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刘强东事件成了一场罗生门?

侃哥 侃英语 2020-02-19



刘强东在美国因性侵被捕的事件,越来越扑朔迷离。

 

各种专家、小编、网友跳出来从各个角度加以解读。有人说东哥属于“老房子着火”,原始欲望作祟;有人说这可能是“仙人跳”;有人说这是“钓鱼执法”;有人说这是明显的栽赃陷害;还有人说这是“美帝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网上好不热闹。

 

刘强东事件俨然发展了一场不折不扣的“罗生门”。今天我回归一下语言老师的本行,跟大家聊聊什么是“罗生门”。

 

我们每当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们各执一词、真相不明的新闻的时候,主播往往会说“这件事犹如一场罗生门”。你可能知道这个“罗生门”这个词的大意,但可能不知其典故。


《罗生门》剧照

 

“罗生门”一词来源于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所拍的经典电影《罗生门》。罗生门其实是日本京都的正南门。有一天,云游的和尚、砍柴的樵夫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故事由此开始:

 

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真相只得一个,但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我、减轻罪恶、掩饰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让人捉摸不透的迷雾。

 

黑泽明不愧为电影大师,一间破庙,陈旧的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他用简单、粗糙、直击人心的电影语言,把人性中关于欺骗和软弱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该片也获得了1952年第2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获得奥斯卡小金人的黑泽明

 

黑泽明不但给世人创造了一部经典影片,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经典术语—罗生门效应(Rashomon effect)。目前该词已进入英文词典,而且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用语,经常被人们应用在英文口语和写作中。


 

我们来看看维基百科里关于“Rashomon effect”的一段表述:

 

  

简单翻译一下:

 

罗生门效应除了跟人们的认知差异(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有关,还和缺少某些关键性证据(evidence)有关,即能提升(elevate)某解释版本可信度、或排除(disqualify)某解释版本的证据。还和要求尽快结束(closure)此话题的社会压力有关。

 

根据上述的定义,一种罗生门现象的产生,得有这么几个因素共同起作用:


1. 某个具体的事件(a certain event)

2. 不同立场的几方(different parties)

3. 缺少使所有人信服的实锤证据(the absence of key evidence)

4. 尽快结束这一话题的社会压力(social pressure for closure on the question)

 

在刘强东事件中,这四个因素基本全齐了。

 

第一个因素就不说了。关于第二个点,目前存在太多different parties,比如京东集团是一方、感同身受的老男人(如周立波)是一方、做局的小人可能是一方、看热闹不怕事大的人是一方(如王思聪)、阴谋论者是一方、维护企业家形象的正能量网友是一方、憎恶出轨行为的女权主义者是一方等等。由于互联网的便利性,所有人都可以对该事件发表评论,所以吃瓜群众们会在网上看到不同观点、不同角度、言之凿凿的文章和论调。

 

关于第三个因素,目前确实没有关键证据显示刘强东做了或者没有做。光凭明尼苏达州州看守所的 mug shot(收押照)和几篇外媒的报道,不能说明问题。但事后若是有实锤证据放出,就会立刻改变现有格局。

 

关于第四个因素--社会压力,实际上这种事情挺闹心的,除了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和成天想写10w+的小编们,应该没人希望这种事愈演愈烈下去。

 

所以,上述几个因素共同造成了刘强东的这场“罗生门”。


 

最后我想说一点:

 

真相往往隐藏在谎言的背后,而谎言说一百遍就是真相。在这个资讯异常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常常为一句话、一个镜头而热血沸腾,我们会群情激愤、慷慨激昂地批评某个人或某种现象。而那些躲在幕后制造舆论的人,可能正在利用人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让谎言站在了舞台中央。

 

所以,越是舆论滔天的时候,我们越需要冷静,不要轻易成为工具。



🔎近期热文:

1. 延禧攻略:魏姐这10句话,专治各种不服!

2. 龙哥砍人不成反被杀,白衣男量刑的关键点出炉

3. 滴滴道歉信: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4. 李冰冰何以走上联合国的讲台?

5.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史上最唯美英文版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