
新 书 团 购
与2至7岁孩子的相处之道
《如何说宝贝才会听》
⭐️ 一系列专门针对2至7岁孩子的“如何说”奇妙工具:处理情绪的工具,寻求合作的工具,解决冲突的工具,表扬和赞赏的工具,针对特殊儿童的工具,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 帮助父母应付日常的育儿挑战:吃饭,穿衣,出门,打闹,打针吃药,撒谎,睡觉……
⭐️ 帮助小宝贝成长为独立、合作,与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及同伴都保持亲密关系的大孩子。
这本书就像是沟通技巧方面的必备急救手册,它按照常见的挑战和冲突来编排,还包括了一个章节专门来讲述如何与有感知障碍和自闭症症状的孩子沟通。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工具箱”。作者给出了宝宝吵闹不休时你可以使用的一些基本装备,这些工具包括:处理情绪的工具,寻求合作的工具,解决冲突的工具,表扬和赞赏的工具,针对特殊儿童的工具,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每一个工具箱里面都包括了多个实用且有效的具体工具,让你在面对孩子的状况时随机使用。
第二部分像是“实战演练”,作者使用了一个个事例来说明育儿工作坊的父母们是怎样有创意地运用第一部分里的“工具”,来对付宝宝们那些最日常和具体的挑战:吃饭,穿衣,出门,停止打斗,睡觉,等等。
“如何说”奇妙工具——对2至7岁的孩子也有效!
更新的互动故事,更多的实用工具,带领宝贝的爸爸妈妈走出育儿的烦恼、忧虑、无助、无力、无奈……同时让孩子在爱和理解之中、在不被评判之中健康成长,甚至教会他们受用一生的人际交往工具。
乔安娜和茱莉就像两个冷静的朋友,及时出现帮你渡过难关,却不让你觉得羞愧和被评判。事实上,她们对父母抱有和对孩子一样的同情心。她们知道惩罚和控制孩子都是死胡同,因而指明了一条通往合作和亲情纽带的大道。”
这本使用方便的指南将帮助父母和其他育儿工作者与孩子建立一种良性而愉悦的关系,它也能帮助小宝贝成长为独立,合作,与父母、老师、兄弟姐妹以及同伴都保持亲密关系的大孩子。
作者介绍:
乔安娜·法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阿黛尔·法伯之女,长期在母亲的长岛家庭实验室工作。她在纽约城市学院取得特殊教育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数学与科学方面的工作。她曾在西哈雷姆的纽约市学校系统工作了十年(这里既有英语为母语又有非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作为育儿教育专家,她经常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乔安娜现在和家人住在纽约的哈德逊河谷地区,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茱莉·金,普林斯顿大学文科学士和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进行支持父母和专业人士的工作。除了对父母(单亲或双亲)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外,她也为学校、非营利机构和父母群体举办了无数次“如何说……”工作坊。现住在旧金山湾区,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乔安娜和茱莉在分别只有10个月和6个月时就已相识,她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
适合读者:
家有2至7岁孩子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如幼儿园老师等儿童养育和看护者。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品牌:青豆书坊
成品尺寸:889mm*1140mm(32开)装帧:精装
定价:54.80元
童书妈妈团购价:35.6元
(65折包邮)
如何购买: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
发货时间:周四发货。
客服方式:在微店商品页面左下角,点击“客服”,即可与客服对话。也可以加市集总管微信18513587393,进行售后咨询。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如何说宝贝才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