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得“气象诺贝尔奖”,他让风云不再变幻莫测!

献礼建党100周年 浙江大学 2022-05-14







开栏的话: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今天,我们来听叶笃正的故事。




“今天下午到夜里阴有阵雨,明天早晨到上午起雨止转阴到多云,后天多云到晴……”


说到天气预报,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翻阅报纸、上网查询或者刷刷手机,分分钟就能掌握24小时的、一周的甚至未来15天、30天的天气情况。


可是天气预报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从诞生到一步步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背后凝结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气象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这其中,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友叶笃正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为我们祖先辉煌的业绩而感到骄傲,也都会对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所受的各种残酷压迫和灾难感到耻辱。要把祖先的辉煌当成动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也要把过去的耻辱当成动力,为彻底清洗它而奋斗。”


从踏上回国的那艘渡轮开始,叶笃正就奔走在为祖国气象事业而奋斗的路上。这一走,就是大半辈子。




“求是精神给我留下难忘印象”


也许是老天冥冥之中的安排让叶笃正和气象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1916年,中国有了第一份气候记录。也正是这一年,叶笃正出生在天津一位清末道台的家中。进入大学后,叶笃正在学长钱三强的劝说下,放弃了喜爱的物理,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39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到浙大任气象教授,浙大的史地学系更是如虎添翼,名闻遐迩,并于194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叶笃正和谢义炳等5人如愿成了史地系第二届研究生,师从涂长望教授学习气象学。


彼时,浙大为避战火已经西迁至贵州办学。然而无论环境如何简陋,竺可桢带领下的浙大始终坚持着正常教学工作,从不耽搁第一时间开堂上课,学生们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有电灯,只好点着桐油灯夜读,常常被熏得一脸墨黑;有时吃饭没有菜,只好喝酱油汤……在两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叶笃正从未叫过一声苦。


1958年,叶笃正和学生讨论习题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叶笃正圆满地完成了“湄潭近地层大气电位的观测研究”课题。在大量观测与调查、查阅文献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他发表了《湄潭之大气电位》一文,受到涂长望、王淦昌教授的好评。名师出高徒,恩师亦难忘。叶笃正在《我的论文启蒙老师王淦昌先生》一文中写道:“在我后来的一生中,能在科学上有点成就,王先生对我启蒙式的指导是有功劳的。”


叶笃正在遵义和湄潭学习的两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浙大爱国学生运动高涨的两年。在求是精神感召下,师生们抗日热情空前高涨,爱国民主运动异常活跃,叶笃正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爱国运动洪流。叶笃正回忆说:“几十年过去了,浙大的求是精神、竺校长爱生如子的崇高形象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结束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


1945年,叶笃正远赴美国留学。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给叶笃正带来了一份年薪4300美金的工作,而当时一个小型大学教授的年薪也不过5000多美金。然而,在“祖国需要我”的信念支持下,叶笃正拒绝了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


百废待兴,这是回国后叶笃正眼中的祖国。毫无疑问,这里丰富的气象资源既为他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他大胆开拓新的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两次科考队的数据基础上,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夏天是热源,冬天是冷源,它的影响波及几乎半个地球。凭着这一热一冷之说,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大地形热力作用的研究由此起步。1958年,叶笃正与陶诗言等发现了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有急剧变化的现象,从而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季节突变理论



上世纪60年代,叶笃正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这个独创的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这些大胆开拓和杰出成就,不仅奠定了叶笃正在世界气象学界的地位,更为我国气象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打下厚实的基础


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他年轻时曾说过的“要结束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开始气候变化的研究,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如: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特别重视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开展研究,并不满足于跟在外国人后面“同国际接轨”,而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天道酬勤,叶笃正对科学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承认,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家庚地球科学奖……2004年,叶笃正成为获得“气象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2006年,叶笃正又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数十年的科研之路中,叶笃正始终牢记浙大的求是校训,以竺可桢、涂长望为榜样,以“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为准绳。他曾坦言科研成功的秘诀:求实、求实、再求实;认真、认真、再认真。



2013年10月,叶笃正去世了,但他的求实认真、敢于挑战的精神仍激励着我国气象工作者奋勇向前。


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教六的地科大楼里有一面院士长廊,叶笃正等院士的照片和简介高悬其上,激励着每一个有志于在地学领域求学和探索的后来者,而地科学院的师生们也时刻铭记、不断学习以叶笃正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科学、服务祖国的精神,争做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文字记者:吴雅兰图片来源于网络参考资料:杨达寿. 他是一面求是的镜子——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院士[J]. 科学24小时,2006(7、8)张蕾.叶笃正:“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N].光明日报,2021-02-04叶笃正:创新路上永不止步[N].央视国际,2007-02-25杨梅菊,彭莹辉,赖敏,杨武敏.叶笃正∶大师的江湖[N].中国气象报,2008-10-21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童嘉桢责任编辑:周亦颖


推荐阅读

1.在屡败屡战中逆袭!这位浙大男孩斩获竺可桢奖学金!

2.钱三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3.高考进入倒计时!一份来自浙大的备考攻略请查收!

4.国士无双!他参加过我国所有核试验,一辈子隐姓埋名!

5.他是国家最高机密!隐身40年,与魔鬼较量,让世界震惊

6.新鲜出炉!浙江大学2021-2022学年校历来了!


点个赞和在看,传承红色基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