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可能会在35岁之后才显露出来
武侠、言情、故事会、飞碟探索、东周列国、胡适、鲁迅、马克吐温、尼采、弗洛伊德……我什么书都看。
可是,到了30岁的时候,我还是一事无成、一无所有,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读书多,真的挺害人的。
然后,我就发现,30岁之后的人生,渐渐开始走入坦途,虽然也有很多困难,但是我知道该如何应对。
最近,三川夸我“你怎么长得帅了呢”,我盲目相信并确信地说——“因为我书读得多啊!”
小时候,我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很“菜”。
我的个子基本上都是每个班里最矮的,皮肤黝黑,满脸雀斑,眼睛近视,少年白头,常年鼻炎……而且,我们家是从外地迁来的,没有什么亲朋,且住在郊区,就在火葬场隔壁。
可想而知,我的存在感很低。
所幸,有一项东西,让我有存在感——我的学习很好。
小学的时候,我可以很轻松地保持全班第一二名的成绩。中学的时候,只要稍微学一下,成绩也在前列。也由此,当班干部,倍受老师宠爱。
当时,我也尝试着在“学习之外”去寻找其他的存在感。但是,无论是跳霹雳舞、打乒乓球,还是打游戏、玩滑板,我都水平了了,出不了头——我也发现,只想着出风头去学这些,根本坚持不下去。
我可悲地发现,我最喜欢的,是看书。
为啥可悲呢?因为“看书多”这件事儿,根本显露不出来。
唯一的一个优点,就是会写作文。可是,也仅此而已,“会写作文”这件事儿,怎么都不会让人觉得“酷”,反而会有些“娘”。
再往上呢?到了重点高中之后,我的学习也没那么出色了,这也就把我仅存的一点自信,也给压榨没了。我所能慰藉的,只有更大量地读书。
更甚的是,在工科大学里为了逃避不喜欢的课程,就整天躲在图书馆里,把能找来的、能看懂的小说、文化类的书,给看了个遍。
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就像是酒鬼、赌棍、吸毒者一样,我是“戒”不掉读书——当整个世界都抛弃你的时候,只有读书才能让你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快乐。
仅此而已。
我的读书,一点儿也不积极,一点儿也不励志,因为,我并不知道为啥读书,也不知道该如何读书,只是凭着非常感性的意识,只是在读书而已。
毕业后,为了生存,不断地打着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长达几年的时间,居无定所,身无旁物,最能让我脱离这个残酷现实世界的,就是读书。
读书很廉价,但却可以获得巨大的快感。
我根本买不起书,就在书店里看半天的书,就在图书馆里看免费的书,就在地摊上买两元一本的旧书……我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只会读书的“废人”。
有一天,我跟一个刚认识不久的同事去他家里蹭饭——当时,我正在一家卖机票的地方打工。他的父母就问我学过啥干过啥,那位同事就说,“他读很多书,还会写文章”。他的父母听了之后,用非常复杂的表情,表达了对我的“不屑和同情”——“这个小伙子,脑子坏掉了“。
那个表情,让我记了一辈子,直到现在恍若眼前。
可恨的是,我的确无法反驳——连我自己当时,也觉得自己的”脑子坏掉了“。
不去努力工作,不去学一门手艺,整天看不知所谓的闲书、杂书,可不是”有病“吗?人类的社会就是这样,当周围的人都认为你”不正常“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自己”不正常“。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我或许不是那么惨。
有一次,我送一位刚刚离职的同事下楼,那是一家做船务代理的公司。在电梯里,他忽然对我说,”我觉得你日后必成大器“。我并不以为然,因为一个月才挣300块,且没有啥业绩,又来自于一个自身难保的同事,我也就淡淡地笑了声,表示感谢而已。
到25岁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是什么力量,让我马上找到了一些自己的价值——半年之后,我就从实习记者,到记者,编辑,做到了编辑部主任。
关键的是,我发现自己很适应这份工作。我的能力足够用,做起来还挺享受。
但是,我还是不敢去触碰我内心里的那个梦想,”到中国最好的媒体去当记者“。那么,我就又在大量地读书——我在单位附近的新华书店办了张读者卡,可以借阅那里所有的书,包括新书。
我不知道这项服务还有没有了。但是,我应该是把这项服务用到尽头的人——我以平均每天一本的速度,有时一天两本,上午借一本,中午看完,下午又去借一本,晚上看完,成为了那个书店里的借阅冠军。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知道,那个每天至少来一趟的看书小伙儿。
这个时候,我的阅读,大致有两个线路。第一个线路,比较笨,就是按照书店的排列,按照一排排、一行行地看过去。第二个线路,比较随机,就是在和同事聊天、在采访中、在编辑稿子的时候,只要看到没有看过的书,就去找来读。
就这样过了四五年,我终于觉得自己好像有那么一点儿自信了,就收拾了几箱子书,去了南方。
在新周刊,我才第一次有老师指导我读书。可以说,这里才是我真正学习和成长的大学。诸多真正懂得读书、会读书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读书的指导,我读了很多按照自己的阅读轨迹可能永远不会触碰的书籍。
就这样,又过了五六年,我到30岁了。
我仍然在读书,可是,我并没有觉得,读了那么多的书,对我的工作和人生,真正带来直接的益处。
