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惊又感动!浙大老教授捐出200多幅画,满满都是爱!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1-04-21

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迎来了110周岁生日。校友、师生忙着为她庆生。在众多贺礼中,286幅泛黄的挂图显得扎眼,这是来自退休老教授寿森炎的捐赠。



最早一幅画诞生于71年前

有些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我只是保管了它们,这些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寿森炎缓缓地说,在浙大李曙轩和吴耕民两位老先生带领下,通过一代代老师的努力和补充,才有这些作品。这些挂画主要用于课堂,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同时也节省时间。


泛黄的挂图,充满了历史感,是学院历史悠久丰富的证明;保存下来的挂图对学科建设、农学院传承都有重要作用。



翻开一幅幅挂图,犹如打开尘封的往事。“时间太久了,有的记不清楚了。”在浙大华家池校区的食用菌研究所办公室,戴着老花镜的寿森炎喃喃自语地说,有可查资料显示,最早的是这副《杭州三月青》,制作于1949年



杭州三月青,属于青菜一类,然而它的长相却与其他青菜不同,形状有点像芭蕉叶,大大、长长的,一张一张摘下来,叶片显得厚实粗糙。它在当时很受老百姓欢迎的。除了杭州三月青,还有画于50年代的杭州黄芽菜、荷叶白菜、白梗芋等



这些蔬菜品质甚好,只是抗病害能力弱,产量不高,现在逐渐萎缩了。像杭州黄芽菜,现在很少看到了,估计只有一些农科院保留。



这些挂图都是实物临摹而来,并非凭空想象。寿森炎说,蔬菜分十三个大类,收集所有的品种,在当时非常不容易。


想当年,物资紧俏,农学院师生只好到周边农家采集,而有的老师趁着下乡给村民指导农作物种植的机会,时常跟村民们商量,想要把长相和品质不错的蔬菜带回课堂,“老百姓都非常热情地把蔬菜送给我们。”



一张图便能直观表达生长特性

每幅图都是一段历史



蔬菜保存有难度,所以蔬菜采收后,往往立即请擅长绘画的老师描摹。寿老师回忆道,简单的模式图是由老教授画的,也有部分是请专业人士来画。


当时,每门课程由两位主讲老师轮流授课,并配有1-2位助教,所有挂图做好标记放在实验室,供老师教学使用。


72岁的寿森炎专业领域是研究蔬菜,学校返聘后,他专门做相关科研和技术能人培训。拿着挂图,爱不释手,他感到很亲切,以前都是用这些给学生们上课的。



以花椰菜为例,植株形成以后,叶片会合拢,花形成的球体对幼体保护作用,会竖起叶片,而这张挂图可以将内部差异和各阶段生长特性直观表达。“一张图即可分辨。”



在寿森炎眼里,这些挂画都承载了蔬菜的演变史,每个年代的蔬菜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早些年,在物资不丰富的年代,农民喜欢种植产量高的蔬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高品质的蔬菜更讨喜。


所幸,随着农业科技创新的加大投入,高质量杂交品种越来越多,能更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细说挂图
1

浙大长萝卜


浙大老师选育而出的,浙大长萝卜,产量高,适合鲜食,也可以当饲料。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浙大选育的还有黄花梨、番茄、白菜。


2

芋艿


红梗品质比青梗好,杭州人喜欢吃红梗芋艿,目前老百姓都是种植青梗芋艿。


3

茄子


杭州红茄有各种形状:圆形、椭圆形、长条形、长形(宁波人称为藤茄);长条糯性好一点,圆形椭圆的比较硬。从颜色上分绿色、红色、紫色,果实和叶片颜色一样,花叶一样,营养价值高。


4

十姐妹南瓜


这是浙江省杭州市地方品种,因其生雌花多而得名。而黄壤南瓜,也是长柄,稍大。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微信公众号(记者 方秀芬 | 通讯员 柯溢能 张妍)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蓝雨约

责任编辑:金云云丨李灵

推荐阅读
1.《浙江日报》头版:助力浙江加快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 浙大全力打造卓越青年人才队伍
2.如何点亮神奇的“爱意来源地”?浙大学者的研究带来新发现!
3.“人民英雄”陈薇院士回浙大啦!
4.实至名归!浙大这位老师,好样的!
5.研究生教育工作,浙大准备这么干!
6.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大学宣讲中央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在新时代新阶段书写绚丽多彩的人生篇章!


点个赞和在看,为浙大人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