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央媒聚焦“锦绣太原城”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绿色治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些年,山西省太原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那个让446万太原人魂牵梦绕的“锦绣太原城”正在一步步走来。
太原市民高秋生醉心摄影,尤其喜欢拍野生鸟类。今年年初,在汾河景区南内环桥附近,他惊喜地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
“这个体长快1米的家伙在汾河景区现身,着实在鸟友群里引起不小的轰动。”高秋生说,“能在这里见到它的身影,说明汾河的水质在不断好转。”
治山:造林绿化与生态修复并举
环境治理与矿产整合同步
站在西山,极目远眺,树木葱茏,满眼新绿。作为太原认养荒山第一人,张俊平依然清楚记得,这座后花园10年前的模样。
垃圾多、乌鸦多、人少,是当年这里留给张俊平的最初印象。他回忆说,这里大大小小的垃圾场有700多个,还有近200个开矿留下的废墟,乔灌木覆盖率不足20%……
作为吕梁山脉的延伸,太原西山由北向南绵延30多公里,与贯穿南北的汾水相携。700多年前,望着莽莽南去的太原西山,元好问写下了“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诗句。
由于重工业布局、私挖滥采等原因,西山曾经的湖光山色、钟灵毓秀消失不见,甚至成为市区一大污染源。“风去灰天黑地,雨来寸步难行”正是对遭到破坏后西山的形象描绘。
与西山相对的东山地区同样如此,成为太原城市发展的“心病”。
治沉疴须下猛药。太原市坚持造林绿化与生态修复并举、环境治理与矿产资源整合同步,为一座座荒山、矿山、垃圾山披上绿装。
近年来,太原西山地区累计投入超过百亿元,建成了16个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完成造林绿化8万余亩,先后关停、搬迁、淘汰污染企业2000余家,清理固体废物700万吨,打造出了480余平方公里适宜万物生长的美好家园。
2009年,太原提出“八二”生态建设新模式,企业在承包区域内完成不低于80%绿化任务的前提下,可将不高于20%的土地用于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引导社会资金开展大规模造林。
这一政策极大调动了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山西晋峰供热公司董事长张俊平认领了玉泉山。为了让这片13平方公里的土地换新颜,他在10多年里先后投入11亿元栽树530多万株,修建山区道路105公里,整治山体破坏面100余万平方米,完成治理面积12000多亩,玉泉山植被覆盖率由最初不足30%提高到70%,成为太原的一张生态名片。
“城景通、景景通、路景通”。目前,已经复产复工三个多月的东西山旅游公路(防火通道)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这条精品旅游公路将把19处人文旅游景点、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6处市级农业旅游点连为一体,与西山旅游公路闭环连接,凸显“快旅慢游深体验”功能。
如今,绿色已经成为太原的底色。2019年,太原市完成营造林19.18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3.38%、38.3%和12.78平方米,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中国美丽城市”。
治水:让汾河水量丰起来
水质好起来 风光美起来
“瞧,就是这眼泉水,已经完全复流了,而且水质清冽甘甜。”最近来太原蒙山景区的市民发现已经干涸30余年的寺依泉复流了。
仅一步之遥,晋祠周边的泉眼也已基本恢复流淌,其中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的水位,已累计回升26米多,断流26年后复流在望。
曾经的太原“城中有山水”,这里的水说的是“汾河”。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到50年代,郭兰英的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依然能看到“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喜人景象。
“一水中分,九水环绕”,是汾河流过太原市区的生动写照。穿城而过的汾河以及源于东、西两山的九条边山支流,给地处内陆的太原,注入了灵气和秀美。
这份灵秀,并没有成为汾河“护身符”。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有河无水、有水皆污,九条边山支流成为黑臭水体。
作为山西的母亲河,不能再让汾河“哭泣”,成为太原上下的共同心愿,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污行动就此展开,一干就是20多年。
“从1998年一期工程开建,到2019年三期工程完工,太原建成了长达33公里的汾河景观带,景观带上水清景美,成为一座贯穿城市南北的绿色大公园。”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侯刚说。
汾河流经太原境内188公里,其中城区段43公里。太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邵社教说,眼下10公里的四期工程正在抓紧推进,从而实现汾河太原城区段全流域生态治理。
在干流治理的基础上,太原又启动了“九河治理”工程,曾经一条条“臭水沟”变身“景观河”。
邵社教介绍,治理前“九河”存在防涝功能弱化、生态环境恶劣等一系列问题。2017年,在南沙河治理的基础上,太原市又开展了玉门河、小东流河等8条河的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全面完工,形成了汾河到东西山地区的数条生态景观长廊。
经过持续治理,汾河太原城区段水域平均宽度300米,两岸景观绿地平均宽度150米,草坪、地被植物、水生植物达345万平方米,鸟类从最初常见的四五种增加至近160种。
治气:一微克一微克去抠
一小时一小时去争
3月31日,《太原市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决战计划》出台。对于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太原市民信心满满。
