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门课程满绩,获最高层次奖学金!她在浙大逐梦前行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1-04-21

她以1次大类第一,2次专业第一

22门课程满绩,

打下深厚的农科专业基石。

她以学科交叉与创新创业的前沿思想,

融合植物科学与工科技术,

开展跨学科国创项目研究,

将彩色水稻注入农村文创。

她曾任求是文化宣讲队379号讲解员,

参与整编校史资料6万余字

对话历史,展现浙大求是风貌。

今天我们就走进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2019-2020学年浙江大学

竺可桢奖学金的获得者

彭影彤的故事



伴着良师引路的光

用行动构筑成长

2017年,彭影彤从广州市铁一中学毕业,进入浙江大学。站在高中与大学的接轨处,彭影彤不随波逐流,主动掌控生活节奏。她通过切身试验,摸索出自己的“生物钟”,找到合适的作息规律,以最佳状态开启每一天的学习日程,顺利完成了人生阶段的过渡。


面对理工科著名的“硬核”课程《有机化学》,彭影彤仍然拿到了满绩。在学习这类课程时,彭影彤拒绝陷入被动,选择做学习节奏的主宰者。她将归纳整理未弄懂知识点的任务安排在周末完整的时间段,以期理解透彻,融会贯通,而把社团组织等工作穿插安排在课余碎片化时间中。为弄懂未解决的难题,彭影彤还曾将难题按类进行归纳总结后,等候在实验室外,请助教为她解惑。


大二时,彭影彤通过选拔,进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应用生物科学(农学试验班),即神农班。神农班鼓励学生进行学科交叉融合,这使得彭影彤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大二上学期,彭影彤遇见了科研训练中,甚至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浙江大学的梁岩研究员。“科研训练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导师梁岩老师”,在她眼里,梁岩老师像一位亦师亦友的大姐姐,以从容开放的姿态与灵活严谨的思维,为她解答各类疑难杂题,更引导她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系统的思考模型

 

彭影彤(左一)和导师梁岩合影


在和导师相处过程中,彭影彤学会用“思考解决策略”代替“沉浸情绪”,用行动将每一分失落情绪都转化为成长的助推力。在进行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时,彭影彤所在团队需要用新设计的装置测试植物钙信号。起初完全看不到信号变化情况的挫败,让彼时初涉科研的彭影彤立刻感到十分沮丧。但梁岩老师却引导她从情绪中剥离开来,从实际着手探究、思考问题的源头与解决方式。在调整植物培养液的成分配比和不同的旋转转速、圈数等一番尝试过后,彭影彤终于成功获得了漂亮的信号变化曲线。“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就事论事,让自己永远不要沉浸在事物导致的情绪里,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判断,把难过的事转化为有趣的事、能让自己成长的事。”


为了对科研有更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大二暑期,彭影彤报名参与了竺可桢学院-牛津大学交流项目,在牛津大学“生理·解剖·遗传学系”Maike Glitsch教授课题组进行科研实习。农科专业出身的她,在参与课题“OGR1在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从事动物学研究与植物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差异。彭影彤从其中学习到的研究方法,也赋予她丰富的灵感来源,为其后来在植物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在农科田野上播撒多学科花种


彭影彤并不拘囿于农科专业内的学习,而是敢于跨界突破,致力学科交融。这起源于彭影彤大一时,在原子核农业研究所吴殿星教授处的科研实习经历。吴教授曾带领她们参观彩色水稻的生产应用及推广基地。在此过程中,彭影彤认识到,纯粹的科研技术不足以将实验室内的研究成果推广至现实应用,其中管理学与传播学思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彭影彤(左一)参加长三角创客大会


因此,彭影彤选择辅修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学习社科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素质。如果说神农班为彭影彤在农科领域铺筑了更宽阔的道路,那么辅修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便是助她遨游在人文社科与创新创业世界里的羽翼。在2019年的长三角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大赛中,彭影彤及其团队将吴殿星教授培育的彩色水稻注入农村文创,推广至安徽池州青阳县的特色小镇,在25所高校的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商业类第二名


每每进行涉及学科交叉的研究,彭影彤都十分庆幸遇到了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合作伙伴,在跨学科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在“农+X”的项目背景下,彭影彤结识了航空航天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的两名同学,以植物科学为基,以工科技术为器,共同开展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重力变化对植物钙流和活性氧信号的影响》。作为该项目的主导者与负责人,彭影彤在把握项目核心点后,将项目装置与仪器需求传达给团队队员,由其将抽象需求具象化并进行操作实施。在这样各取所长的分工之下,团队实现了高效合作。

 

彭影彤所发表的封面文章


这一项目成果丰硕,彭影彤为第一作者于Scopus与PubMed联合收录期刊(Peng et al., 2020, Current Protocols in Plant Biology)发表了英文方法类文章,被选为Volume5, Issue3(2020年9月刊)封面文章,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浙报-阿里极客计划”科研创新万元奖金。


秉承初心出发做搭建对话的传播者


在学业与科研之外,彭影彤走出严谨理性的理科维度,转而一头扎进了博物馆。每逢假期回家时,彭影彤都会去参观广东省博物馆、科技馆,旅行时也会专程前往南京博物院、科举博物馆,校内的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上新时她必然会到场……就是这样一个在朋辈看来,与实验室数据、仪器有着强烈反差的“枯燥”爱好,对彭影彤而言,却是一种视觉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在逛展时,她乐于和同伴分享交流体会,将自己代入到千年前的古人身上,想象他们的思维模式。历史故事的厚重,展品中蕴藏的古人智慧,都令她无比惊叹。她说:“博物馆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逛展时的分享和交流对我而言很重要,可以刺激我去想象和求索。”


 彭影彤任求是文化宣讲队讲解员


彭影彤不仅做历史与文物声音的聆听者,更致力于做联结历史与外界对话的沟通者。进入求是园后,彭影彤“不做过客,要做最了解浙大的人”,通过层层选拔,成为求是文化宣讲队379号讲解员。她走进一个个展品背后的故事,整编校史校情资料近6万字,并将其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词,有针对性地传达至不同人群。在20余次的讲解任务中,彭影彤勾连起来宾与浙大校史、求是学子风貌和求是精神的对话桥梁。


大三时,彭影彤在同学引荐下,被选拔至《中国日报》,负责国际新闻研究工作。这段经历,让她捕获到了传播学的价值所在。由此,彭影彤心底播种下了对传播学的浓厚兴趣,并逐渐生根发芽成影响其人生规划的重要因子。


结合数次落地乡村的创业实践,彭影彤意识到,激活乡村商业潜力,需要扎根农学的传播型人才。目前,彭影彤已经以综合成绩第一名推免至清华大学数据传播专业。她希望能够将本科的农科所学与未来的传播学领域知识相结合,实现学科交叉以数据传播赋能乡村振兴,联结起中国乡村与世界对话的纽带,在乡创领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王萍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本人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陈安琪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1.聚贤筑梦正当时!浙大欢迎您2.扩散周知!切勿大意3.创历史新高!浙大54项成果获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权威发布 | 浙江大学2021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5.开抢!浙大新年音乐会门票在等你6.最美学习笔记再度来袭!感受笔尖上的浙大范儿


点个赞和在看,和浙大一起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