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晚8点准时开播!看浙大学长如何克服弱项,励志逐梦~

为你加油的 浙江大学 2020-09-06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在你的心中

是否也仰望着一片星空

怀揣着一份热爱


就在4月3日20:00

浙江大学高招会客厅·朋辈学堂第三期



让我们偕同90后航天人

遨游漫天星河

体会他的满腔航天梦

跟随文学热爱者走进浙大中文

回顾百廿求是文脉

一起了解第三期嘉宾~



主讲人孙书剑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学生科协主席,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浙江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书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恰好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高密度发射。每次有相关新闻报道时,他都会特别关注,“在测发大厅的画面中看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穿着制式服装‘剑指苍穹’,让我也特别期待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渐渐地,航天梦在这位少年心中埋下了种子。


本科毕业后,他顺利进入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教授团队,决心从事微小卫星技术研究。


“航天人”这个称谓,似乎充满了荣耀和自豪,但背后却是数不尽的辛酸和不易。起初,复杂的学术知识与软件操作让孙书剑无从下手。在导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孙书剑从零起步,学习基础知识和延伸内容,最终从一名“小白”成功蜕变为团队骨干。



浙江大学皮星二号卫星是孙书剑完整参与的第一颗整星研制任务,也是浙江大学研制的第二代微纳卫星。时间紧、任务重,整个团队在研制阶段都达到了满负荷工作。孙书剑担任该卫星轨道控制系统和载荷系统的主要学生负责人,经常不知不觉间工作到深夜。


在研制过程中,整个团队82名师生,全年工作335天,通宵总数达到2106人次。孙书剑作为团队的学生主力之一,付出了更多辛劳,经历了更多煎熬。他说:“经常在凌晨被一个电话叫回实验室,通宵更是家常便饭,最长的一次连续测试四天四夜。”但艰难过后,收获到的甜蜜也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团队的师生都激动地热泪盈眶,都说像把自己的孩子送上了太空。”



在皮星二号发射任务中,他还担任发射调度,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通播中喊出了皮星二号的发射口令;任务结束后,他被授予“皮星二号重要贡献奖”。此后,孙书剑不断担负重任,截至目前,他已经参与了十余个型号卫星的研制和论证工作


专注航天科研,突破前沿技术的同时,孙书剑还热衷于传播科普。身为知乎大V的他,常常会在平台上为他人答疑解惑,传播航空航天相关的知识,还被知乎邀请开设了“现代航天与微小卫星技术”的专栏。不仅如此,他还会以互联网直播的形式向偏远地区中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科普讲座,截至目前已涉及9省19所初高级中学,覆盖学生数2891人。


凭着优秀的科研成绩和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孙书剑当选了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这一殊荣,全国仅有十人。(点击链接查看更多:这位浙大90后博士生牛“上天”!



讲座主题


从仰望星空到天地九重——

一群胸怀宇宙的浙大人逐梦航天的故事



分享主要内容


在分享中,孙书剑将以从事相关研究的经历和体会来剖析他所理解的航天事业:人类探索太空的初衷,各国航天活动的突破,他国航天之路的探索以及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成长历程。也将讲述他所在的团队发扬求是精神、在逆境中成长的过程和对中国微小卫星领域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在这段奋斗故事中,你可以体会到浙大人对梦想的执着和敢为人先的担当,也可以体会到浙大梦、航天梦、中国梦一直紧紧相连



想对2020届高考学子说的话


这也许是你们成长至今从未经历过的一段艰难时光,但也是你们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规划人生轨迹的第一次尝试。把握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坚定目标和理想,带上家人、老师、朋友给予的力量坚信逆风的方向才适合飞翔


 


主讲人韩宇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曾任浙江大学博士生会副主席,曾获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唐立新奖学金等,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韩宇瑄与中文的结缘,是家庭、学校和兴趣的共同结果。家中父母的书柜与中学时代所遇的良师,是他对于文学热爱的最初动力。在高中的繁重学业之余,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在文学世界中探求现实问题的答案。


