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梦”成真!浙大这门课是学生口中的“良心制作”
你是否想过,让脑中的奇思妙想为社会做些实事?2018年,一款用植物和不同材质制作而成的“Expressive Plant情感植物”智能花盆在人机交互领域国际顶级会议Ubicomp上发布,并被应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情感植物”设计者、浙江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高洁的“妙想”成真了。
“情感植物”智能花盆
这个“妙想”,来自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整合与创新设计”专业课的课程作业,项目指导老师正是授课教师周磊晶。460个案例、80个设计方法、34次业界专家访谈……让概念照进现实,用设计服务社会,这门课是学生口中的“良心制作”。
任课老师周磊晶在IF概念设计奖德国颁奖礼领奖
“美梦”成真的课堂
“整合与创新设计”面向软件学院信息产品设计方向研究生开课。研究生设计课如何体现与本科生的不同?周磊晶要求学生把纸上的设计稿“搬”下来。
“一些学生本科期间就已经学习过设计的基础知识,如果研究生课程再停留于概念,那就无法培养设计实践的能力。对研究生来说最特别的,就是把设计的东西做出来。”周磊晶说。
要让“美梦”成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尽管设计专业开设在软件学院下,专业内研究生却多数是交叉学科背景,他们的本科专业除了设计类,也有理工类、管理类、艺术类等。为了让学生把脑中的想法从纸头贯通到手头,周磊晶在课上用到Arduino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帮助学生把技术应用进概念里。
“就像‘情感植物’花盆,它利用的是扫频电容传感技术,这就需要电子电路的支持才可以实现。”周磊晶介绍说。在学生提出“情感植物”设计想法后,周磊晶又指导他们在花盆里埋下电路,制作金属、竹子、木头等不同材质的花盆,实现了插入任何一种植物,通过触、捏、握等不同的触摸方式,植物叶片就可以表达不同材质的声音,激发自闭症儿童多感官互动的系统,达到训练患者视觉、触觉、听觉的效果。
不同材质的花盆
“一次作业就像一次毕业设计。”按照周磊晶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头脑风暴时,就要把整合技术的方案一并考虑进去,而不只是简单地关注产品的造型设计。不论是8周还是16周的课程,她都会安排2至3周的时间专门用于Arduino电子元器件教学,主讲电路基本原理,比如,如何连接传感器感知环境变化,怎么连接执行器发光发声运动,如何连接WiFi模块进行无线传输。“掌握这些原理后,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把技术和自己的概念整合起来,实现出来。” 周磊晶说。
在浙大,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实操与学术并重。在周磊晶的课堂上,优秀的学生作品会被鼓励写成学术论文进行投稿。“浙大提倡设计实践与创新研究相结合,如果课上学生有好的设计我们都会继续深入研究,尝试写论文去国际会议投稿。”她说。
周磊晶组织国际暑期夏令营
案例“堆”起来的课堂
“心率91,心理压力指数3.9……刚才我体验的就是情感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设计‘心魔镜’,系统扫描脸部30秒就可以自动检测判断出人的健康状况。”2019年6月,周磊晶通过摄像机把设计课堂“搬”到了上海CES亚洲消费电子展的现场,来自25个国家的500多家厂商正在这里展示他们最新设计研发的“黑科技”。
看展是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换句话说,一堂生动的设计课一定是由大量案例“堆”起来的。为了提升课堂讲解的直观度和实操性,周磊晶在整个课程中用到大大小小的案例多达460个。讲文创设计,她看遍故宫淘宝,实拍“清明上河图数字艺术展”;讲游戏设计,她把课堂链接到深圳,走访腾讯游戏总部;讲用户研究,她走进无人驾驶项目,展示科技为用户研究提供的新可能。
周磊晶组织数字艺术工作坊
“设计师都有个习惯,日常生活里无时不刻留心收集新的设计案例。”教授“整合与创新设计”课7年来,周磊晶备课最花时间的就是寻找案例。去年5月,人机交互国际顶会CHI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周磊晶参会后,把会议上发布的700余篇学术论文一一翻阅整理,分类并梳理出设计领域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再对应填入最新案例。这些论文整理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
周磊晶选择案例有自己的标准。“一是必须要比较新的,过时的案例对于创新设计没有太多指导意义。二是不能只看眼前能看到的东西,要放眼全球,看到更好更顶尖的作品。”因此,周磊晶的课堂也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特点:案例来自国外顶尖院校实验室的作品或国际会议;组织来自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等国外院校的学生跟中国学生组队,一起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提供设计方案。
数字艺术工作坊学员
去年9月,基于“整合与创新设计”课的慕课课程“创新设计前沿”正式上线。为了在屏幕上更好地呈现案例内容,周磊晶独自扛着DV去到香港、深圳、广州、上海、宁波,拍展览,做访谈,录视频,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时间。慕课上线仅半年,在中国大学MOOC和智慧树平台累计选课人数超两万人次,被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60多所高校选为学分课。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周磊晶开讲公开直播课“创新设计——疫情下的新机遇”,全网播放量超过15万。目前该课程正在制作英文版,即将面向海外学生推出国际版慕课Frontier of Innovative Design。
服务社会的课堂
在极度干旱地区,种子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发芽生长怎么办?红点奖获奖作品“种子的希望”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它的外形是一根用再生纸制成的木棍,后期可自然降解在土壤里。内部装有种子、泥土和营养成分,将它插入土壤中,打开小伞便可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滴供给植物生长。”项目指导老师周磊晶说。
种子的希望
红点概念设计奖新加坡颁奖礼
像这样着眼现实痛点、聚焦社会服务的学生设计作品还有很多。卷筒纸的生产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索取,于是学生重新设计了卷筒纸的内芯,将种子埋入其中,使用后插入土壤来年就会长出新的萌芽;城市地下井盖被洪涝冲开,在道路积水中形成一个个陷阱威胁行人车辆安全,因此学生设计了一款“漂浮井盖”,遇到洪涝或积水时自动浮起提醒行人绕行,并形成屏障防止意外的发生;为解决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难题,周磊晶带领学生运用风格迁移算法,将泰国的文化形象和中国的剪纸艺术进行结合,并把这一技术应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创产品设计中,关注文化融合,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带领学生参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生态设计领军班
生态设计、文化创新设计、设计扶贫、老年人设计……在周磊晶的课堂上有一个特别的教学板块——社会创新设计。课程突出专业课思政建设,指导学生用设计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振兴,服务老龄化社会,助力国家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坚定文化自信,支持创新创业。
带领党员志愿者服务世界生态设计大会
“社会创新设计其实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周磊晶说,“大部分学生思维会比较局限,当我让他们去想一些设计概念时,它们能想到最多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小需要。”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更宏观、更普遍的社会问题,周磊晶把社会创新设计的内容嵌入课堂,尽可能选择国际设计大赛的案例,并看国外顶尖高校的研究在关注什么,学生在做什么样的设计。
“我能做的就是帮学生打开思路,引导他们关注技术、文化、商业,聚焦社会性问题,而不只是关注某个产品的外观,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周磊晶说。
文字记者:樊畅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韩诗雨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