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他是“粮食英雄”叶明儿
说起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叶明儿,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东魁杨梅、黄岩蜜桔、湖州红美人柑橘,他通过推广优质水果生产技术,造福大众。
而在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2021年度世界“粮食英雄”名单里,叶明儿位列其中,这是25个个人或团体“粮食英雄”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粮农组织官网评价“粮食英雄”叶明儿3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推广果树技术,他的事迹表明:灵活创新种植技术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同时可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民生计。
叶明儿说:“浙大不仅在教学、学术上世界一流,对社会责任贡献上也是世界一流。获得世界‘粮食英雄’称号更是我们浙大的荣耀!”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果树专业出身的叶明儿如何与粮食结下了缘分,这还要从2005年他到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挂职说起。
位于浙西南山区的青田,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仅有0.3亩,曾经属于浙江的欠发达地区。
到了青田,农业出身的叶明儿第一件事就是走乡串户了解农情,发现尽管当地山区稻田较低的水温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但独特的稻鱼共生系统让水稻的产量依旧保持较好。
“青田县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稻鱼共生农业系统,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亚洲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就想通过科学的方法深入挖掘一下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叶明儿在进一步调研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生活在稻田根部的鱼既能够吃掉产于水稻植株根部的害虫稻飞虱虫卵,又能够刺激水稻萌蘖生长进而提高产量。与此同时,鱼粪作为水稻肥料,从而降低了水稻对化肥的依赖。
在暗暗佩服古人智慧的同时,叶明儿也在思考,能否改进这套系统让产量再上一个台阶呢?结合自己的所学与实地情况,叶明儿想出了一套办法,筑高田埂提升水位,拉大水稻植株种植的间距,这样一来,稻田里就能投放更多的鱼苗了,种稻为主、养鱼为辅的传统模式就升级为种养并重的2.0版本。试验下来,每亩鱼产量从原来的20斤增长到200斤,水稻虽然种植数量少了但产量依旧提高5%左右,而且因为生态与安全,鱼和稻的价格都翻了好几倍。两方一合计,创新后的稻鱼共生系统每亩平均产值达6000元左右,提高了近5倍。
稻鱼共生系统
叶明儿介绍,这样的共生系统基本不施农药、化肥,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有效控制了农业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叶明儿的创新改造后,有着千年历史的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一条鱼富了一方土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这也说明古人的耕种智慧值得我们后代继续研究推陈出新。”叶明儿说,看到青田10万亩稻鱼共生系统农田为农民年增收5亿元,他就想着把这项技术复制到浙大西迁故地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在学校领导和国家发改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07年“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开始在湄潭示范推广。
从浙江青田将近3000万尾鱼苗运到遵义,这样大量的鱼苗长途运输,前人没有干过,没有经验可取。第一次1万尾鱼苗运去的时候,鱼苗全都死了。怎么办?叶明儿带领学生反复试验,最后获得了一个塑料袋内氧气与水的最佳比例。“一般鱼苗的运送极限时间是12小时,但那一次我们早上6点钟上飞机第二天凌晨2点到达,打开一看80%还存活着。”这给了他很大信心。2007年,贵州还碰上百年一遇的极端低温,叶明儿的鱼苗也都经受住了考验。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遵义推广“高效稻鱼共生系统”面积累计达6万多亩。
因为这项工作,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还上了《人民日报》:“2009年,该村在水稻田里放养浙江青田鱼1328亩,年底全村857户农家增加纯收入36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929.4元。”
叶明儿说,在青田挂职的这段经历给他最大的体会是:在学校老师要教好书,在地方必须要马上解决实际问题。“在此之前我很少接触粮食作物,也是来了之后被现实问题给‘逼’着学,一步步摸索,思路才慢慢打开的。农村真是一本学不完的新书!”
