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一门学生想让老师拖堂的课

认真学习的 浙江大学 2020-08-19

最后一节课时,

情不自禁想让老师拖堂。

这是一位上过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同学

发出的由衷感慨


该课程

由物理学系的叶高翔、盛正卯老师开设

去年底,

经物理学系学生提名、全系教师票选

两位老师更是成功当选

浙江大学竞辉教授”。



该冠名教授设2个席位,

聘期3年,

当选后每人每年将获得

由企业向浙大教育基金会捐赠的

经费25万元,

以鼓励教师发挥教学示范、科研模范

和师德师风典范作用。

同一门课的两位老师获此荣誉

是巧合吗?

或许看完你就会明白。


文理科同学都喜欢的国家精品课程


对于很多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初接触这两位老师,可能是在《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课堂上。该课程是一门通识课,隶属于“科技创新”类,虽然课程名听起来有些深奥,但内容却十分“接地气”


这种“接地气”一方面是指课堂中讲解的物理知识文理交叉,总能和贴合生活;另一方面也指课程设计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时代不断做出改变


其实,这门课的历史,可追溯到1998年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之时。当时,中学开始文理分科教学,虽说“术业有专攻”,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开设这门课的想法便由此而来。有了这个初心,两位老师又是同门,一拍即合,当即开始准备。



既然授课对象主要是人文社科学子,自然不能把物理讲得过于艰深,但也不能浮于表面、泛泛而谈。于是,如何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们觉得“触手可及”就成为两位老师努力的方向。一边查找大量资料,一边参与研究领域外(特别是侧重人文素养)的报告、讲座,两位老师兢兢业业,二十年间为同学们奉献了一堂堂生动的人文物理课程,培养了一代代的浙大学子。


每年暑假,两位老师都会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下一学期的开课方案。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性,结合时代趋势,他们会为大家“量身定制”一份教案。不光是课件要大幅修改,连佐证事例也要攫取当下热点,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物理知识不就在身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课程在2000年被学校列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课程,2002年成为浙江大学精品课程,2004年成为全国首门科学素质教学的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8年该课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课程开课20多年,热度至今不减。


“文理交叉”,用心关爱学生成长


对于叶高翔来说,不仅课堂上秉持“文理交叉”的理念,在人生的道路中更是如此。所谓“文”,是指他始终对学生保持着人文关怀;而“理”则强调用求是、创新的精对待科研。



课堂以外,玉泉教12-421,是叶高翔常常与同学们交流学习、就业问题的场所。小到某一道物理题,大到未来的职业规划,都可以在这里和他畅所欲言,而他也一一耐心解答。这个小小的空间,成为了“叶高翔工作室”的根据地。


最初成立个人工作室的初心源于此前的一次特殊经历:某位在物理学习上有困难、成绩几次亮红灯的同学找到了叶高翔老师,请求帮助。在倾听了这位同学的迷惘、痛苦之后,叶高翔与他“约法三章”:不仅要求他自省改过,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每个月的定期交流也必不可少


经过一整个春夏学期的努力,这位同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计算物理》,拿到了96的好成绩,换算成五分制,那就是5.0,即我们说的“满绩”


对此,叶高翔认为:“同学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有时只是缺少勇气和鼓励。”叶高翔的想法与系里希望成立工作室以更好为学生解疑答惑,鼓励、帮助其成长的思路不谋而合。在物理学系的支持下,“叶高翔工作室”应运而生。叶高翔说,他在工作室所做的,就是把这一份赤诚的鼓励、殷切的关心,带给那些行进途中暂时迷茫的同学


除了教学,叶高翔还在科研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于科研精神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他觉得首先要做的是爱国“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拿出一项惊天动地的成果是爱国,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探究、坐得了“冷板凳”也是爱国。其次,就像浙江大学校训说得那样,叶高翔认为,“求是创新”必不可少。而他自身,也是创新精神的积极践行者。



在科研方面,他大胆突破了“固相基底”的传统观念,率先在液相基底表面制备连续薄膜、分支状原子凝聚体、纳米原子团簇、纳米晶体等低维物理系统上取得成功,并对此类新型系统的生长机理、微结构及演化、物理特性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要实现创新思想,离不开脚踏实地的长期探索与钻研。在提出这个设想的初期,他曾遇到过一次次的失败、怀疑甚至否定,但这些均没有让他停下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在这一领域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可喜的成果,形成了新颖独特的研究分支。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科学研究需要长期坚持,坐得住“冷板凳”


叶高翔说,此次被评选为竞辉教授,非常荣幸,同时也受之有愧,要做的还有很多。“我将按照竞辉荣誉设立的宗旨,努力前行。”


虚怀若谷,育人始终是第一位的


盛正卯老师1979年考入杭州大学,后留校任教,从教三十余年,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盛正卯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教授的第一职责,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时间,不仅课堂生动有趣,与学生关系也十分融洽。他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平等地交流“学术探讨没有高低之分,只不过某些东西我学的早一点,懂得多一点。我更希望能够把我的经验和理解介绍给学生。”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是他得到的最多的评价。



授课过程中,盛正卯坚持将物理知识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问题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授课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求知欲。他认为,知识是个载体,物理学追求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解物理的思考方法,建立模型,将实际问题利用物理规律,并利用规律预测未来。科学研究既有趣又枯燥,他注重方法论的传授,自身科研经验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更增进了同学们的理解


课堂之外,盛老师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促进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学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担任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副主任,致力于为我国聚变研究不断输送优秀青年人才;担任浙江省物理学会竞赛委员会主任,曾负责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亚洲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命题工作。


以试卷为媒介,也许不少学生,在进入浙大前就已与盛正卯“有过接触”。“竞赛出题的初衷是将物理学前沿的研究问题,转化为中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出题老师不能只有科研能力。希望能通过命题工作,对中学物理教学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使青年学生更了解科学,热爱科学。”



而说起当选首届“竞辉教授”,盛正卯表示,竞辉教授的评选对注重教学的老师们而言是一种鼓励和支持,将引导大家今后更注重教学,努力上好课。老师讲好课,这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不求回报的付出,收获于不经意之间。做物理研究要有使命感,有情怀,有理想,更要对国家和人类文明有所贡献。”这是盛正卯老师作为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未来,他也将继续担负起潜心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好地兼顾科研与教学。

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教师的使命追求,将深邃的人生哲思融入物理学的浩瀚宇宙,两位老师正用实际行动激励、唤醒一代代浙大学子的求是之魂、创新之光



文字作者:浙江大学微讯社 陈金露丨宋雨煊

图片来源:由物理学系、受访者本人提供

封面设计:浙江大学微讯社 俞盈盈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陈金露
责任编辑:金云云

推荐阅读


1.闪亮的名字!525位浙江大学各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全名单
2.历时3年,被拒6次,浙大博士生的坚持与热爱
3.浙大与清华、上交等多所高校联合发起“春霖”抗疫助学行动
4.动漫版浙大,你见过吗?
5.为什么做科研?浙大“十佳大学生”追梦在路上
6.没想过伟大、勇敢,浙大女医生:大家都这么做,真的会好起来!

点亮在看,为浙大人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