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二胎之前,先收起最伤害手足之情的三句话

2015-11-02 三川玲 童书妈妈三川玲


这是坚持原创的童书妈妈第329篇分享

在新浪微博@童书妈妈三川玲也找得到我



全面放开二胎,我们都想给孩子多一个伴儿。但是,我们却常常看见,亲生兄弟姐妹不彼此相爱,而彼此相恨,其始作俑者,却往往是父母,那两个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来作伴的人。这里有最伤害手足之情的三句话,如果要让孩子们相爱,就收起这三句话吧。

前两天,全面放开二胎新闻出台,我的内心颇不宁静,甚至充满了伤感。

我是个典型的,生活在大城市的,普普通通的70后。曾经,我和先生都是单位人,超生就意味着双双没有工作,还会连累全单位。

生多一个孩子的念头动过,但没有付诸行动——如果多生一个孩子,意味着我们全家的生活品质下降,职业乃至理想重新洗牌,那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想一下,要多一个孩子,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养儿防老?

丸子奶奶比丸子大整整60岁,自从我怀孕后她就自带退休金过来帮助我们,她当时说为我们服务十年,现在看奶奶脾气好身体好,二十五年都没有问题。连40后的奶奶都为我们做贡献而不是防老,我估计我和先生这样的70后,比我们年轻的80后、90后显然是没有这个打算的。

为了孩子有个伴吗?

前不久,我托朋友在日本买一个“怎么那么贵”的日本书包,思虑了一会儿,给闺蜜的儿子也带了一个。不是有钱,而是爱闺蜜的孩子如同自己的亲属,他们一起长大,如同姐弟——我们的孩子如果没有兄弟姐妹,就会何等孤独。

我有一个自己就是独生子女的朋友说:不觉得孤独,我自己就没有兄弟姐妹。孤独是你内心的感受,跟有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太大关系。我从来不支持父母为了给孩子有个伴儿生孩子。

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不懂兄弟姐妹的好。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大7岁,一个大3岁,他们从小就照顾我。小时候学校修操场要煤灰,每个小孩20斤,我的那份都是我哥拎篮子送去称称的。有坐在我后排的男同学踢我的屁股,第二天该男生屁股就肿着回来的。

我去广州之后,很快把下岗的哥哥接到广州,用微薄的工资供他上培训班学习后就业。现在哥哥已是事业有成、衣食富足的企业主。

我一怀孕,所有的孕妇服装食品,乃至小孩衣服用具,都是两个嫂子准备的,孩子的姥姥奶奶都插不进手。

父亲去世前在医院弥留的那一个月,我们排好班轮值,照顾父亲,兼安慰当时已经崩溃的母亲。父亲去世那夜,两个哥哥送遗体去停尸间,叫我和先生先回去,哥哥说:“你们还小,会留下心理阴影,这些事情哥哥来做就可以了”。有哥哥在,我们俩可以永远都是小孩。直到现在,家里亲戚的各类“俗务”,都是哥哥包揽,留得我和先生做一对清高的文艺青年(目前已经中年)

后来大哥成为一方名医,二哥成为著名摄影师,我有幸接受《人民日报》和央视的采访,我们会共同在家族微信群里面,一起幻想,如果很看重这些的老爸还在,该是多好。一家人在三个城市,同时对着手机默默流泪。

也许这些风雨兼程的共同欢笑和眼泪,就是多生一个孩子的意义。

但是,其实我们几个也曾经闹过矛盾;但是,我们更常常看见,兄弟和姐妹之间反目成仇,或者为了讨得父母欢心,或者为了抢夺家产,反而成为了世界上最深的仇敌。而让亲生兄弟姐妹不彼此相爱,而彼此相恨,其始作俑者,却往往是父母,那两个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来作伴的人。

那么,父母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相爱的手足变为仇敌的呢?最常见的是下面三句话

第一句话

认为大孩子让着小孩子是天经地义的

弟弟妹妹还小……”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兴趣班脾气都很好,一回到家就打妹妹,稍微一走神,就听见妹妹被打打哭了”,这是一位妈妈写给我的来信的第一段,这样的来信每天都能收到几封。我就会问来信的妈妈,你说过这样一句话吗:

“弟弟妹妹还小,你要让着他。这个好的先给他吃,这个东西先给他用……“

很多妈妈回答,大孩子让小孩子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我们难道不应该从小就教他礼让吗?

