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枝一叶总关情!浙大这个五好导学团队,够暖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1-04-21

在浙大,有这样一个团队:

他们互相扶持、守望相助,

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温暖大家庭。

他们求真务实、深耕民生领域,

完成了诸多服务于民生保障的科研项目,

为老百姓们带去温暖。

他们就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何文炯教授领衔的民生保障团队

2020年获得

浙江大学第九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的荣誉称号






做学问先做人




如果说民生保障研究团队是一个大家庭,那么何文炯教授就是那个亲切和蔼的“大家长”


在博士生王琰骓的印象里,“做学问先做人”是何文炯常常和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这位“大家长”没有一点儿大教授的架子。“每一次给何老师发邮件都能第一时间收到他的回复,每一次见面何老师都会先问问我们有什么生活趣事分享,每一次组会他也会叮嘱我们注意身体、不要熬夜。”


研究团队导师组的刘晓婷老师曾是何文炯老师的硕士生。“何老师一直教我们‘要做外行能看得懂的学问’,他希望我们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研究发现说清楚。为学生改起论文来,何老师也丝毫不含糊,常常一篇论文的摘要都要改上20多稿。



作为团队里的“大家长”,何文炯希望学生毕业后都能够成为优秀者。这个“优秀者”,就是要做受社会尊重的人。在他看来,成为“受尊重的人”要从“事业”“教养”“乐助人”这三方面努力。具体来说,就是凡本团队毕业生,都应当以自己专长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凡本团队毕业生,都应当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本团队毕业生,都应当有公平正义的理念,具有民本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尽可能地帮助弱者。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何文炯在团队里设立了工作坊和读书会。在工作坊中,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方式,同学们可以就相关主题与老师们共同探讨,甚至可以质疑老师的观点。2018 年有关社会保障研究方法与前沿理论工作坊,师生们就以社会保险再分配效应、医疗支付方式改革、二胎生育意愿、少女妈妈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探讨。


相比于工作坊的系统、深入,读书会则更加注重分享。王琰骓谈到了刚入师门时围绕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保障思想展开的一次读书会。“何老师为启发我们思考,分享了报告中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针的一处微小变化,从‘广覆盖’变成了‘全覆盖’,一字之差,却反映出社会保障理念的重大转变。这次读书会让我明白了要探究细节中的学问。”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在民生保障团队里,研究生们主要通过项目组的形式共同完成科研任务。“亮晶晶”是其中一个组合的名字,组合成员许思依说:“我们这个组合是吃在一起、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有一起去北京跟专家们讨论的紧张时刻,有攻克难关后出去欢聚的欢愉时刻,也有互相安慰、互相取暖的温情时刻等。”说起名字的含义,博士生史珈铭说:“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在学术课题研究中展现自己的光亮。”

 


“聚是一团火”,导学组大家庭有着很多难忘而温暖的回忆。2013年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而民生保障团队正在筹备举办第九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此次论坛有来自多个国家400余人来参会,会议语言多达5种以上,会务接待安排工作量巨大。团队成员们顶着巨大压力,齐心协力,出色完成了论坛的前期筹备工作。


2017年冬天,团队成员们共同完成了一项浙江省残联的项目。“那时的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讨论高效处理数据的方法。在紧张的研究进程外,我们还一起堆了几个小雪人,尽管那个冬天杭州很冷,但是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温暖。”


何文炯说:“导学组的师生们都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大家非常珍惜一起‘战斗’的经历。”


这样出色的高效率,也让团队后续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两个重大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工作,成为人文社科团队里极少能够同时承担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重大项目的团队


“我们的每一项成功,都是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果。”谈及团队,何文炯的言语中满满都是骄傲和自豪。“散是满天星”,近年来,团队的研究生们从浙大毕业后,纷纷奔赴全国各地,在各级国家机关、国内知名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热心人冷眼看世界




“热心人冷眼看世界”,是采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提到的话。


每次出差,何文炯都会跟学生说,“到了一个城市,就要走走小路,看看这里的人怎么生活。”在他看来,“学社会保障,我们要做热心人,但一定要有冷静的头脑,不能办坏事。”


“热心人冷眼看世界”这句话给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团队努力践行着这句话。深耕民生,心系百姓,切切实实地解决老百姓们的问题。”刘晓婷说。


导学组的大家长何文炯也担任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的授课教师。深受班级同学喜爱的他,被学生们称赞是“天下为公、心怀民生”,这和“热心人冷眼看世界”不谋而合。



到目前为止,团队中的诸多科研成果都直接服务于民生保障领域。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制度政策研究,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2010—2012年,团队完成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和规划编制起草工作。何文炯介绍说:“我们以长期研究积累为基础,在校内外大批专家的支持下,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民生保障领域的制度政策及其实际效果,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结合民意调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得到学术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项与每个中国人有关的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颁布实施。当然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团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规划起草过程中,有时候一个星期写不出1000个字。对于科研中遇到的困难,他说:“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篇论文,都需要克服困难。面对困难,我们靠的是集体智慧。”

 


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何文炯一直投身于老百姓最关心的领域,尤其是老龄和健康方面。对于最近的研究重点,他表示,一是民生保障领域的基础性问题,例如,数字时代的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还有长寿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和若干省级专项规划编制起草等。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和课题组提供

文字记者:戴梦琪 伊文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蓝雨约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

1.秋天求是园的第一缕花香

2.五星红旗,我们用青春守护你

3.荣获百万青橙奖的90后浙大女博导,爱科研也爱生活!

4.硬核!浙大团队原创专栏“每日中华名画”上线学习强国

5.连续3年国庆西湖畔做志愿者,浙大俄罗斯留学生:我们爱杭州!

6.在一起!这是他对生命的承诺

点个赞和在看,和浙大一起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