我看了很多经济学的书,可是无论挣多挣少,还是月光族,没房没车没积蓄;
我读了很多社会学的书,可是自己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通道;
我读了很多文学的书,可是自己的写作并没有大的提升;
我读了很多哲学宗教的书,可是自己对未来还是迷茫多于清醒;
我读了很多生活美学的书,可是总觉得美好的生活还距离自己很遥远……
然后呢,在一位挚友”你快乐吗“的质问下,我用了五分钟思考,决定辞职,举家来到北京。
几经周折,当2013年,我们在家里决定自己做一份事情的时候,我已经过了35岁了。
没有了单位,没有了领导,没有了投资人,没有了年度计划,没有了办公室,没有了同事,没有了上班和下班……我要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活着了。
我凭着直觉,给自己制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要求,然后,我想看一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很神奇的是,我发现我可以找到一条”属于我的逻辑“。
这个逻辑,不是从哪里学来的,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或者失败,但是,我可以比较清晰地知道,下一步可以怎么做——虽然很多时候我并做不到,但是,我知道我想做什么。
我觉得,这就够了。因为,这让我很踏实。
我又给自己列出了更多的书单,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读书和写作。而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这么多年以来的读书,终于转化为”现实“了。
而我等这一天,至少用了35年。
35岁之后,我才发现,读的书是“有用的”,每一本我读过的书,都能找到可以用的;
35岁之后,我才发现,书不是老师,不是主人,我和书是平等的,我可以用任何的书;
35岁之后,我才发现,书是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本书都是有关联的,不是独立存在;
35岁之后,我才发现,我能够把读的书,用在我的工作和生活里,对事业和工作有益。
我觉得,读书这件事儿非常奇怪,
第一、它需要时间发酵。
你很着急地想读了某本书,就用得着,结果往往会没有什么用处。反而,你不着急,读了书之后,让它在你的心里满满发酵,那么,时间久了,有一天它就会发生巨大的能量。
第二、它需要找到主人。
我们不能把书当老师,而应该让书成为我们营养的来源,就是说,按照能够给自己的思想提供能量的方式,”按我所需“地去读书。
第三、它需要”活起来“。
按照书去学,会学死;把书吃下去,会学活。写书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成果,冷冻在书里了,你读书的时候,就应该给书解冻,让里面的思想活起来。
35岁之后,我才破除了对教育、名校、学历的迷思——我们去学校,不就是通过读书在学习吗,只不过,是每年共同读一些书,有老师在指导我们如何读书,有一群同学陪我们一起读书,读了书之后还有测试……如此罢了。可惜的,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获得那个认可,忘记了自己为啥读书、应该如何读书了!
而自己去瞎读书、乱读书,当然会浪费很多时间,走很多弯路,但是,读书对每个生命的价值,是平等的、是公平的、是不需要用文凭去衡量和评价的。
如果想清楚了这一点,那么,你就不用羡慕那些在好的学校”读了书“的人。他们读的那些书,你也可以去读;他们读了书之后写的那些论文,你也可以去写;他们通过读书获得的能力,你也可以拥有。
最终,如果我们读了某些书,还需要用一个什么东西去证明自己曾经哪几年在哪里跟随哪个老师读过,那么,这本书其实就还没有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到了现在,我才发现,我的整个人生,都是跟书纠结在一起的。
曾经,因为热爱读书,我的成绩好,也因为热爱读书,让我的成绩差;因为热爱读书,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热爱读书,我又找到了热爱的工作;因为热爱读书,我的生活穷困潦倒,因为热爱读书,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因为热爱读书,我自卑没有人认可我,因为热爱读书,我自信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书,从来都没有变过,我痴迷于它,也恨它也爱它。而我变化了,因为我是有生命的。
当我是生命,没有把书当作生命的时候,书对我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当我把书当作生命的时候,每一本书都帮助了我。
这是我自己,和读书的故事。
可能比较另类一些,可能比较偏激一些。但是,我想,如果多多少少可能会对你的读书有一些帮助,我就很开心了。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相关文章链接:(点击可阅读)
认死理儿地读了30年书之后,我越发感恩阅读
成人要有这样的阅读观才不会让孩子读书“读伤了”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新年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