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丢行李不丢标本!浙大这个学院的“镇院之宝”离不开他!
开栏的话: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今天,我们来听昆虫学家蔡邦华的故事。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农学院大楼里,有一个特别的库房,一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采集的昆虫标本珍藏于此,其中两只长得很像枯黄树叶的昆虫标本标签上写着:“1939年采集于广西宜山”,“叶[脩][虫]科”。
浙大农学院的“镇院之宝”叶脩(xiū)虫,1939年蔡邦华采集的标本
这些保存了80多年的“镇院之宝”,是曾任浙大农学院院长的著名昆虫学家蔡邦华教授在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
昆虫学家蔡邦华
学以致用,教书育人为己任
蔡邦华先生1902年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1920年中学毕业后随兄东渡日本求学,1924年自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毕业时,应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章士钊电邀回国,年仅22岁便成为该校生物系最年轻的教授。1928年,蔡邦华拒绝了为日本文化侵略机构在上海服务的要求,应邀执任于浙江省昆虫局,开展农业昆虫和植物检疫的研究,同年转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就职。
1920-1924,蔡邦华在日本鹿儿岛国立高等农林学校
在蔡邦华先生60年职业生涯中,一半时间在浙江大学等校任教,担任浙大农学院院长长达13年。抗日战争时期,环境恶劣,颠沛流离,学校几经搬迁。1939年,南宁失陷,战局紧张,在学校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蔡邦华作为7人迁校委员会和3人遵义新校舍筹备委员会成员,为迁校遵义而奔忙,为学校西迁发展和国家文脉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父亲作为浙大西迁和黔北办学时竺可桢校长的主要助手,除了把大量精力放在忙于搬迁、建校及繁忙的行政工作外,还争取一切时间开展科研工作,进行西南山区的昆虫考察。”蔡邦华先生之子蔡恒胜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当时,蔡先生在西迁路上行政、教学、科研“三不误”,他为学生讲授昆虫分类、昆虫生态学,并就地采集昆虫标本,做了不少我国西南山区的昆虫考察。等到回迁时,路途遥远,他什么行李都能扔,唯独把这批宝贵的标本和重要书籍留下来了。
抗战胜利后,1945年蔡邦华被派往台湾参与接收台北帝国大学。
1945年,蔡邦华赴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右起蔡邦华、陈达夫、罗宗洛、苏步青、陆志鸿、杜聪明、陈建功
返回浙大后,农学院迁回华家池,他领导规划了浙大华家池校区农学院“四面群楼,一池碧水”的愿景,督导在池南建设后稷、神农、嫘祖三馆。“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鉴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农耕文化,绝非任何外力入侵所能摧毁的。”谈及命名初衷,蔡邦华先生曾这样说。
新中国成立前夕,蔡邦华被推任为浙江大学临时校务委员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蔡邦华以科学技术界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受邀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蔡邦华(右)和梁希(左)在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1955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求是精神,贯穿昆虫学研究
蔡邦华先生的研究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昆虫生理生态学、分类学、害虫综合治理等。
早在1929年,蔡邦华先生就开始了螟虫生态学的研究,创建了一套害虫预测预报制度,使我国害虫防治工作有了计划性。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蔡邦华对松毛虫发生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松毛虫发生“虫源地”的观点,并结合松毛虫的防治研究阐明了“生物潜能”、“综合防治”的新理念,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排名第一)。
1965年冬于成都参加松毛虫防治会议,第一排左八为蔡邦华
蔡邦华是我国最早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为我国昆虫分类增添新属、新亚属、新种团和新亚种达150多个。他于80多岁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昆虫分类学》密切结合生产实际,构建了一个包含二亚纲、三大类、十部和三十四目的清晰、完整、简洁的新系统,该著作成为该领域重要参考书目和大专院校教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期间,蔡邦华不仅查明了我国产的不同品种的五倍子和产生不同五倍子的不同倍蚜种类和特性,还明确了中间宿主,为五倍子人工培养探索出有效途径。此外,他还主持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识别森林昆虫的图志,为森林保护工作者提供了一本精确的鉴定手册。他的种种努力,直接推动了我国昆虫分类学的发展。
在学术交流方面,蔡先生更是坚持求是精神。他主张在学术上,无论老少亲疏,人人都有发言权,并且坚决服从真理。
比如,关于松干蚧学名的争论一直是很激烈的,蔡邦华一度认为我国沿海的松干蚧雌性成虫触角为9节,与日本桑名伊之吉的鉴定不同。但他的学生杨平澜却认为中日两国的松干蚧是同属一种。两人谁也不能说服谁。后来,蔡邦华亲自从日本带回原产地松干蚧的标本,重新进行检查,才发现桑氏记载确有错误,1981年初,他在云南昆明召开的森林昆虫学术讨论会上,公开修正自己的观点,并承认杨平澜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浙大人的求是精神在蔡邦华身上得以生动展现。
1963年蔡邦华在山东崂山上观察极为危险的松树害虫松干蚧
弦歌不绝,扎实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近年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以建设世界一流学院为目标,持续强化基地和团队建设,全面提升学科水平。
可以说,昆虫科学研究正是在蔡邦华先生当年打下的扎实基础上稳步发展。这个学科历经80多年发展,以昆虫学为研究核心,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形成了昆虫进化生物学与生物防治、昆虫生态学与害虫治理、昆虫与农业生物因子(植物、微生物等)相互作用关系利用、昆虫分子生物学与功能基因利用、转基因抗虫植物与生物安全、昆虫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等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
浙大昆虫学所在的一级学科为植物保护学科,创建于1936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973”专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8 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27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5 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一等奖5项。
“在我们学院中保留下来的,不仅仅是西迁路上蔡邦华先生和老一辈师生采集来的珍贵标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治学之道”,农学院院长陈学新说,“这些无价之宝,让我们更坚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底气与信心。”
文字作者:柯溢能图片由学院提供参考资料:1.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蔡邦华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2.《钱江晚报》2017年5月10日的《西迁路上,宁扔行李不扔标本 昆虫学家蔡邦华留下“镇院之宝”》(作者 郑琳 柯溢能)3.《山西农业科学》1985年第2期的《蔡邦华》(作者 文择)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陈丽婷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
2.第20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在浙大开幕!一起为运动健儿们加油!
5.《光明日报》整版报道:浙江大学学好党史必修课,种好思政“责任田”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致敬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