工作时的叶明儿
其实,1985年叶明儿毕业留校时就暗暗定下了目标,在农业推广方面要为农业发展创造财富作出贡献。为了这个目标,他在农村一跑就是35年。在叶明儿心中,提出“求是精神”“大学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办学思想的竺可桢老校长就是他的楷模,“我所理解的‘求是精神’不仅在学校要把学生教好,而且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担责。”
在他的老本行果树专业上,他的“论文”就写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由于年积温较低和冬季容易受冻害的原因,历史上属于不适宜柑橘栽培地区。
作为中国设施栽培产业的推广者,叶明儿想通过技术创新,准备在湖州大干一场。然而他的想法一提出就处处碰壁,有的果树专家还善意地提醒他不要在这个板上钉钉的既成事实上浪费时间。
叶明儿却偏偏不认这个死理儿。2015年春天,他自掏腰包买了200棵红美人柑橘大树,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建立了湖州市第一个红美人柑橘设施栽培示范基地。为了解决积温不足和易发生冻害的问题,红美人柑橘需要在大棚里种植,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棚温度比露地要高,从而导致土壤反盐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将传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方式和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不仅保障了果树正常生长结果,而且还生产出了果实色泽更红、香气更浓郁、味道更鲜甜的优质红美人柑橘,打破了湖州生产不出优质柑橘的“魔咒”。
“他的这项技术填补了湖州没有柑橘产业的空白,改写了湖州水果产业的历史。”湖州市南浔区副区长徐国华说,叶老师真正在生产一线写下了他的科研论文。
湖州柑橘
这些年,湖州柑橘设施栽培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已有600公顷柑橘,产值达10多个亿。湖州南浔区红美人柑橘示范园区成为我国设施柑橘集中栽培最大的区域,叶明儿也被当地干部与百姓称为“湖州红美人之父”。
成功的背后,是叶明儿常年一线的“把脉问诊”,常常是农民一个电话,他就出发去往田间地头。“农业种植的问题有时候非常急,容不得拿回实验室细细研究,”叶明儿说,“农时不等人,这背后是农民的生计。”
就在不久前,湖州南浔区红美人柑橘园区西堡村村支书俞伟和浔琏家庭农场总经理章玉新等着急地打电话给叶明儿。“叶教授,我们这边‘红美人’在不断发黄掉果,不知是什么原因,急死了,快来给我们看看。”叶明儿接到电话后,马上放下手头的事,驾车奔到南浔红美人柑橘园区大棚查看。柑橘发黄掉果的问题,叶明儿以前也从来没遇到过。通过观察分析,他发现有杂草的大棚果实发黄脱落的少,而没有杂草则脱落得多。“我初步分析是因为大蚊子叮咬的原因。除掉橘园内的草就等于将躲藏在草丛中的蚊子赶到了橘树上,蚊子叮咬果实释放毒素,从而导致果实发黄脱落。”叶明儿马上嘱咐俞伟和章玉新等进行喷杀虫剂防治。两天后,俞伟和章玉新开心地告诉叶明儿,“红美人”果实不掉了。“实践中发现问题,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样农民才能信得过你。”
优质“红美人柑橘”
为了农民,叶明儿不断“转行”。
永嘉县界坑乡黄岙头村曾是个农民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欠发达村。2008年叶明儿以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入驻界坑乡后,利用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等生态优势,帮助农民发展高山茭白。
“只要农民需要,我都可以从头学起,把技术教给他们。”在入驻界坑乡的10年来,叶明儿引进茭白品种6个,累计讲授标准化生产技术23次,培训1976人次。当地村民金李山说:“叶老师的金点子给村里带来了巨大财富。”现如今茭白种植规模达1300多亩,可以说是一个人托起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活一方乡村。这个曾是永嘉县最偏远、不知名的穷山村,现在却是永嘉面积最大、最具知名度的高山茭白示范村。叶明儿被入驻乡授予“功勋乡民”,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称号。
高山茭白种植基地
叶明儿总是说:“作为农业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气。碰到问题千万不能打退堂鼓,因为这后面是千万双农民的眼睛看着你。”
这千万双眼睛就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众所周知,果树增产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种植五六年后才能见效。因此,叶明儿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果树尽快转化为农民的摇钱树。在这过程中,他不知道跑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嘴皮子。
毕业后,叶明儿就不断推广由他的导师李三玉教授育成的东魁杨梅。他在前辈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早结丰产、优质高效的东魁杨梅栽培新技术,从而使这一品种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山区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近40万公顷的杨梅种植面积中,60%已经是东魁杨梅品种,每年为农民年增收入约30亿元。
东魁杨梅
叶明儿通过矮化改良技术,使得本来要5年才结果的杨梅在第三年就能结果,他还耐心地教会农民树形培养与修剪等技术。他总说,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他都会积极推荐,虽然很多并不是他的专业领域。
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叶明儿用他的知识与技术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农民的钱包能鼓起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能缩小,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目标。”
文字记者:柯溢能 | 吴雅兰
图片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彭静怡 | 傅航颖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
1.使命愿景大家谈!听听青年教师怎么说2.冠军来啦!石智勇、谢震业、万济圆、李涛走进浙大!3.使命愿景大家谈,听听院士怎么说4.为新中国持续发电!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来自浙大5.6平米书房里的科研长跑!88岁浙大教授获“华罗庚数学奖”
6.霜降已过,静候冬日!浙大向日葵予你温暖,更有精美壁纸相送