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世了,《人民日报》不用“病逝”用“病亡”,一字之差耐人寻味!
侃哥的第 1331 次原创分享
“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去世了,终年97岁。
关心两岸关系的朋友都知道李登辉谁,以及他对台湾和两岸关系做过什么,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国大陆官媒一般都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风向标,他们的用词,决定了其他媒体的报道口径。
刷到一个网友转了一张《人民日报》的截图,上面用的是“病逝”和“享年”二字:
我也是纳闷,对于李登辉,官媒不可能用这么“friendly”的词啊...
于是我翻了一下《人民日报》的官微,发现用的是“病亡”和“终年”:
所以不知之前那张截图是人日小编的第一版用词还是网友 p 过的。
国内其他知名媒体的报道也十分统一,用的都是“病亡”:
对政治人物去世的报道是大事,从官媒标题可以看出官方的评价和定调。
中国人的话语体系中,如果一个人因病去世,那么“病逝”是最高档的说法,“病亡”低一档,“病死”是最不给面子的说法。
这次用的是“病亡”,实话实说,官媒已经算是“手下留情”了。
想当年蒋介石去世的时候,人民日报、新华社毫不客气地使用了“死了”二字:
而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世之时,《人民日报》的用的是“病逝”,因为那个时候两岸关系比较缓和,也已开放探亲,所以用词相对温和。
咱们中国人是忌讳说“死”这个字的,特别是在古代,“死”字只用在“庶民”身上。
古人有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是古人对“人死”的不同等级划分,这就好比包青天最后给死刑犯配龙头铡、虎头铡还是狗头铡。
唉,在阶级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连砍头用的闸刀都是分等级的。
民间关于“死”的说法更为丰富,脑洞大开,五花八门:
褒义的有:登仙了、作古了、长眠了、寿终正寝、驾鹤西游…
贬义的有:挂了、嗝屁了、翘辫子了、见阎王了、下地狱了、蹬腿儿了…
还有很符合“互联网气质”的:凉凉了、欧耶了...
咳咳咳,说到这里,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下面我该教英语了。
中西方文化都是相通的,西方人也会认为像 die、death、dead 这一类直接表示”死“的词太硬核,给人不适感,所以会用“委婉语”(Euphemism)。
我第一个想到的,比较“正向”的关于“死”的说法是 be gone。
He’s gone 比 He’s dead 听上去 更舒服,类似于“走了”和“死了”的区别。
还有一个短语叫 pass away,字面意思是“经过而离去”,暗指一个人“离世”,这是英文中关于“死”最常见的说法了。
另外,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死亡在基督徒看来就是“去见上帝了”,所以诞生了一个固定搭配:to meet one’s Maker。
请注意,这里的 Maker 一定要大写词头,表示“造物主”,即“上帝”。
另外还有一些说法:
resign one's life(辞世)
close one's eyes(闭眼)
pay one’s debt to nature(尘归尘,土归土)
take one's last sleep(长眠)
最后介绍一个毫不客气、略带一丝嘲讽的说法:kick the bucket。
字面意思是“踢了桶”,实际上可以表示一个人去世了,但这是一个贬义词,专门用在坏人身上。
据说古时候有个人要上吊自杀,在马厩里倒放一个木桶,踩上去安排好了之后,把木桶一踢,便吊死了。
所以 kick the bucket 对应中文里的“挂了”、“蹬腿儿了”、“翘辫子了”、“一命呜呼了”等贬义说法。造句:
This bad guy finally kicked the bucket.
这个坏蛋终于挂了。
“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中英文关于“死”的说法都很丰富,有褒有贬,有轻有重,通过这些说法,可以看出说话人的态度和评价,耐人寻味。(完)
推荐阅读
精选:为什么“黑人抬棺”突然火爆全网?不知道这个梗就 out 了!
上篇:Russia 里没有“俄”的音,为何被译为“俄罗斯”?
今晚给大家直播讲外刊
快到碗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