在高考中,韩宇瑄的语文成绩名列前茅,使得他几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中文系。


韩宇瑄浙大中文系的研学风格概括为“守正出新、不激不随”。在学习中,他看到许多老师研究“老”话题,不为所谓定论束缚,迭出新意;也遇到许多优秀老师放眼当下,致力于产学研融合。这种对于研究领域的“纵深”和“横展”,使得他在浙大中文系受益良多。他的身上,已然打上了“浙大学派”的深刻印痕


对于浙大的“求是”校训,韩宇瑄有着自己的见解。


在他看来,“求是”所求,既是“学问之是”,也是“家国之是”。在浙大,不但校园学风浓厚,而且同学们都胸怀家国。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社团和思政教育平台,帮助同学们将所学所用回报社会大众。


在浙大,两个素不相识的同学坐在一起,互相询问的第一个问题绝不是“你是哪里人”而是“你是什么专业的”;在路上遇到老师,老师问你的永远是“你最近读了什么书”。这使得浙大的学风非常浓厚,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不同专业的同学得以坐在一起,就一个共同的话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砥砺交流,碰撞观点。在这里,没有学科的畛域,也没有门户的区隔,大家来到浙大,都是在追求真理,正是这样的“是”将浙大人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学术的共同体。



韩宇瑄便是其中一员。丰富的社会工作履历,是他认识国情、了解国情的重要触媒,使得他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如赴宁夏西吉进行“精准扶贫”调研,赴陕西志丹进行服务实践,赴舟山群岛新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等。


他始终谨记一位学长曾说的话,浙大的同学不仅要解方程式,也要解国情;不仅要将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更要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身为一名文科生,韩宇瑄也分享了“战胜”地理这一“文科中的理科”弱项的经验。他发现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空间感不强,无法在立体和平面之间自由切换。为此他专门买了一个地球仪,将其与地图册上的平面图反复比对,构建空间感觉,并结合自己之前阅读的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的相关情节进行想象,构建起立体的空间观念,从而克服了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作为一个旅游达人,韩宇瑄的空间感和方向感都特别好,这不能不归因于当年为了构建空间感下的这一番“苦功”



分享主题


走进中文专业 感知求是文脉



分享主要内容


人文科学博大精深,百廿浙大文脉悠长。中文学科是最古老的人文学科之一,也是我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重要触媒。在飞速发展的大时代下,中文学科既以其广泛性获得了更大的舞台,也因其人文性而显得神秘而陌生。中文学科是什么?中文学科学什么?中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浙江大学的中文学科有哪些特点?中文学科的毕业生有哪些就业方向?作为一名在中文系学习了九个年头的博士生,韩宇瑄将以个人经历为基础,带大家走进中文学科世界,图解学科广泛内涵、展示浙大学科优势、展望学科未来走向,邀你一起泛舟文化长河,仰望文化星空。



想对2020届高考学子说的话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考正是人生的关键一步。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的你们正处在黎明前的“子夜”,既要咬紧牙关、脚踏实地、发起最后的冲刺,又要调整心态、轻装上阵、仰望头顶的星空。愿你们克服“彷徨”,发出“呐喊”,突破“寒夜”,“凤凰涅槃”,迎来辉煌的“日出”。



收看方式,请查收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浙江大学官方新媒体账号

到开播时间

点击头像或微信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即可进入直播间





媒体同步直播平台

腾讯教育


直播回放查看方式

浙江大学官方微博、官方快手号

将在直播结束后生成回放视频

浙江大学官方抖音号、官方B站

将在直播结束后第二天上传回放视频


各位考生与家长

可进入以上浙江大学官方新媒体账号主页

查看回放视频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西子湖畔,求是园内,

等待与你相会。


素材来源:浙大本科生招生处丨校团委丨主讲人提供 | 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这位浙大90后博士生牛“上天”!》(作者:浙江大学微讯社 郑舒怡 | 邢思雨)

内容整理:浙大微讯社 王萍 丨杨萝萝

海报设计:樊畅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宋雨煊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

1.英雄回家!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圆满完成任务回到祖国!

2.浙大版“神笔马良”,画出天使最美的模样

3.宅家期间的“你与父母”,戳中无数人……

4.教书的第三十四年,浙大教授郑晓冬的初心与热爱

5.《人民日报》:浙大 “90后”第一书记,助力云南景东村民走出大山

6.150名浙大学子和485名高三学子携手抗“疫”助学!


点亮在看,和浙大一起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