但是,亲爱的家长,如果要评选世界上使用频度最高,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面积最大的话语,这句应该排在第一名。这句话让大孩子觉得没有父母的爱(宠爱),为小孩子平白树立一个终生的敌人,说一次树立一次,何苦来着?!

我们的生活真的那么困窘吗?满足了小孩子就不能满足大孩子?

比起几十年前的生活,我们现在的普通家庭里——冰箱、抽水马桶、洗衣机、充足得已经多得要断舍离的衣服,足够得已经要提醒自己减肥的食物——已经是多的问题而不是少的问题了。

就这样的生活,为什么还要一个人享用,另外一个人眼巴巴地看着呢?如果有机蔬菜昂贵,吃不起两个孩子,吃不起全家,那就吃普通蔬菜好了——有机蔬菜带来的健康价值,不如一家人平等相爱的价值高。

如何让他们更加相爱

如果我已经说了伤害大孩子的话,我该怎么办?其实,也很好办,就是马上改正。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孩子是世界上最愿意原谅父母的。

如果是精力分配给大孩子不多,最好能安排你和大孩子相处的特别时光,比如,一起去喝个下午茶,一起去看场电影,做些大的孩子才能做的,不带上小孩子。一两小时的特殊时光,够让大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你的爱意。

作为父母,一定要让每个孩子清晰地知道,年龄既不是优势,也不是劣势;父母不会因为大孩子能力强更爱他,也不会因为小孩子更需要照顾而更爱他。同时,父母更可以借着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设置一些大孩子帮小孩子做的事情,让大孩子增加更多的责任感,让小孩子增加更多对大孩子的信任感。

这样的话,大孩子会有一种满足的成就感,小孩子也会有一种幸福的安全感。


妹妹很想玩姐姐的娃娃“小脸蛋”,姐姐总是不给。妹妹住院后,姐姐主动把“小脸蛋”包好,送去给妹妹惊喜。妈妈在故事里面,没有说过一句“妹妹还小……”,甚至没有说“妹妹生病了,所以……”,姐姐的爱发自内心,妹妹的感激也会发自内心,这就是她们最美好的手足之情。

绘本推荐:林明子《妹妹住院了》《阿惠和妹妹》,新星出版社

第二句话

信奉优胜劣汰,给孩子设置竞争关系

看看你哥,再看看你……”


我们这一代都被“优胜劣汰”的竞争论给洗过脑,都以为不优胜就会被淘汰,为了“锻炼”孩子的竞争能力,很多家长刻意把竞争引入家庭之中。

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样呢?

有竞争优势的,愈加孤傲;处于劣势的,心生怨恨。有很多家庭,更是把资源倾斜给具有优势的孩子,让强者愈强,同时放弃掉具有劣势的孩子,任由他被忽视。

如果说,这个社会需要竞争的话,那也是在外面,而不是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奖励强者,还是同情弱者,都会造成孩子彼此之间产生距离感,甚至敌意。

“我的朋友,三姐妹,从小在母亲的鼓励下竞争,结果她现在快四十了,还有阴影。和母亲的关系也不好。”这是我朋友圈里的一则真实的留言。


安东尼·布朗的《隧道》,是一个讲兄妹关系的绘本。看起来,兄妹俩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做人风格,在隧道的那一边,需要妹妹爱的拥抱,才能软化已经成为石头的哥哥。他们协作起来,才能做得最好。

绘本推荐:《隧道》,(英国)安东尼·布朗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如何让他们更加相爱

提供更多的协作机会给孩子们,哪怕是一致来对付你。

我现在还记得我们家的一些小事。比如,我们家买了好吃的是不能马上吃,要留过夜的,“东西都过不得夜”在我们家是一句批评的话。有一次,一个西瓜居然在我们家留了四天,还没有打开的意思。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一个环节:大哥一边拖地,一边喊“二娃,帮我把西瓜搬开一下”,二娃拿起西瓜,我搬个东西过去“不小心”撞了一下,西瓜摔地上裂开了——只好吃了。吃的过程中,父母也心神领会在笑。