这种自信来源于一场“禁煤令”。2017年10月1日,太原市区范围内实施禁煤,标志着该市正式拉开“去煤化”的大幕。
身处煤炭大省,太原的“禁煤”格外引人关注,用“壮士断腕”形容这次行动并不为过。
令人想不到的是,太原的“断腕”行动如此坚决。几年下来,太原市“禁煤区”面积已达1574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22.7万户,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农村清洁供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了平川地区清洁供暖全覆盖。
今年,太原市还将继续在三县一市推进清洁供暖改造,力争农村清洁供暖覆盖率达到85%以上,曾经“家家生火,户户冒烟”的污染景象一去不复返。
通过清洁供暖改造和散煤治理,太原市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在2018年下降46.3%的基础上,2019年又下降18.5%,平均浓度接近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今年一季度,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又下降35.9%。
“禁煤”只是太原改善空气质量迈出的第一步。
家住黄土高原的感觉,可以用“你是风儿,我是沙”来形容。曾经,到过太原的人说,在这里白衬衫只能穿一次,出门走一走皮鞋就该擦了。
打赢蓝天保卫战,怎能不啃下“降尘”这块硬骨头。
“一微克一微克去抠,一小时一小时去争。”太原市经过不懈努力,连续6个月在“2+26”城市中降尘下降幅度最大。
除降尘之外,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太原开辟了工业企业环保治理的主战场,坚决向产业结构开刀。以最严的环保标准、最先进的工艺,在清徐经济开发区建设“装备一流、环保一流、能耗一流”的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彻底关停、淘汰4.3米机焦炉及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焦化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去煤”“降尘”及重点领域治污,让人们看到更多的蓝天,感受到更明亮的阳光,呼吸到更纯净的空气,曾经戴在太原人头顶上的“黑帽子”正在慢慢消散。
治城:追赶超越精雕细琢
让城市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以前大家急着往外搬,现在谁都不愿意离开。”在兴华东社区居住了近30年的杨鑫满脸幸福地说。
太原3600个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涉及65.5万户居民的庞大工程,也是城市治理面临的一道棘手难题。
尖草坪区兴华东社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30多年的老旧小区,设施老化,道路破损,污水横流,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居民们怨声载道。2016年,一场暴雨更是让小区成为一片汪洋,路面积水1米以上,一楼居民和沿街门店纷纷被淹,700多车辆受损。
太原市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老旧小区换新颜,“这几年,结合旧城改造、建筑节能改造、文明城市创建、三供一业移交等工作,目前已完成单项改造或部分改造老旧小区2000余个,户数约36.7万户。”太原市住建局三级调研员汪艳介绍。
如今的兴华东社区,楼体粉刷一新,道路干净平整,环境亮丽优美。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道路建设上的“赶超模式”也在一步步改变着太原的城市气质。
2013年,不到一年时间,49.28公里的中环路全线通车,自此太原道路改造大幕拉开。短短数年间,高架桥、跨河大桥、下穿通道……像变戏法儿一样出现,一条条快速化道路建成通车,上跨与下穿交相辉映,蜿蜒纵横,曾经走到哪儿堵到哪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太原人逐渐找到了大都市的感觉。
追求幸福不停步的太原人还有更大的“野心”。
今年内完成147条背街小巷和521个老旧小区整治工作,6月底前力争完成5G基站新建改建2900座以上,全年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2号线一期工程年内通车试运行……
太原还在对城市进行着精雕细琢,开展再生水回用项目的建设,先后建成了一批再生水回用项目;开展农村户厕改造工程,六城区作为一类地区将基本完成水冲式厕所改造;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垃圾清零”行动……
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太原的高颜值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2019年,太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86.5%和68%,连锁便利店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千年古韵现 绿水绕龙城
【专家点评】在新中国成立后,太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奉献了光和热。也正因如此,太原甚至一度成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启动“九河治理”工程,形成“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水环绕”的水韵龙城格局,实行“打造青山绿水之城的计划”。经过系统化治理,太原重现了九水绕城的美景,“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就是对今天汾河景观的最好描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诠释。太原不辜负总书记考察时对人民的美好祝愿,千年龙城古韵绽放,“锦绣太原城”正在一步步走来。
(作者:邢云文,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推荐阅读
海报丨涉及11个行业领域!山西启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