这成为我十分愉快的童年记忆,到现在吃西瓜的时候,还讲给孩子听。

摔西瓜的事情不会常常发生,但家里的问题可以抛给孩子们,让几个小屁孩自己开会商量解决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和特长,父母要鼓励每个孩子的优势,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如果看到孩子需要在某个方面提高和加强,也不要刻意地去竖立另一个孩子作为对比。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那么,应该营造的,是家庭里为每一个孩子的成绩而骄傲的氛围。这样的话,孩子彼此之间就会互相钦佩,互相学习了。


第三句话

营造争宠气氛

谁最听话,就心疼谁……”


我外婆是个求神拜佛的人,自己家里还弄了个神龛,每天早上她拜神,会把家中大小的愿望一一向神仙祈告。有一天她跟我说,“这个月排第一说的,就是你!”,我听了心中没有涌起什么喜悦,倒是觉得怪怪的,才想起那个月我得了一大笔奖金,一时高兴,多给外婆孝敬了几百元。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用这种“技俩”来诱导孩子迎合自己,通过比赛孩子的迎合程度、听话程度,来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从而达到统领整个家庭的目的。

“为什么你什么都要反着来,你就不能像你姐姐那样顺顺我的意吗……”“老大很贴心,会体贴妈妈,老二是个白眼狼,养大了也没有什么用处!”“做艺术家有什么好?要是医生多好!我老了有人给我看病。”……这类话语,相信我们这一代新父母在童年中天天都能听到。这使孩子不是为自己的理想和志趣而活,而是为父母的利益而活。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看似让每个孩子争着对父母示好,显示有用,会使孩子真正“有用”起来吗?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独立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非常漫长、艰难,但又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一个孩子,最终能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可惜的是,当父母以“谁更听话就爱谁更多一些”的标准来对待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形成很强烈的“讨好心态”,甚至为了达到“讨好”的目的,而不考虑获得的路径。

妈妈生了小妹妹,爸爸把彼得过去用过的东西都全部漆成了粉红色,彼得觉得被冷落了,他非常难过,于是他决定带着自己的小椅子离家出走。当他想坐进小椅子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坐不进去了,于是他想通了,带着小椅子,高高兴兴地回家,跟爸妈和妹妹团圆了。跟着爸爸一起把小椅子漆成粉红色。

比起孩子彼得来说,父母更应该意识到:粉红色和蓝色的椅子谁也不比谁更好,只是不同,适合自己的,自己舒服的才是最好的。不能让孩子丢失自己的个性,来迎合父母的口味。

绘本推荐:《彼得的椅子》,(美国)艾兹拉·杰克·季兹 著 ,明天出版社

如何让他们更加相爱

孩子,其实不是父母的。这句话说起来很残酷,其实真的是这样的。

孩子的出生,是因你而来;但孩子的所往,不应该因你而受到限制。他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个性,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他的存在,不是为了回馈你,他的发展,也不应该受你的制约。

明了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如何爱孩子了。

是的,爱是没有条件的,爱是没有等级的,爱就是爱。就算你是一只青蛙,我也爱你,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我们为孩子的付出,不是牺牲自己去获得道德的高地,也不是为了获得回报。我们不需要孩子将来成为富翁、高官,也不是一定要孩子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我们最高的期望,就是孩子自己的幸福。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帮每个孩子找到“自我”,哪怕这个过程中,损失的是父母的权威。因为,我们想要的,不正是孩子自己的强大吗?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那家庭里不就是孩子应该尊重父母吗?在这里,我想多说一句,就是我非常提倡家庭观念。但是,应给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也就是说,既不要父母什么都顺着孩子,也不是孩子什么都唯父母是从。

我觉得,这才是现代的、文明的、健康的、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基础。


读多一些


大孩子因为父母偏心受伤,以至于伤害小孩子,听听儿童心理学角度的解读和支招

SAY U SAY ME 33 | 儿子欺负妹妹让我崩溃

一部法国电影,教会父母和大孩子,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孩子

童书妈妈电影之夜:小淘气尼古拉,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能够给予的最珍贵的东西,其实跟钱并不相关

不花一分钱,四件最珍贵的儿童节礼物

谈论儿童的权利,诠释纪伯伦诗歌《孩子》

孩子,你是谁的孩子?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分享全球教育新知

推动中国儿童阅读

原创童书出版|童书妈妈市集|

活趣之家活动|乡村幼儿园发展计划

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

任何媒体(含报刊网络电视微信公号)转载需取得授权

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

ts-mama@qq.com


喜欢本文就转发并且点赞吧,欢迎把你的评论写入下面的评论区。我很想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